吳玉環
[摘 要]小學美術作業是學生將所學的美術知識與自己的所思所想、感受、體驗相結合的體現,是他們思想感情和對世界認知的具體表現。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各種美術能力,鼓勵他們關注生活、思考生活、表現生活、創造生活;學會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用雙手去創造。讓他們的美術作業成為一幅幅充滿童心浪漫的美術作品。為了使美術作業“作品化”,作為美術教師,首先要在思想上滲透學習美術的重要性;其次,在課堂上應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讓美術作業盡量“作品化”,提升美術作業的價值,鍛煉學生的創造力。通過作業的“作品化”,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點亮學生心中那盞藝術之燈,做到心明眼亮,創意無限。
[關鍵詞]美術作業;思想感情;認知;創造力
小學美術重在關注學生在各種美術活動中的感受與體驗,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動手制作能力及創造能力。在小學階段,知識與技法性的東西都是基礎性的,并不精深。如點、線、面知識,色彩知識,形體知識,紋樣知識,構圖知識,國畫知識技法,素描知識技法,簡單的設計類知識,綜合與評述等幾大塊。這些知識的涵蓋量在小學美術教材中雖廣但不精深,但是對學生所起到的促進作用卻不可忽視,體現了小學階段美術義務教育的總體要求。美術教材的豐富性、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也使學生的美術作業越來越具有個性和藝術性。基于此,學生的美術作業“作品化”便成為大勢所趨。
一、在思想上滲透學習美術的重要性,啟蒙美術作業作品化
隨著科技的創新、文化的發展、知識結構的變化,多元化的素質人才備受青睞。為此,在小學階段我們要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應從小學階段就注重在思想上滲透學習美術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美術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美術學習中形成藝術素養,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二、夯實美術基礎知識,奠基美術作業作品化
美術基礎知識是學生學好美術的基石。如點、線、面是構成美術的最基本的語言元素,每一幅繪畫作品都缺少不了它們。因此,教師要自始至終指導學生在繪畫中如何運用點、線、面去表現畫面。我在從一年上冊《彩線連彩點》至二級下冊《點 線 面》跨時一年的時間內,進行了點、線、面知識的補充和延伸。如點、線的種類及特性,面的初步認識等,在美術課上時時加以強調,以加強學生的記憶力,強化學生對點、線、面的運用能力。這樣,學生一步一步夯實自己的繪畫綜合能力,逐漸能畫出作品而不僅僅是作業。
三、教會學生構圖知識,促進美術作業作品化
構圖就是經營、布置畫面中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位置關系處理得好壞直接影響到畫面的效果。構圖知識在三年級下冊第四課《平平穩穩》中才出現,也只是讓學生從對稱與均衡中感知畫面的平穩,而真正出現是在五年級下冊第四課的《學構圖》。在教學時,指導學生在繪畫時要突出主體,把作業中要表現的物體畫大,力在滲透構圖知識,培養學生放眼全局的繪畫魄力。在小學二至四年級,對學生進行所畫物體要有大有小、有前有后、有疏有密的構圖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構圖能力。在五年級講構圖知識時,我運用演示對比的方法,讓學生去觀察發現構圖的正確性,讓他們記憶深刻,逐漸學會構圖。
四、讓學生掌握色彩知識,加深美術作業作品化
每一幅畫幾乎都離不開豐富的顏色,色彩的運用在小學美術中非常重要。從一二年級的認識顏色,到三原色、三間色再到復色、到色彩的冷暖、色彩的明暗、色彩的漸變、色彩的情感、色彩的對比、色彩的和諧等知識,我傾力讓學生感受不同色彩帶給人們的美感、情感,并指導學生在繪畫中加以運用,讓他們的美術作業呈現出色彩斑斕的美感節奏,具有藝術作品的韻味。
五、欣賞大師、名家的作品,拓展美術作業作品化
在美術教學中,欣賞是開啟學生繪畫創造力的大門。從欣賞中不但可了解大師們的生平,更重要的是感受他們的繪畫風格特色及作品的歷史價值,還讓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學習其構圖、用色、創意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無疑會對學生的繪畫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例如,在講授梵高的作品時,根據作品向學生講解梵高這一作品的風格特點及創作經歷,了解梵高作品形成的自然因素及內心精神因素,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梵高對藝術的追求及用心和生命去繪畫的精神,讓他們體會到梵高的作品無論從色彩上還是從筆觸上,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律動和蓬勃的氣息,感人至深因而被稱之為世界大師。讓學生發自內心去感嘆,去贊美,向大師學習。
六、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豐富美術作業作品化
《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技能在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萬花筒,讓學生經歷感受著各種各樣的事情。因此,美術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認識美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如我們的衣、食、住、行中都有漂亮的圖案和色彩,彰顯著美術的魅力,從而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美術就在我們身邊,藝術無處不在,進而用自己的眼睛到生活中去尋找、去發現,去體驗、去表達。所以,一些作業內容要從生活中來,才會生動、真實。如在教授《前前后后》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實感受到“前”與“后”的關系,我先讓學生在教室里尋找具有前后關系的物體,學生立刻精神起來。尋找片刻,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舉例說明;我再引導學生到教室以外的空間去尋找,于是,學生的目光更廣闊:樓群、樹木、花草……我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在繪畫時如何去表現物體的前后關系。這樣,學生在繪畫時就能畫好物體的前后關系,畫面更真實、更豐富。
七、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升華美術作業作品化
小學生的思維天馬行空,天真浪漫,富于想象,這就是他們具有無限創造力的資本,是我們成年人無法比擬也無法企及的,教師要加以保護和挖掘。在美術課上,我利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去調動學生的求異思維,讓想象插上翅膀飛翔。如運用設疑、講故事、聽音樂、做游戲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創新的積極性,讓他們所表現的畫面具有個性和創意。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不竭的動力。而在繪畫中,創新是美術作品的靈魂。前面我們說了構圖、色彩知識,它們可能都是有限的,而創新是無限的。因此,要讓學生懂得,只要描繪出自己心中所想,這一過程就是創造。為此,鼓勵學生大膽畫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要讓自己所表現的東西有別于他人,敢于嘗試才是魄力,這樣你才能使自己所表現的畫面富于創意,與眾不同,進而讓美術作業達到“百花齊放”的效果。當然,創新能力是在日積月累中慢慢培養起來的。針對能力弱的學生,教師要讓他們借助范畫亦或臨摹,給予指導和鼓勵,讓他們對美術創作充滿信心。
美術作業的“作品化”,并不是單純地想讓學生的作業向美術作品靠近,而是當我們用作品的標準來要求學生時,收益的不僅僅是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學生構思作品的思維過程,表現作品的求異意識和完成作品的手段追求。這些都是學生自發、積極、主動獲取的過程。時間久了,學生就會養成追求獨立、個性、創造的習慣。這對于提升他們的藝術素養、學習其它文化知識、培養創造型人才都具有重大意義。誠然,現在還有很多學生的作業達不到作品的要求,但是我想,只要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能始終如一地堅持 “一切為了學生的未來發展服務”的理念,堅持不懈地去做,學生定會厚積而薄發,在將來的某一領域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標準(2011)[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張亞萍.美術課堂作業趣味化實踐研究[J].基教與成才研究.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