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浩杰
摘? 要:黃河內蒙古段地處黃河流域的最北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內蒙古黃河流域多元的文化特征,為開發黃河文化旅游產品,構建黃河文化旅游帶提供了較好的資源條件。強勁的經濟增長動力、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成為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的有力保障,內蒙古要抓住時代機遇,充分發揮條件優勢,開展黃河流域特色旅游,弘揚黃河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關鍵詞:黃河文化? ? ?文化自信? ? ?傳承? ? ?保護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黃河流域在3000多年的時間里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沉積了大量的文化資源,文化資源品級高、豐度高,極具旅游開發價值。黃河流域內黃河干流5464千米,流域廣泛,涉及9個省份,加強區域間的旅游合作,是開展黃河文化旅游重要任務。2011年成立了大黃河之旅旅游聯盟,正式開啟黃河流域旅游合作,在此后的幾年里,開發旅游線路、塑造旅游品牌、建設旅游項目,沿黃河各省份簽署旅游合作協議,制定合作方案,提升了黃河文化旅游的影響力。黃河沿線各省份也越來越重視黃河文化旅游,將其作為制定旅游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在《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中,明確提出“要推進呼包鄂都市旅游圈和沿黃河旅游帶建設,開展黃河農耕文化游”。
2019 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把“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作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完成的主要任務之一。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部署規劃,要保護和傳承黃河文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2019年以來,內蒙古深入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推動黃河文化資源的保護、黃河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工作,促進文旅融合,打造黃河流域旅游帶。為此還以國家規劃為前提,編制一系列的區域性詳細規劃,包括《內蒙古自治區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規劃》《內蒙古自治區黃河幾字彎旅游發展規劃》《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和《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保護專項規劃》,通過科學合理的布局,助推內蒙古黃河流域文旅事業的高質量發展。2022年1月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指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要按照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總體部署,建設黃河文化遺產廊道,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和傳承弘揚標志性工程,打造內蒙古黃河“幾”字彎文化旅游帶。周密的頂層設計,為黃河流旅游事業的發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構建內蒙古黃河文化旅游帶的區位條件分析
(一)地理區位條件
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九省17個市(區),最終注入渤海。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整個流域面積達79.5萬km2,內蒙古是黃河流經的重要地區,黃河內蒙古段地處黃河流域最北端,地理位置在東經105°00′-113°00′北緯37°30′-42°00′之間,黃河干流在內蒙古境內長度是843.5 km,約占黃河全長的1/7,內蒙古黃河干流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屬于上游段,河口鎮以下至出口斷面屬于中游段。內蒙古黃流域面積15.19萬km2,占全流域面積的19%,流域涉及到阿拉善左旗、烏海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烏蘭察布市的卓資縣、涼城縣和察哈爾右翼中旗7個盟市。內蒙古與八省交界,八省區中的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又緊鄰內蒙古黃河流域的南側,區位的接近在加強區域合作、共建黃河文化旅游帶具有先天的優勢。
(二)經濟區位條件
黃河流域內蒙古段,人口相對密集、資源豐富,城市發展較快,區位優勢明顯,是內蒙古經濟發展重要引擎,更是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領頭雁”。其中首府呼和浩特市是“一帶一路”戰略中重要節點城市;包頭市是內蒙古最大的工業城市,是國家重要的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重工業基地;鄂爾多斯市能源資源豐富,紡織制造業發達,素有“羊煤土氣”之稱;烏海市是內蒙古西部大開發能源戰略轉移的新型工業城市,被國家列為資源型轉型試點城市;巴彥淖爾市是內蒙古西部的農業大市,其河套灌區是亞洲最大的自流引水灌區,也是全國3個特大型灌區之一,素有“天下黃河、唯富一套”之美譽;阿拉善盟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是內蒙古西部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烏蘭察布市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是中蒙俄經濟走廊重要物流樞紐節點城市。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內蒙古黃河流域人口1237.31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51.45%。2019年內蒙古黃河流域GDP為11640.65億元,約占全區的67.63%,其中由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和烏蘭察布所形成的首府都市圈又是內蒙古經濟增長的動力源,2019年內蒙古各盟市的GDP排名中,鄂爾多斯、呼和浩特和包頭排在全區的前三位,內蒙古黃河流域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內蒙古黃河文化旅游帶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二、構建內蒙古黃河文化旅游帶的資源條件分析
(一)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
從地理區位上講,黃河流域內蒙古段介于陰山南麓與鄂爾多斯高原之間,穿行于烏蘭布和沙漠、河套灌區及土默川平原與庫布齊沙漠之間,流域內地形地貌多樣,黃河流經平原、山地、丘陵、峽谷、高原、沙漠所形成的自然景觀,成為內蒙古黃河流域發展生態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的資源基礎。人們在黃河流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水利工程積累的生產經驗蘊含了包容、勇往直前、開拓進取、大國重器、刻苦鉆研等時代精神,同時又具有較強的社會教育功能,在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生態文明思想、樹立文化自信、展現大美中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全區以水利工程結合自然生態所形成的水利風景區有39家,其中,國家級29家,自治區級10家,其中一些水利風景區已經被開發成旅游景區,知名的旅游景區有烏海湖水利風景區、呼和浩特市白石水利風景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哈素海)水利風景區、七星湖沙漠水利風景區、巴彥淖爾市二黃河水利風景區,等等。2019年9月4日,河套灌區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河套灌區內取水工程——三盛公水利樞紐,以及各沿黃、沿支流引水工程,滋潤著2444萬畝良田。此外還有以老牛灣黃河大峽谷和準格爾大峽谷為代表的峽谷風光,有以沙漠休閑文化為代表的阿拉善沙漠地質公園、月亮湖旅游景區和響沙灣旅游景區。
(二)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
黃河流域在三千年的時間里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高度發達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先進的思想文化鑄造了燦爛的黃河文明,黃河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不同文化不同功能的古建筑、古村落、儀式、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和思想文化共同組成了黃河文化的完整體系。內蒙古黃河流域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最為活躍的區域,農耕文明、游牧文明、長城文化、黃河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明等多元文化交融,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文化藝術,展示著內蒙古沿黃地區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自信。在眾多的文化資源中有展現民族融合、民族友好往來的昭君博物院、有展現早期人類文明的大窯文化遺址和薩拉烏蘇文化遺址,有展現游牧文化的秦漢長城遺址、陰山巖畫、北魏祭天遺址、土城遺址、萬部華嚴經塔和成吉思汗陵園,有展現邊疆文化的綏遠將軍衙署、云中郡古城遺址,有展現紅色文化的烏蘭夫故居、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舊址、集寧戰役遺址。除此之外還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例如二人臺、漫瀚調、爬山調、鄂爾多斯婚禮、皮畫制作技藝、蒙古象棋、和林格爾剪紙、腦格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著內蒙古黃河流域的民俗文化的獨特韻味。還有以伊利乳都科技示范園、蒙牛乳業工業園區、包頭軍工旅游體驗基地為代表的工業旅游示范點。內蒙古黃河流域這種多元化的格局成為內蒙古黃河流域文化資源的顯著特征,以多元文化為背景而形成的旅游資源成為當代弘揚黃河文化、發展文化產業的資源基礎,也是區別于其他省份黃河文化的識別符號。
三、構建內蒙古黃河文化旅游帶的產業條件分析
(一)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助推黃河文化旅游帶的建設
內蒙古黃河流域旅游業發展迅速,該區域旅游收入環比增長均在20%以上,遠遠高于內蒙古旅游收入的增長速度,且內蒙古黃河流域的旅游收入在全區旅游收入的比重也在50%以上,在黃河流域的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和烏蘭察布所形成的首都都市圈更成為黃河流域旅游經濟的增長極。
內蒙古黃河流域旅游產業規模較大,內蒙古黃河流域共有旅行社646家,其中首府都市圈有602家,占到全區1147家旅行社的56.32%。在全區171家三星級以上酒店中,黃河流域占有91家,其中有64家位于首府都市圈,12家五星級酒店中的9家位于首府都市圈。黃河流域的3A以上旅游景區有158家,其中有2家5A級的旅游景區,另外2家4A旅游景區老牛灣旅游景區和七星湖旅游景區也在申報5A級的進程中。在A級旅游景區中有國家水利風景區7家、2家1級博物館、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4家、1個世界級和4個國家級地質公園、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濕地公園、8個國家級森林公園,這些類型多樣的高質量景區為打造黃河流域旅游精品提供了較好的產業基礎。
(二)立體化的交通網絡為黃河旅游帶的建設迎來了新機遇
內蒙古沿黃公路東起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大路新區,西至杭錦旗巴拉貢鎮,全長674公里,與G6京藏高速、G7京新高速、G18榮烏高速、G110國道、S31呼準高速、S314省道和S218省道互聯互通,不僅聯通了呼包鄂地區與烏海市、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的重點城鎮,也將區域內的著名旅游景點連接起來。此外,內蒙古沿黃公路還是旅游資源富集區,承載著黃河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的聚集、融合、傳承和積淀的歷程,也最能體現黃河文化多民族融合特征。內蒙古共有高速鐵路里程404公里,其中呼和浩特到鄂爾多斯、呼和浩特到包頭、呼和浩特到集寧高速鐵路的開通,形成了1小時城市圈,加快了呼包鄂烏城市一體化進程。呼和浩特到張家口高鐵的開通,使首府經濟圈融入了首都經濟圈,未來還要開通到周邊省份的高速鐵路,打造2小時城市圈。以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和烏蘭察布作為航空運輸樞紐,通過增加航線,極大提升了運輸能力,縮短了旅游的空間距離。內蒙古黃河流域的交通網絡布局是以呼包鄂烏作為核心,要充分利用交通優勢,發揮呼包鄂烏旅游圈對黃河流域旅游的輻射帶動作用。
內蒙古黃河流域各盟市經濟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和文化特點也都有很大不同,各盟市要利用各自的優勢條件,通過加強合作取長補短,共同構建黃河文化旅游帶。要將內蒙古黃河流域當作一個整體來打造,要加強頂層設計,推進文化資源整合與旅游協作;要創新合作機制,開發多種文化主題的旅游產品;要開展黃河文物資源調查與整理,建立文化資源數據庫,推進黃河文物資源數字化管理與共享。
參考文獻:
[1]宋瑞,金準,吳金梅.“一帶一路”與黃河旅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翟禹.內蒙古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走廊的理論構建[J].赤 峰 學 院 學 報( 漢 文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2020.
[3]吳麗云.以創新為引領--建設黃河文化旅游帶[J].中國旅游報,2020-1-20.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