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榮
摘 要:雙減政策指引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壓力,在減輕作業負擔的過程中探索作業優化設計新出路,為的是強化作業功能,學生可通過做作業夯實基礎、拔高能力、全面發展。如何提升作業設計水平成為教師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基于雙減研究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方略,以期為提高小學數學增效減負育人有效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育人質量
作業管理規定不給低年級學生布置作業,同時對作業類型、時長等方面提出要求,規避作業總量過多、功能異化等情況,使學生可在做作業過程中學習成長。然而,有些小學數學教師存在輕視作業設計的問題,出現設計理念僵化、形式固定等現象,并不能滿足學生通過做作業高效學習、個性化成長的需求。基于此,為使小學數學育人質量能有效提高,探析數學作業高質量設計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基于雙減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點
(一)滲透綜合素養
雙減政策貫徹落實能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該政策將立德樹人視為根本目標,基于此數學作業設計需滲透綜合素養,確保學生心理、思想、習慣、能力等方面可以共同進步。例如,教師在針對“位置與方向”設計作業時,可指引學生畫出從家到學校的路線簡圖,在圖中體現出標志物,如大型商超、廣場、醫院等,用“位置與方向”知識描述標志物的位置,如廣場在家的東南方向、醫院在學校的西北方向等,這不僅利于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還能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力、實踐能力等綜合素養,繼而落實數學作業高質量設計目標。
(二)作業多樣有趣
多數學生因做作業無趣而倍感壓力,在做作業時總是想著玩游戲、看電視等事情,出現不專心的現象,做作業的效率與質量受到影響,并不能通過做作業學習成長。基于此,數學教師要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滲入趣味因子,助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進而高效完成作業,增強數感、符號意識、運算等能力。例如,教師在針對“角的度量”設計作業時,可指引學生在家與家長一起做拉伸運動,用“角”相關知識將家長與自己四肢構成的角度畫在紙上,并量一量、比一比,看誰的柔韌性最好,將體育小游戲與數學作業聯系起來,助學生專注的做作業,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完成作業,培育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量感等綜合素養,使數學作業既有趣又有知識含量[1]。
二、基于雙減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原則
(一)基礎性原則
新課標指出小學數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基礎性較強,為學生用數學知識探究生活問題給予支持,并為學生深入學習數學知識奠基。這就需要小學數學作業具有基礎性,教師不能設計怪題、難題,需根據各學段學生學習現狀、成長規律、接受能力設計基礎性作業,突出作業夯實求知基礎的功能。例如,教師在針對“四則運算”設計作業時,需從“有關0的運算”、“含(不含)括號的運算”等角度切入設計典型的計算題,如58×0+17=、(25+6)×32=、36-2×10÷5=等,在保障計算題與運算順序、概念等基礎知識相關的同時教師要控制總量,減輕學生的計算壓力,引導學生花時間驗算,養成仔細認真的計算習慣,有效強化數感、符號意識等學科素養,繼而夯實數學求知基礎。
(二)生活化原則
生活與數學有著緊密的聯系,將生活元素融入數學作業利于學生增強數學應用能力,還可調用感性認知、生活經驗高效解題。例如,教師在針對“列方程解應用題”設計作業時,可將生活情境轉化為應用題,指引學生聯系生活思考求解。如題:學校書法社團有75人參加,書法社團人數是民族舞社團人數的3倍還多10人,請問民族舞社團人數是多少;小明一家到南湖劃船,小明算了一下,若多加一條船,每條船正好能坐6人,減去一條船,每條船正好能坐9人,請問小明一家一共來了多少人;小紅媽媽買了一條絲巾,周長是60厘米,長是寬的2倍,請問絲巾的面積是多少。教師除運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設計應用題外,還可將“自主編設應用題并解題”設為一項作業,為的是培育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亦對學生提升解題能力有益,繼而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質量[2]。
三、基于雙減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路徑
(一)改進設計理念
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除堅持育人為本、生活即教育外,還需引用五育并舉理念,助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全方位發展。例如,教師在針對“圖形的運動”設計作業時,可引導學生用圖形旋轉、平移、軸對稱等知識做手工,如剪窗花、折紙、設計重彩立體人像等,有些學生用“圖形的運動”相關知識做成了風箏,有些學生制作了風車,還有些學生從扎染技術中獲取靈感,將顏料撒在布上,而后將布對折,這樣顏料具有對稱性,為使顏料能相互融合、碰撞,學生又將撒了新顏料的一側旋轉45°并印在另一側,顏料分布看似雜亂無章,卻內含“圖形運動”知識,此項作業不僅利于學生重溫數學基礎知識,還對學生感受美、賞析美、創造美有利,實現美育目標,同時加強美育、智育并舉,繼而助學生在做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有更多收獲。
(二)豐富作業形式
豐富作業形式是作業管理要求之一,小學數學教師需拓寬設計作業的眼界,為學生多形式鞏固知識、挖掘潛力、全面發展給予支持。例如,教師在針對“簡單的統計”設計作業時,可推行“小組合作+任務驅動”的育人舉措,指引各組用統計表、統計定義、統計圖等所學知識設計統計方案,并以組為單位完成統計任務,這就需要各組民主商定統計目標,如統計高年級學生每天的作業時長、隨機調查統計人們使用環保購物袋的情況、統計家庭用電量等,繼而助學生在做社會實踐類數學作業的過程中學會溝通、敢于創新、樂于合作,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數學教師需科學設計作業,這就需要教師將滲透綜合素養、作業多樣有趣視為設計數學作業的要點,還需推行基礎性原則與生活化原則,確保學生能通過做作業夯實基礎并增強綜合素養,如獨立思考能力、運算能力等,在此基礎上小學數學教師要改進設計作業的理念與形式,同時注重家校共育,使作業設計體系具有生本性、延展性、綜合性,繼而落實高質量設計小學數學作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常海艷.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2(17):74-75.
[2]胡思懿.適量、適度、適情——“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新校園,2022(0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