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偉
【摘要】小學數學探究性教學是指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和探究,將外部的數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數學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基于此,本文用問題鏈為思維導向,積極探索問題鏈在“四個能力”的指引下,圍繞“聯系性”“ 啟發性”“層次性”這三個方面設置,在小學數學探究性數學中的展開運用,讓學生真正會學數學,會用數學,從而能力得到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性教學;問題鏈;運用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部分教師追求教學進度,經常出現學生的探究學習流于形式的現象。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增強(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增強這四個能力的關鍵就是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也是探求真理的起點。教師應當好引導者,用“問題鏈”為學生思維導向,搭建探究的橋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看法。
一、加強聯系,激發探究欲望
數學知識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味的向學生灌輸知識,極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厭惡。因此,教師應該賦予數學知識生命,通過設置問題鏈,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又要引導學生再次思考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形成解決各類問題的基本框架和模式,使得學生能形成良好的數學知識結構。
(一)生活聯系,數學帶上“煙火氣”
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數學知識融入到實際生活在課堂中展示,讓學生體會不一樣的數學,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是當代每一個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教師巧妙運用問題鏈,將生活情境問題自然過渡到數學問題,學生自然學的開心。
(二)橫向聯系,問知新知“相輔相成”
數學知識不是獨立的,知識點間是有聯系的,而問題鏈是一組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系的問題組,在設計問題鏈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運用學過的知識去理解新知識,這樣既復習了舊知又掌握新知識。
(三)遷移聯系,構建知識“結構網”
數學的學習包含了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數學方法的領悟。對某些問題探究時,不同的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給出不同的策略方案,但學生對知識結構的整體性還是缺少一定的認識。老師設置的問題鏈要具有合理的程序性和明確的實質性,既要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認知活動過程,又要引導學生再次思考新舊知識、不同的策略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形成解決各類問題的基本框架和模式,由數學現象走向數學本質,使得學生能形成良好的數學知識結構。
二、啟發思維,指明探究方向
教師應該發揮好引導者的作用,設置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鏈,擴大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空間,為學生搭建思維的橋梁,幫助學生打開思路,促使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引領學生以問促思、以思促學,進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一)巧用提示詞
學習是由未知到已知的過程,當學生遇到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新概念,教師如果直接全盤托出,學生接收到的只是一個乏味的“名詞”,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對后續的學習也極為不利。教師應該將關鍵提示詞運用在問題鏈中,無形中助推學生感悟數學知識。
如《分數的初步認識》(學生秋游與同學分享食物):問題1.8顆糖,兩個人怎么分?問題2.一個蘋果怎么分?問題3.又過來一個小朋友,這個西瓜怎么分?問題4.二分之一是“誰”的二分之一?這個二分之一是怎么來的?三分之一呢?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分數的意義,教師帶著問題鏈循循善誘,引領學生了解分數,理解分數,明確分數的意義
(二)巧換圖形
教師不能機械的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該引導學生將抽象的、沒有接觸過的新知識轉化成直觀的、熟悉的知識。再通過問題鏈,帶學生一步步走向知識的內核,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三)巧設活動
小學生是好動的,經歷過自身操作后,教師拋出問題鏈,學生將操作活動提煉成數學知識,使知識深入內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更深入。
經過動手、動口、動腦,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性的問題鏈下,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空間觀念得到增強。
三、層次遞進,落實探究內容
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所以在落實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探究時,也應體現層次性和梯度性。思維含量遞增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困惑、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會驅使學生積極思考,不斷探索。在引導學生探究時,教師要考慮好問題的銜接和過渡,用鋪墊、巧設臺階等方法提高問題的層次性,通常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問題的深層挖掘,使得學生在自我探索過程之后,形成系統的認知結構,學習效果大步提高。
(一)由淺入深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教師在設置問題鏈時,要把一個有難度的問題經過層層鋪墊,降低思維難度,由淺入深,環環緊扣、層層遞進,有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進而落實探究內容。
為了讓學生根據商不變性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0除外),商不變”,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教師設計了一系列有層次性的問題鏈,由易到難,使學生明確被除數和除數擴大的倍數應由除數的小數位數決定,為下面探究規范的豎式書寫格式,尤其轉化時小數點的移位方法做好了鋪墊。這樣的問題鏈設計貼近學生的思維發展趨勢,使得學生在有梯度的問題驅使下,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逐步探究發現算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由外到內
在探究性教學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自己探究,將外部的數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數學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問題鏈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也完全符合新課標對“四個能力”的要求。
(三)由形及理
由于學生的發展特點,還沒有完全具備抽象概括能力,教師可以設置問題鏈,一步步的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推廣應用。
經過層層展示一系列乘法分配律的“形”,學生對乘法分配律有了更深的認識,了解的更深。
總之,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合理而有效的問題鏈去引領學生,給學生提供有效探究的契機和空間,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和思維,經歷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創造,把學生成功地引向知識海洋的彼岸,從而優化課堂教學,發展學生能力。
【參考文獻】
[1]余素龍.關于小學數學探究性教學的思考[J] .教師博覽,2015(7).
[2]楊麗芳.問題鏈,鏈出精彩課堂——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問題鏈”設計探析[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2).
[3]張衛東.創設問題鏈培養數學探究能力的實踐與認識[J] .中學數學研究,2006(5).19DBE16D-8ABC-4728-B672-1912C89B0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