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要:在傳唱過程中可以促進初中生集體榮譽感和情感團結一致的作用,在積極傳唱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戲曲本身蘊含的意義,這些都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感知經典戲曲的文化特色,從而促進經典戲曲欣賞與傳唱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滲透。本文立足于初中音樂教學角度,對應用戲曲助力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希望以下內容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戲曲;初中音樂;課堂教學
引言:經典戲曲蘊含著優秀的愛國文化,在初中生群體中進行廣泛傳播,有利于使愛國情懷從小就根植于心,這也是學習經典戲曲藝術文化中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再加上經典戲曲中的傳唱特質,大部分初中生們喜歡音樂律動性,在傳唱的過程中加強對于經典戲曲動作、形態的了解和學習,有利于提升初中生對于經典戲曲的欣賞能力,從戲曲審美、戲曲感知、戲曲自信等層面逐步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有利于推動經典戲曲欣賞與傳唱的傳播。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越發重要,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對應用戲曲助力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的現實意義。
一、戲曲藝術融入初中音樂課堂中的積極作用
戲曲藝術從古至今都在我國藝術發展史上占據關鍵地位。戲曲藝術表現形式較多,無論是在器樂演奏、唱腔或者服飾上均呈現多元化形式發展。自西周開始,我國即出現戲曲的最初表現形式,而隨著朝代的更迭和社會的發展,戲曲又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階段,其在表現形式上也不斷進行創新,每個朝代都有屬于其自身的獨特表現形式,這就使得戲曲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初中階段作為教育的最初階段,其對學生三觀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戲曲藝術,使得戲曲藝術進入到初中生音樂啟蒙中,有利于初中生從小提升對其認知程度,培養初中生學習戲曲藝術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更好發掘戲曲藝術的價值和魅力,從而拓寬初中生的音樂知識面,促使初中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更好地提升。
二、戲曲助力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策略
(一)引入情境化教學模式
在將戲曲藝術與初中音樂融合的過程中,由于戲曲藝術涉及的內容較多,初中生年齡較小,很難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刻內涵。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立足于教材基本內容,結合初中生身心發育特點及認知特點,積極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降低戲曲學習難度,提升初中生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成果。近年來,情境化教學模式被廣泛地運用到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課程內容設置出合理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在將戲曲藝術融入音樂課堂的過程中,教師也可引入情境化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構建出戲劇表演場景,鼓勵學生對其進行模仿。初中生盡管年齡較小,但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極強,可在教學情境中更好地提升對戲曲的認知程度,從而逐漸模仿其演唱和表演,在模仿中不斷提升自身戲曲表演水平。
以初中音樂教材中《甘灑熱血寫春秋》為例,這是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選段,《智取威虎山》被改編為多種形式,如電影、電視劇和戲曲等,教師可在網上下載相關電影內容或者電視劇內容,在課堂上進行播放,使得學生可以直白地了解這段內容,然后再開始相關京劇選段的學習,可有效降低學習難度,便于學生更好理解其中的內容和含義,有利于學生戲曲表演水平和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更可在校園中營造出戲曲藝術氛圍。
當下,我國正處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戲曲藝術更需要加大對其傳承和弘揚力度。可在音樂教室內懸掛名家畫像和戲曲人物造型,張貼相關繪畫。更可在校園中舉辦一系列的戲曲演出類活動,提升學生對其重視程度。教師還可在課間播放相關優秀戲曲類節目,講述其背后蘊含的歷史內容,這樣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促使學生戲曲素養的提升。
(二)引入多媒體教學工具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計算機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有效提升了人們的工作效率。在將戲曲藝術融入初中音樂課堂中,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豐富教學形式,促使學生直觀地感受戲曲內容,活躍課堂范圍,提升教學質量。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戲曲藝術涉及演唱和表演唱白等多種形式,僅憑教師演示會有較大的局限性。這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在網上搜索下載相關視頻內容,以聲畫結合的方式來促使學生提升對認知,更通過視頻中精美的服化道具來提升學習興趣。以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中《唱臉譜》為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在網上搜索下載各種臉譜視頻,播放給學生欣賞,在學生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在旁講解不同顏色臉譜所代表的不同人物性格,提升學生對臉譜的認知和掌握程度。
(三)將其與流行音樂相結合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人們的精神生活形式和娛樂形式也越來越多,流行音樂已經廣泛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對初中生來說,由于戲曲藝術在唱腔上和內容表現形式上與其他音樂種類相差較大,學習起來難度較大,教師可將其與流行音樂相結合,使戲曲藝術更好地被初中生所接受,提升學生對戲曲藝術的音樂感知力,使學生發現音樂的多樣性,顛覆學生傳統認知,促使學生創造能力和想象力的不斷提升,為學生今后開展音樂作品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為例,該曲在流行音樂的基礎上,在高調部分加入濃郁的中國風,將京劇與流行音樂巧妙結合,加上李玉剛的“雙 聲”唱法,使得這首歌曲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表現形式,促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音樂的眾多可能性,提升對音樂的喜愛程度。
結論:總而言之,要想教好音樂課堂上的戲曲教學,就需要教師真正地埋頭研究中國的傳統戲曲文化。通過結合具體的單元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戲曲種類進行充足的課前準備,如從戲曲種類的起源發展、戲曲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演唱的特征和分類等方面進行詳細研究,同時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呈現戲曲內容,這些準備和教學的過程必然能夠有效提升教師的戲曲素養和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羅淑婷. 初中音樂學科融合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D].南寧師范大學,2021.
[2]陳佳. 壽光市初中音樂教學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青島大學,2021.
[3]劉紅.論瓊劇融入初中音樂教學的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21(06):79-80.
[4]白雪. 文化傳承背景下初中音樂社團發展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21.DOI:10.27435/d.cnki.gxsfc.2021.000199.
[5]仝童.從“梨園漫步”中體會非遺之美[J].中學教學參考,2021(09):20-21.
[6]朱笑雨. “參與-體驗”教學模式在初中音樂欣賞課中的應用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21.DOI:10.27137/d.cnki. ghusu.2021.00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