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花花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拓展習題、操作實踐、問題探究這四個層面,有效地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雙減;創設;拓展;操作;探究
![]()
雙減的推動,減輕學生家長的課業負擔,但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教師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就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課題。初中階段對外在人際關系的注重,對同學朋友的在意,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傾聽、討論、體驗、分享、評價、激勵等合作互動過程,實現學習知識與發展能力的目的。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
師: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又能解決許多的實際問題。同學們不是喜歡打籃球,踢足球嗎?在打籃球,踢足球時也蘊涵著我們所學的許多數學知識,你們想試一試嗎?(出示兩個例題)
例1:一位籃球運動員在距籃下4米處跳起投籃,球運行的路線是拋物線,當球運行的水平距離為2.5
米時,達到最大高度3.5米,然后準確落入籃圈,已知籃圈中心到地面的距離為3.05米,該運動員的身高為1.8米,這次跳投時球在頭頂上方0.25米處出手。為了將球準確投入籃圈,該運動員在出手時應跳離地面多少高度?
例2:在足球比賽中,當守門員遠離球門時,進攻隊員常常使用“吊射”的戰術(把球高高地挑過守門員的頭頂,射入球門),一位球員在離對方球門30米的M處起腳吊射,假如球飛行的路線是一條拋物線,在離球門14米時,足球達到最大高度8米,如圖所示,球門PQ的凈高度為2.44米,問:
請建立適當的坐標系,并通過計算說明,這次吊射,球是否會進球門?
師:各小組同學請選擇你們共同感興趣的運動,互相合作,探究,解決這一問題。
(溫馨提示:這兩個問題都可以利用什么數學知識來解決?在這里利用二次函數解題的關鍵是求什么?如何求解析式?)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互相的合作,大多數小組完整地解出了兩題,尤其是例2,通過建立不同的坐標系,得到不同的函數解析式,最后殊途同歸,完整地解出了整個題目。由于這樣的問題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探究的熱情自然高漲,很自然的就增加了學生合作探究的動力,在探究過程中,知識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鍛煉。
二、拓展習題,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空間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之間的“智力不平等性”幾乎是絕對的,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先天條件及不同的微觀環境,對知識的領悟與掌握能力差距很大。因此在習題的拓展中,靠學生單兵作戰,勢必會使部分學生非常茫然,只會做無用功,浪費時間,降低教學的效率。
例3: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你知道國旗上五角星的五個角的度數和(即如圖中,∠A+∠B+∠C+∠D+∠E)是多少嗎?請說明理由。
經過小組互動,不僅找到了這個三角形,而且發現圖中的所有三角形都可以用以解決問題。不僅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了提高,而且需要幫助的學生也得到了啟發,提高了學習興趣。不僅解決了問題,而且為習題的拓展作了鋪墊。
拓展1:點B在AC上時,結論是否成立?
拓展2:點B在AC的右側時,結論是否成立?
小組互動結束后,特別讓各組需要幫助的學生發表意見,進行交流,發現大部分學生在小組的幫助下,能準確地找到這個三角形,并完成解答。讓學生體會在圖形動態變化中理解內涵的不變,理解“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
三、操作實踐,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己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彼?,對于適宜的課程,有能力的,盡可能提出“動手、操作性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到數學知識。
例4:浙教版七下1.1節認識三角形第二課時探索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我規定每小組設小組長、“發言人”各一名。小組長的主要職責是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或對活動情況進行監督,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鞍l言人”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再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經過適當的探討后,小組活動合理有序的展開。⑴小組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各個內角的度數,然后相加得出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⑵小組選擇運用書本中的折紙方法得到結論;⑶小組的學生做剪拼操作實驗,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來放到直線上,得到結論。……在實驗過程中,每個小組選擇的方法都是不同的,這使學生得出的結論更有說服力。折紙和剪拼操作實驗得到的圖形還啟發學生,找到了不同于書本的證明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的方法。
四、問題探究,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實效
數學問題探究,學生必須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展開聯想和想象,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進行思考。通過合作學習,變個體操作為集體交流合作,可以是暢所欲言,也可以是實踐操作,學生在寬松的教學氛圍中輕松、愉快的學習,在活動中交流體會,增強主體意識,對數學探索產生濃厚興趣。特別有利于調動后進生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
例5:浙教版八(下)第六章第3節——正方形的課后作業中有這樣一題:已知如圖:在銳角三角形ABC中,分別以AC、AB為一邊向外作正方形ACFG和正方形ABDE,連結CE、BG,由此可以推出哪些正確的結論。(不再標注其它字母和添加任何輔助線)
本題的結論具有不確定性,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與考慮。通過學生分組討論,每一個小組得到不同的結論,先經過小組里面的考核,自認為可以了再讓其他小組來挑刺,讓其他小組來驗證。經過逐層的討論和挑刺后及教師的適當點撥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思維得到不同的發展。
“雙減”之后的課堂,一部分交給老師的引導,一部分交給小組互動學習,既發揮集體的智慧解決個體不能解決的問題,也培養學生自我提問,解決,拓展衍生數學問題。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實效性,使“減負”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