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是實現經濟振興的重要契機與關鍵。吉林省在城鄉空間結構融合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人口城鎮化速度放緩以及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發展不一致等問題;在經濟層面,城鄉融合發展呈現出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產業結構尚需轉型優化、收入與消費水平較低以及城鄉收入與消費差距逐步縮小的態勢。同時,城市群建設、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都對吉林省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具有推動催化作用。要實現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吉林省依然面對著諸多困難。通過建立城鄉要素資源雙向流動機制,以城鎮化建設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作為撬動支點,是實現吉林省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人口收縮;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吉林省
一、引言
與城鄉統籌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相比,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側重點略有不同,其將城市和鄉村放到一個平等的地位,強調各自在自身系統內,糅合利用產業經濟、生態環境、社會和諧等各種要素,實現城鄉之間資源合理流轉配置、產業經濟相互支持、社會福利和諧共享的格局。吉林省是農業大省,同時又是老工業基地,如何促進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是吉林省實現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
第一,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是實現吉林振興的重要契機。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吉林省面臨著經濟結構戰略轉型與產業布局調整。在區域經濟的擴散效應影響下,部分產業向衛星城或城鄉結合部轉移,對城鄉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基礎設施的一體化規劃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吉林省作為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處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陣地前沿。如何利用農業農村經濟后發優勢,撬動經濟發展,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與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吉林省經濟發展規劃的重中之重。通過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將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有利于加快要素資源合理流轉,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經濟共同繁榮。
第二,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是實現吉林振興的重要動能。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吉林省面臨著經濟結構優化不足導致城鎮化動力不夠、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發展不一致、城鎮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等問題[1],使得以城帶鄉的驅動力不足。而且目前吉林省人口增長緩慢且流失嚴重,農村仍然處于勞動力、資金凈流出狀態,進一步增加了鄉村振興的實現難度。在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社會化服務業全面發展過程中,實現資源要素合理配置,意味著城鄉關系的互通互融。因此,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契機和抓手,迎合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深度挖掘農村經濟的增長點和內驅力,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二者互為依托,是實現吉林省全方位振興的有效路徑。
二、吉林省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現狀
(一)城鄉空間結構融合發展現狀
1. 人口城鎮化速度放緩
人口城鎮化是反映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指標。從人口城鎮化率的絕對數值來看,2020年吉林省為62.64%,略低于全國63.89%的平均水平①,此前吉林省一直保持著人口城鎮化率比全國略高的優勢。另一方面,吉林省城鎮人口增長率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如圖1所示,2014-2016年,吉林省城鎮人口增長率下降趨勢明顯,在經過2017-2018年的緩慢上升后,2019年再次出現下降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是吉林省的人口增長率一直居于較低水平,增長速度趨緩。2020年吉林省人口年均增長率為-1.31%,低于全國0.53%的增長率水平。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和《吉林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顯示,吉林省家庭戶均規模有所收縮,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逐步凸顯,中小城鎮人口向大城市轉移的現象突出。2020年,吉林省戶均人口2.34人,低于全國2.62人的平均水平;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23.06%,遠高于全國18.70%的平均水平;0~14歲人口比重為11.71%,低于全國17.95%的比重;吉林省9個市(州)中,除長春市人口有小幅增加外,其他地區人口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減少。吉林省由于人口凈流出和生育率的下降,對城鎮化的支撐力度減弱,導致人口城鎮化后勁不足。
2. 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發展不一致
土地城鎮化從另一角度體現城鎮化發展速度與城市規模的擴張。目前,吉林省存在著土地城鎮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鎮化速度的現象。利用城鎮化建成區面積增速與城鎮人口的增速比值,可以反映出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速度的快慢程度。表1顯示,吉林省2012-2019年城鎮土地擴張速度比人口城鎮化速度快得多,換言之,城鎮土地的人口承載水平不高。盡管從全國范圍來看,土地城鎮化速度普遍快于人口城鎮化速度,但是除了2014年與2019年外,吉林省這兩個指標的增速比都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3. 城市群建設帶動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吉林省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主要依托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與長吉一體化發展,打造吉林省的城市群建設布局。一方面,將琿春市作為吉林省對外貿易發展的窗口,聯動發展延吉、龍井、圖們,以延邊州為開放基地,連接吉林市和長春市腹地地區,形成點線面綜合發展。另一方面,深化長吉一體化發展,加強長春市和吉林市的經濟發展競爭力和城際交通便捷度,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加強中心城市對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核心帶動力。特別是2021年吉林長吉接合片區作為東北唯一的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主要在土地資源利用與促進農民增收方面,開展一系列城鄉融合發展試驗項目,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與適度規模經營,推進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建設,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健全農民持續增收體制機制,為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進行有益的探索。
(二)城鄉經濟融合發展現狀
1. 吉林省總體經濟基本面現狀
2020年吉林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0800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0.6%。從圖2可以看到,吉林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變動趨勢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2001-2006年,吉林省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7-2012年,吉林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盡管同期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也在高位,但是吉林省每年的增長率都在12%以上,2007年的增長率更是達到了26.15%。2013-2019年,吉林省的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緩,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明顯低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2015年僅比上一年增長0.48%。2020年,吉林省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再次顯著提升。
2. 收入與消費水平較低
吉林省城鄉居民的收入與消費水平,雖然絕對數量在增長,但是增長速度趨于緩慢。如表2所示,2013-2020年吉林省城鄉居民收入與消費占全國平均比重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尤其是城鎮居民的收入與消費水平的增長率與全國相比,下降態勢明顯。相較于城鎮居民,吉林省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較快,這一變化趨勢與全國相同,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密切相關。但是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與人均消費支出的增長率依然呈現下降趨勢,且消費支出與人均收入相比,下降趨勢更為顯著。
3. 城鄉收入與消費差距逐步縮小
吉林省城鄉收入差距與城鄉消費差距并不明顯,如表3所示,2013-2019年吉林省城鄉人均收入比與人均消費比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從年度趨勢來看,吉林省的城鄉人均收入差距與消費支出差距都呈現出一定的起伏,但是總體依然呈下降態勢,說明城鄉差距逐步縮小。
表3數據顯示,以全國城鄉居民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城鄉比為基準進行比較,吉林省除2013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4-2019年都低于全國平均值。但是2018-2019年,吉林省的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城鄉比與全國平均水平逐步拉近,即吉林省的城鄉消費差距又有擴大趨勢。吉林省的醫療保健消費的城鄉比起伏波動較大。2013-2015年以及2018年高于全國平均比值,2016年、2017年、2019年低于全國平均比值。
從絕對數量來看,同期吉林省的城鎮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消費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城鄉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人均醫療保健消費城鄉比則高出全國平均11%~48%。農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消費城鄉比圍繞全國平均值波動,人均教育文化娛樂與醫療保健消費城鄉比則基本高于全國平均值,尤其是人均醫療保健消費城鄉比最多高出全國34%。由此可見,吉林省城鄉收入和消費的差距有逐步縮小的趨勢,但是起伏波動更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城鄉差異依然存在,農村居民在教育文化娛樂與醫療保健方面的消費水平較高,也說明了這一問題確實存在。
(三)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促進了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吉林省通過實施“五級書記”抓扶貧,強化基層主體責任落實,重點通過產業扶貧來實現精準扶貧。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到扶貧工作中,集合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結對幫扶干部等智慧,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電商發展,逐步完善商旅、康旅、農旅、文旅等各種形式的鄉村旅游業,實施三產融合發展。在產業扶貧的過程中,激發了城鄉市場供需聯動效應,促進了農村二三產業的按需生產和按需供應。在脫貧攻堅戰略實施中,有針對性地將城市要素資源注入幫扶村。如以駐村工作隊為平臺,對接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各類緊缺人才,按照產業項目需求精準對接。通過扶貧產業項目的發展,創造就業崗位,為農村貧困人口的增收提供便利。此外,還爭取社會各界的融資優惠政策與財政資金扶持,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拓寬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銷售渠道,豐富營銷模式,將科技創新思維、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市場信息等引入幫扶村。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不僅僅是人口、空間、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融合,還有文化的融合。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將獨特的、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鄉土文明加以保護并帶入城市,使城鄉文明進行碰撞交流,促進城鄉文化的交匯融通。因此,精準扶貧等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有效促進了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三、吉林省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制約因素
由上述可見,吉林省在人口、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等各方面還存在著一些障礙性因素,對進一步的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形成制約。
人才流失與人口收縮現象突出,制約了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人的融合對于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至關重要[2]。目前吉林省的人口問題集中在人才流失與人口收縮兩個方面。高校教師的流失和農村干部隊伍斷層等問題,都集中反映了吉林省的人才流失。根據《吉林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顯示,與2010年人口普查相比,九個地市州只有長春市的人口是增加的,但是增加幅度很小,10年間只增加了299531人。從地區分布來看,吉林省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人口分別減少1.66和2.90個百分點,而中部地區人口增加。這說明大城市對于人力資源依然具有一定的聚集作用。由于長春市人口增長速度較慢,不排除長春市在吸引周邊人口向其轉移的同時,也有部分人才向外省流轉。吉林省腹地農村和縣市的人力資源在向長春等大中城市逐級流轉,導致鄉村腹地人口收縮現象突出,鄉村空心化、空巢化問題凸顯。同時,人口收縮問題又致使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同步加劇,形成共振,進一步提升了城鄉人口融合的難度。
2. 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減弱了新型城鎮化對城鄉融合發展的拉動作用
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宏觀環境下,吉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面臨著重重困難。首先是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吉林省工業呈現“一業獨大”的局面,一汽集團的經濟效益對全省經濟產值影響幅度較大。其次是區域經濟布局穩定性不夠。長春市地區經濟發展對全省的經濟發展影響顯著。一旦長春市的發展速度下滑,將會導致整個吉林省經濟發展動能減弱,城鎮化建設動力不足。第三是城鎮化的空間聚集與人口聚集的發展方向不一致。如圖3所示,吉林省2012-2019年建成區面積增長率一直高于人口增長率,說明城鎮化建設的空間聚集速度快于人口聚集速度。這也反映出吉林省經濟發展過于倚重固定資產的投資拉動,但由此產生的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效能并未充分顯現。與此同時,《銀行保險機構進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導意見》(銀保監發[2021]15號)對于地方政府融資業務進行了規范,標志著城投平臺融資政策收緊,這將給吉林省多數地市州城鎮化建設的融資帶來較大壓力。第四是縣域經濟發展面臨困境。一方面,縣域小城鎮人口收縮現象尤為嚴重,人口大量轉移,導致產業提振動能不足;另一方面,縣域小城鎮產業結構相對單一,資源型產業占比重較大,加工制造業的創新力不足,服務業與第三產業發展速度較快,但未形成經濟增長極。
3. 農業農村現代化尚未完全實現,減弱了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動能
吉林省農業資源具有先天優勢,擁有肥沃的黑土地,地理區位同時居于玉米黃金生產帶與水稻黃金生產帶。優越獨特的自然資源環境,使得吉林省非常適宜于糧食生產,也導致吉林省第一產業比重相對較高。然而,吉林省的農業農村經濟效益尚未躋身全國前列。近幾年,吉林省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加快,增速高于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但是2020年吉林省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國平均值,說明吉林省綠色生態環境沒有帶來優質農產品的高附加值并實現可觀的市場經濟效益。吉林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農產品重生產不重加工,農產品加工業在產業結構中占比重較低,或是加工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產業鏈條不長。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重遠低于發達省份,產業集群發展缺少大規模龍頭企業的帶動。雖然吉林省的農產品品質優良,但是缺少像“佳沛奇異果”“涪陵榨菜”這種市場影響大、輻射面積廣、品牌價值高、產業帶動力強的區域公共品牌[3]。可見,吉林省農業農村的經濟效益水平不高,導致鄉村振興的效能還未充分釋放,對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推動力不足。
4. 公共資源配置與公共服務非均等化,阻礙了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盡管吉林省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有所提高,但是城鄉收入、基礎設施、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首先,城鄉收入比值縮小,但是絕對值的差距仍在拉大。2013年,城鄉收入絕對值差距為11550元,2020年的收入絕對值差距為17329元。其次,農村人才流失現象突出,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數據,吉林省人戶分離人口比重較高。盡管人口流動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農村流轉出去的都是青壯年、高素質勞動力,難以得到有效的人力資源補給。農村經濟有很大一部分靠能人帶動,但是吉林省目前并未形成回鄉創業的熱潮,甚至農村干部隊伍也面臨著年齡斷層。除了人力資源之外,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也存在著單方向流動問題,不利于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第三,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城鄉差距仍然顯著。如交通道路、網絡通訊等基礎設施,自來水、煤氣等公共服務,科技、教育、醫療、保險、金融、文化等公共服務產品方面,吉林省的城鄉差距都還很明顯。
四、吉林省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實現路徑
實施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是吉林省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方向和趨勢。為此,應針對老工業基地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困難,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探索適合吉林省省情的發展路徑,實現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1. 建立城鄉要素資源雙向流動機制
為了持續促進資源要素的城鄉高質量融合,需要建立城鄉要素資源雙向流動機制。一方面,不僅要促進進城農民盡快完成市民化轉變,還要促進各層次人才返鄉創業。同時,不僅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強化吉林省各戰線人才隊伍建設,還要注重對本土人才的培養,促進吉林省高校培養人才留任,注重新生代農村帶頭人的培養,引導社會各界資本支持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吸引資金注入的同時,更要注重對當地農民就業崗位的保障,使資金、項目建設落到實處,促進當地農民切實增加經濟收入。另一方面,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注重城鎮化建設中土地空間聚集與人口聚集同步,做好城市空間規劃。同時,村莊空間規劃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點,合理規劃利用農村發展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在農業生產中切實做好吉林省黑土地的保護利用,實現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 以城鎮化建設撬動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近年來,吉林省城鎮化建設速度有所放緩。2020年,吉林省人口城鎮化率已經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然而城鎮化建設是撬動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關鍵節點,必須要從人口、空間、經濟、社會、生態等各個環節加快推進吉林省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首先,要緩解大城市對農村地區人口的“抽血”問題,避免縣域和鄉村人口收縮以及老齡化、空心化問題。需要盡快完成相關政策的頂層設計,包括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以及相關的教育、醫療等配套政策,加快市民化轉變;在出臺人才“18條”政策后,要加快政策落地,引進外地人才,留住本地人才,激發各層次人才的活力與創業動力。尤其是鼓勵返鄉人員創業,加快孵化基地建設,提供創業平臺,優化服務環境,完善優惠政策。其次,加快補齊縣域農村公共產品及服務的短板,尤其是交通道路、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方面。以縣域經濟為突破口,著重發揮縣級市的經濟帶動作用。通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改善投資軟環境,提升縣域經濟可持續競爭力。在此基礎上,推進縣域城鎮化,增加中小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形成基礎設施-人才-技術-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第三,優化產業結構。穩定工業產能,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搶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先機。吉林省的工業需要開發新的產業鏈條,以科技、制度、管理、品牌等作為創新驅動力,加快發展食品工業,進一步優化輕重工業結構。盤活第三產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依靠自然資源優勢,加快發展冰雪旅游業與社會服務業。在增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的同時,提高投資效益,順勢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第四,做好城市群梯隊布局,重點發展縣域經濟。不僅長春市的發展舉足輕重,吉林省還要保證競爭力強勁的城市以及經濟腹地的高速優質發展。第五,雙碳戰略背景下,繼續重視生態環境的合理保護利用,實現優質自然環境經濟價值的同時,加強城市環境建設。
3. 以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推動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吉林省的第一產業基礎優勢明顯,近年來通過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戰略,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農業農村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協調發展還沒有進入最佳狀態[4]。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不斷與城鎮化建設協調共進,實現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過程。吉林省農業的發展基礎較好,但是農業生產效率與農業經濟效益還有待提升。需要以農業十大產業集群為平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結合,重點提升優勢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如通過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整合飼料生產、良種繁育、肉牛養殖、產品加工、冷鏈配送、品牌營銷等產業環節,通過皓月、犇福等龍頭企業的帶動,提升產業經濟效益,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其中,實現效益提升的關鍵環節是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這就需要在十大產業集群中,扶持打造帶動能力強、覆蓋面積廣的龍頭企業。同時,進一步完善電商、物流、倉儲等配套產業,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完善社會化服務產業,助力龍頭企業實現集群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還要與第三產業進行銜接,充分利用吉林省少數民族聚居和農村良好的自然資源環境條件,發展文旅產業和康養產業,打造各具文化風情和民族特色的旅游線路。充分進行市場可行性調研,考慮市場容量,避免同質化重復,以農業十大產業集群為依托,培育區域公共品牌,支撐相關產業的發展。在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集群化生產、精細化加工、品牌化營銷共同的目標是提高市場占有率,提升農民收入水平,構建自然資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科技創新等要素的市場雙向流動機制,實現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注釋:
① 除單獨說明外,文中所有數據均來自國家統計局數據和《吉林統計年鑒》。
參考文獻:
[1] 王勝今,韓一丁.東北地區城鎮化的發展現狀與路徑探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92-99.
[2] 周宏春.“東北現象”與振興之策[J].經濟縱橫,2017,(1):13-19.
[3] 孫葆春.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發展運行機制與完善[J].社會科學戰線,2017,(2):262-266.
[4] 孫葆春.東北三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度評價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7):319-32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High-quality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Jilin Province
Sun Baochun
(Institute of rural development, Jil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angchun, Jilin 130033)
Abstract: in the new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and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I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structure in Jilin Provinc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slowdown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the lack of stamina, and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land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t the economic level,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hows a trend of slowing economic growt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till needs to be transformed and optimized, the level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s low, and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s gradually narrow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have a catalytic effect on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Jilin Province. Jilin Province is still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By establishing a two-way flow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 resources and taking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s the fulcrum, an effective path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Jilin Province is formed.
Key words: high-quality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opulation contraction, new urban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e and rural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