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茹惠 任念文


[提 要]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文化載體和精神象征,如何更好地傳播紅色文化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紅色文化傳播對網絡社交平臺有著創新性表達需求。然而,通過調研與分析知名高校與官媒在嗶哩嗶哩網站相關賬號宣傳紅色文化績效的基礎數據,發現紅色文化視頻內容傳播過程中存在著忽略中心內容、缺乏精神內核、提取信息碎片化等問題。因此,借助融媒體平臺創新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播路徑,對今后高校創新開展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融媒體;紅色文化;傳播;創新策略
[作者簡介]林茹惠,廣東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任念文,廣東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廣東湛江 524088)
[基金項目]湛江市社科規劃辦項目“新時代粵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暨十九大精神‘五進’路徑探索”(ZJ18YG09);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項目“創新鄉村‘紅+綠’旅游模式實現低碳發展研究——以粵東南澳島為例”(pdjh2022b0243)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中國革命并走向勝利光輝歷史的文化載體和精神象征。黨的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致力于傳播好紅色文化,講好革命故事,明確提出高校紅色文化傳播要因時而進,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1]。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弘揚和傳播好紅色文化的工作面臨著許多困難與挑戰,而融媒體作為新時代一種更高效的信息傳播手段,能夠優化組合人力、內容以及宣傳等全方面資源并賦予其數字化的特點,在文化傳播與文化價值挖掘方面具有重大價值[2]。因此,為了更好地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新時代,讓紅色文化在融媒體時代更加光彩奪目、生機勃勃,文章以融媒體代表平臺——嗶哩嗶哩網站為研究對象,探尋如何利用融媒體這種新型媒介方式來加快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與影響力。
一、融媒體時代高校紅色文化對社交平臺創新性表達的需求
融媒體多元、立體化的表現形式能使其呈現的抽象價值更具體、更生動,激發年輕學生學習和交流的興趣。因此,將融媒體理念與高校紅色文化傳播有效結合,可以使紅色文化資源鮮活起來,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
(一)紅色文化的豐富多樣在網絡平臺的創新性表達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紅色文化資源在革命中形成和積累,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得到了全面繼承和發展。它包含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理想信仰、價值追求以及精神樣貌。由于青年學生的個性、需求、愛好有著特定和相對固定的網絡圈層,他們通常會選擇瀏覽自己感興趣或自身需要的資源和信息,而較為單一、枯燥的傳播模式是難以滿足青年一代對紅色文化內容豐富多樣的期待和需求。因此,對于高校來說,利用融媒體“多元互動”“資源互通”“內容兼容”的特點,找準紅色文化傳播的精神內核,開發和傳播紅色文化資源已成為時代發展之需。與此同時,網絡社區作為新時代主要融媒體平臺,要順應時代傳播主旋律和弘揚紅色文化正能量的需求,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內涵,積極尋求改變和創作內容來貼近用戶,增加用戶的認同感和共鳴感,讓年輕用戶在觀看的過程中獲得價值啟迪,感受作品內容的魅力,并打破青年學生的信息繭房和價值壁壘,從而影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使他們自發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
(二)紅色文化表達的震撼性、感染力在新媒體的技術支持下得到提高
隨著時代的發展,除了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在科學技術的驅動下,媒介方式出現了基于視覺體驗的沉浸式、互動式新媒體傳播方式,“成為一個由網絡上的任何個體來提供信息生產、傳遞、共享、反饋的多維交互立體傳播模式”[3]。當下,各大高校宣傳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延展到了網絡社交平臺。利用抖音、微信視頻號、學習強國等傳播途徑,整合歸納各種歷史文獻、革命資料以及文藝作品,通過現實與虛擬的結合,科技與文化的結合,創作出有溫度、有厚度、有趣味的紅色文化作品,激發青年學生對紅色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引導青年學生能夠傳承好紅色文化,并大大提高紅色文化資源的震撼力與感染力。
(三)紅色文化傳播的互動性、影響力在社交平臺與讀者的互動下得到表現
對于青年學生而言,引用融媒體概念有助于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和互動。目前,少數青年學生對高校紅色文化教育不太感興趣,很大程度是因為部分高校傳統紅色文化教育方式仍主要集中在思政課堂上老師的“單向輸出”,導致學生自主參與程度較低。與此同時,部分高校宣傳部門側重于通過宣傳欄發布文章等方式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理論性講解和故事性解讀,但由于青年學生與革命戰爭年代相隔較遠,無法對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跡感同身受,這種單向傳播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也難以調動青年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再加上紅色文化教育本身有一定的嚴肅性,有些理論相對平實,難以引起學生們的情感共鳴,難以得到年輕學生的積極討論與反饋。
融媒體“多元互動”的特點恰恰可以豐富紅色文化傳播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在融媒體背景下,融媒體社交平臺的特點之一便是讀者可以隨時互動。通過社交平臺與歷史文化的融合,制作出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短視頻、微電影、紀錄片等精致作品,使紅色文化資源在互聯網平臺更加全面共享展示。同時,由于社交平臺所存在的匿名性和虛擬性,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使用清晰直接的文字、圖片、表情等形式,在社交平臺上交流和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意見。與傳統的單向灌輸的紅色文化教育方式相比,線上互動模式可以激發高校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通過建立線上研討小組增加學生之間交流學習,影響和激發青年學生學習紅色文化資源的熱情和信心,從而增加紅色文化作品在社交平臺上的關注度和點擊量,擴大紅色文化資源傳播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二、融媒體時代利用網絡社區傳播紅色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利用融媒體平臺宣傳紅色文化必要且可行——以嗶哩嗶哩網站為例
嗶哩嗶哩網站(以下簡稱B站)作為當今具有影響力的融媒體網絡平臺之一,它使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設計了一個懸浮于視頻上方的互動解說與談論功能——“彈幕”。與點贊、轉發、評論相比,“彈幕”這種及時多方互動的經歷使這種嶄新的交流載體和社交模式深受年輕人喜歡,許多興趣愛好相同的青年學生聚集在這里獲取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時,“彈幕”打破了傳統視頻網站的傳播模式,能讓創作者及時收獲受眾的觀感反饋,一些“彈幕”可能比視頻本身的內容更引人入勝,讓B站不斷成為一個充滿正能量和主旋律的文化社區。經過十年的運營與成長,B站已發展成為許多官方媒體與知名高校推廣紅色文化的主要陣地。因此,探索利用融媒體平臺傳播好紅色文化,已經成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紅色文化資源教學的有效途徑。
(二)官方媒體與知名高校在B站宣傳紅色文化績效的基礎數據調研與分析
通過對B站數據進行分析可知,央視新聞于2019年12月進駐B站,目前有899萬名粉絲關注和發布了4495個視頻,累計播放量達到18.3億。與此同時,已有100多所知名高校在B站開通賬戶。其中,清華大學有203.8萬粉絲,北京大學有119.6萬粉絲,國防科技大學大學有10萬粉絲。截至2022年4月,國防科技大學的粉絲數量不算最多,但在B站發布的紅色文化宣傳視頻的播放觀看數量已累計達到196.9萬。可見,官方媒體和知名高校借助B站平臺推廣紅色文化相關內容已經達到一定規模。基于此,文章通過調查B站相關賬號宣傳紅色文化績效的基礎數據,刪去“來了”等無意義的彈幕文本內容,提取相關紅色文化的彈幕語錄,分析官方媒體和知名高校在B站賬號傳播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由表1可知,目前官方媒體和知名高校在B站上傳的內容一般通過音樂、影視以及自制視頻來宣傳紅色經典故事、科普黨的歷史。觀眾在觀看視頻的同時,會因為視頻畫面和內容的震撼而發布基于各種革命故事的彈幕來抒發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增強了其現場感、參與感和儀式感,并由此產生情緒共振。例如,人民日報在2021年7月1日發布的視頻《這段課文里讓人淚目的場景,我們拍成了電影》,播放量達到了129.4萬。其中,通過對該微視頻的彈幕與紅色文化相關的信息進行收集匯總和分析處理之后,將已經提取好的數據制作成主要彈幕語錄的詞云圖。從圖1得知,該視頻的核心彈幕語錄主要是對革命先烈的敬意與感恩,具體表現為“致敬英雄”(詞頻1625)、“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詞頻292);對祖國一百周年的歌頌與祝福,具體表現為“祝福祖國繁榮昌盛”(詞頻235)、“生日快樂”(詞頻729);對視頻內容的描述,具體表現為“戰爭”(詞頻21)、“軍需處長”(詞頻76)、“這盛世如您所愿”(詞頻109);對視頻所描述的場景的情感抒發,具體表現為“淚目”(詞頻294)、“哭了”(詞頻122)、“破防”(詞頻70)、“心疼”(詞頻3)。數據表明,高校紅色文化傳播若能夠充分把握利用好融媒體立體化、全方位、多維度的特點,重視網絡社區平臺的紅色文化宣傳管理,不僅能夠增加傳播者與青年學子的交流互動和豐富紅色文化資源,也能極大提高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三)融媒體平臺紅色文化視頻內容傳播的困境與瓶頸
雖然紅色文化利用融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它們之間的融合過程還存在一些困難與瓶頸,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融媒體時代,“短平快”的社交方式能讓高校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到更多有用知識。閱讀簡單的公眾號文章或者瀏覽B站短視頻,都能幫助學生們在短時間內完成加深對紅色文化知識的學習與了解,這種快節奏的學習方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讓其能在幾分鐘內認識、吸收所要傳播的內容,盡可能進行主題學習。然而,當下紅色文化交流的傳播途徑主要聚集于公眾號文章、短視頻、圖片等,其呈現時間短,表現內容少,表達方式花哨。因此,高校作為宣傳紅色文化的重點對象,亟需全方面改革教育教學方式來增加紅色文化資源傳播的受眾,不能僅停留在利用精美的圖片、優美的音樂、簡單的文字來吸引年輕大學生的眼球,導致學生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不相干的對象上,而忽略了中心內容,沒有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使得學生們難以理解視頻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第二,在融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傳播的速度過快,分享的產品過多,導致年輕受眾在享受快節奏的過程中也很容易在信息提取中陷入碎片化問題。高校的學生們經常看一個標題,便會認為他們可以理解視頻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核,尤其新時代的青年的成長離革命戰爭年代久已,且年輕學生們更會對與自己親身體驗和感受過的實踐經歷產生共鳴,他們對于革命先輩們的光榮事跡難以進一步把握和理解。因此,優質的紅色文化內容難以在互聯網紛繁復雜的文化信息中脫穎而出,影響了紅色文化內容表達的完整性,而碎片化信息的獲取導致青年學生難以全面系統理解紅色文化,容易對革命歷史事件、英雄人物以及我們黨的奮斗歷程出現認知偏差,難以能理解紅色文化傳播的內在邏輯與價值內涵。
三、融媒體時代創新高校紅色文化資源傳播的策略
面對融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資源擴展出現的困境與瓶頸,高校可借助融媒體平臺與新的技術手段來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最大限度地挖掘紅色文化的思想價值,豐富紅色文化的內涵,并將紅色文化與青年學生有效聯系起來,增強學生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在紅色文化的影響下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加強紅色文化資源內容創作,提升文化傳播的精神內核
挖掘精神內核是高校實現新的傳播方式與傳統紅色文化資源和內容有效融合的關鍵。從形式上來說,隨著融媒體平臺的發展,高校傳播紅色文化需要轉變方式,挖掘內核尋找優質的文化內容。對于青年學生來說,他們更享受自己去弘揚紅色文化故事、革命文物事件的過程。因而,高校應引導青年學生做好紅色文化的傳播者,找準紅色文化傳播的主心骨,以有重點、有內核的紅色文化內容,提升紅色文化傳播的精神內核。之所以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文化脈絡,提煉革命精神的主旨內涵,是因為高校學生在學習和創作紅色文化資源內容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重新敘述曾經發生的事件,并利用融媒體多元、互通的形式進行圖像化呈現,再度傳播。因此,融媒體時代高校傳播紅色文化應著眼于挖掘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的奮斗歷程中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度內涵和革命精神,堅持內容為王,提升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質量與效率,促進紅色文化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進一步弘揚。
(二)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增強紅色教育感染力
以紅色文化為基礎的傳播形式對紅色文化的傳播效率起著重要作用,為了加強紅色文化的傳播、提高紅色文化的社會影響力,高校必須不斷更新傳播形式。一方面,要繼續堅持優質的傳統傳播方式,只有堅持傳統傳播方式才能讓我們更好進行創新。例如,“課堂思想”與“思政課堂”的正統傳播方式,高校紅色文化宣傳展覽室的建立與推廣,以及各種弘揚紅色文化的主題征文、視頻制作活動的舉辦等。如果紅色文化失去其表達的實體,那么紅色文化的傳播便無處可依,因此,保留部分紅色文化傳統的傳播方式,才能更好地堅守和傳承好紅色文化。另一方面,紅色文化的傳播需要向“云”端借力。高校應該主動嘗試尋求新的傳播模式,利用線下活動直播、巡回宣講、宣講錄制、微黨課等方式,順應青年學生在快節奏生活背景下習慣瀏覽短視頻的偏好趨勢,以線下、線上傳播并行的方式推動紅色文化傳播走出去、走得遠、走得深。同時,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高校能夠利用融媒體平臺創新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不再局限于發表相關的文章和短視頻,通過選擇多結局的互動視頻、革命故事續寫、H5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強大學生的話語主體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參與感[4]。
(三)革新紅色文化社會實踐方式,增強文化傳播感染力
學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和理論知識的加強,關鍵還得體現在實踐過程,這就要求學生要自己主動參與實踐活動、錄制宣傳視頻,讓紅色革命故事真正從歷史中走出來,激發出紅色文化資源的巨大能量。依托課后紅色實踐活動,學生可以以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及其承載的紅色精神為主線重走紅色足跡、追溯紅色記憶、訪談紅色人物、挖掘紅色故事、體驗紅色文化,并結合當代大學生關于紅色文化重述的意向和期待,借助跨媒介敘事的形式創作成紅色vlog視頻來完成紅色故事的當代表述和弘揚。同時,高校學生可以將作品帶上學校話題標簽,投稿上傳至B站等網絡社區平臺,在一段時間內高校老師對其視頻的播放量、彈幕數和點贊數進行統計匯總,并結合專家評審的方式進行評選,實行優秀視頻獎勵機制和推薦高質量紅色文化作品參加全國各類競賽,從而激發大學生對創作紅色文化作品的欲望和創造力,使紅色文化教育由單純的“他人教育”變成有序組織的自我思想教育活動,增強紅色文化資源傳播的感染力。
(四)融合地方紅色文化特色,擴大紅色文化傳播的外延
長久以來,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是高校宣傳紅色文化的重點,但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宣傳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主要是因為高校注重重點人物革命故事講解,較少會梳理地方紅色革命史發展脈絡。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大多分散在不同地區、場所以及教育基地,高校難以組織大學生進行大規模紅色文化主題學習。借助于融媒體的優勢,高校、博物館、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地方可以實行橫向紅色文化資源共享,在研究好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融媒體平臺把對地方紅色史實的真情實感、學習體驗“唱出來”“演出來”“拍出來”,既有利于增加學生對地方紅色革命史的親切感與熟悉度,又能推動學校的紅色文化教育的延伸發展,對當代社會紅色文化傳播產生良好的宣傳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新征程,黨的百年奮斗史初心如磐,新中國前進的步伐步穩蹄急[5]。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有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生動教材,蘊含了無數革命先輩們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仰,繼承了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偉大民族精神,是我們黨和人民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因此,在融媒體時代,高校必須認清和把握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加強創新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堅持“內容為王”,促進多元化媒介傳播,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效率,打造更高質量、更快傳播、更生動有趣的紅色文化產品,為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事業的平穩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J].新長征,2021,(11).
[2]鐘國友.融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播研究[J].作家天地,2021,(33).
[3]李萬斌.川陜紅色文化資源價值與文旅創意創新研究——兼論川陜紅色文旅創意創新[J].中華文化論壇,2017,(2).
[4]荊立群,薛耀文.融媒體視閾下紅色文化的傳播[J].編輯之友,2020,(3).
[5]宋暄.融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路徑探究[J].傳媒論壇,2021,(21).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