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芳艷
【摘? 要】本文解析了家校合作的概念及其產生的歷史,進而分析了我國家校合作的現狀,并從英語新課標的視角出發,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以及“雙減”政策下,對家校合作的模式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英語;家校合作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2011年版)》),是根據義務教育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語言學習規律,建立的一個基于學生發展的而又循序漸進的英語課程體系,它將英語課程目標分為總目標、分級目標和分級標準三個層次。課程標準突顯了英語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性質,重視學生的發展,堅持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并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有一定的要求。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特別是“雙減”政策帶來的教學領域各個層面的改變,家庭與學校應該在孩子的英語學習中分別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和義務呢?本文從英語新課程標準的角度,對小學英語學習中家校合作的模式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家校合作及其產生的歷史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這一教育名詞至今并沒有一種權威公認的解釋,各國對該詞都有不同的理解。與“家校合作”意思相關的英語表達就有很多,如“parent involving(parental involvement)(家長加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長——教師協作)”“parent participation(家長參與)”“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educational intervention(教育性介入)”等。我國學者馬忠虎認為,家庭和學校這兩個社會機構共同對學生實施教育活動,并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彼此的指導與支持。家校合作是一項符合教育目標、內容形式多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雙向活動,家長和學校是合作關系,既然是合作關系,就應該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行動和互相支持與包容的情感態度。
(二)家校合作產生的歷史
家校合作的產生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最早產生于美國康涅狄格州的肯辛頓(Kensington),在該區公共教育督察長威拉德(Emma H. Willard)的支持下,女子公共學校學生的母親們于1841年自愿成立了“女子公共學校聯合會”。這些母親每月一次的活動內容包括:到學校聽學生背誦、義務打掃修葺校舍、為窮困孩子籌款、購買新圖書等。教育者從中發現家長確實能夠為學校提供實質性的幫助。隨后,家長參與學校工作的形式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而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才逐步開展家校合作的工作,因此在家校合作的形式、內容、方法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家校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
二、我國家校合作的現狀
(一)取得的成果
近四十年來,我國教育工作者主要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與探討家校合作,研究的資料主要來自一線教師和教學管理者的工作經驗總結,這為一線教師開展家校合作工作提供了指導,也為教育研究工作者進一步研究國內家校合作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實證資料和理論指導。
(二)存在的問題
由于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長期的實踐研究,我國中小學家校合作在政策法規、組織機構、家校職責和家校溝通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直存在,也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因為沒有涉及很大的關乎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所以家校合作這一形式大家都了解,但是沒有發揮它最大的作用。
1.政策法規不健全
2021年以前,我國尚未制定相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規來保障家校合作活動的有效開展、實施和評價。在家校合作方面,家庭和學校雙方都因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在具體開展學生活動的過程中,進展往往不是很順利,合作的層面不夠深,合作解決問題的效率不高。因此,導致了家庭和學校在家校合作過程中雙方的感受不一樣,情感態度不一樣,繼續合作的意愿也不一樣。
2.組織機構開展的活動流于形式
目前我國中小學家校合作的組織機構是家長委員會,它本應是一個基于學生發展這一共同目標的雙向溝通平臺。但現實情況是:學校偶爾召開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成員也很少主動與學校聯系,家長委員會成員之間、與其他家長之間也缺乏經常性的溝通。即使是偶爾開一次的家長委員會會議,也是流于形式,并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地解決教育問題。而由于后續家長委員會之間缺乏經常溝通,導致有些教育問題懸而未決。
3.家校職責分離
家?;顒觾热莞嗍菄@孩子的學業成績、孩子犯了什么錯誤來展開,而對于孩子品德與個性、興趣與情緒、情感與價值觀、孩子的朋友圈等問題,卻很少去探討,即使偶爾說到,也只是蜻蜓點水地溝通或提醒。家長與學校在教育孩子方面并未形成互相交流和支持的共育共存關系。學生未來是要走入社會的個體,只有具備應有的能力和品格,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發展。家庭和學校在培養和提升孩子的核心素養方面應該是有職責區分的。
4.家校溝通低效
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大多無法達到預想效果,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自身可能缺乏一定的溝通技巧,未考慮到可能會因為急于解決問題而給家長帶來不良的情緒;家長的合作意識不是很強,部分家長覺得孩子進入學校就可以什么都不用管了,所有在學校的問題都應該是學校來解決,而不是一出現問題就來找家長;家長的文化層次不一,無法完全理解教師傳達的教育信息等。
三、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
基于《標準(2011年版)》)的理念和性質,筆者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性、提升教師綜合素養和使家長獲得教育知識等方面對家校合作新模式進行了探索。
(一)英語新課標的性質:家校合作的契約性和盟約性
《標準(2011年版)》界定了小學英語課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如何確保英語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能落實雙重性質呢?筆者認為,家校合作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學校是具有明確的教學任務、獎懲措施和評價機制的契約性組織,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承擔著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而家庭就是靠著家人之間的生活情感,蘊藏著深厚意義的、沒有功利目的的盟約性組織,家庭成員是以彼此之間相似的信念、道德價值觀為紐帶聯結在一起,成員之間也存在各自不成文的權利和義務。區分學校和家庭的性質是為了賦予各自執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職能,以便學校與家庭在培育孩子方面能有機結合。
因此,學校可采取的家校合作形式有:開設班組博客、班組QQ群、家校通,評出優秀家委會成員并讓其做經驗交流匯報。從學校層面對在家校合作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家長,頒發“優秀家長”榮譽證書,讓家長從心底里感受到參與學校工作帶來的價值感,特別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和他人孩子的成長而付出的努力得到了肯定,這樣的價值榮譽感會給家長帶來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從而更好地處理家庭關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其實學校的契約性和家庭的盟約性并不是一分為二的關系,學校也有盟約性,家庭也有契約性。因此,家庭和學校應建立互助合作關系,并且接納各自隱性的另一面,即家庭的契約性與學校的盟約性,為學生的發展而共同努力。
(二)關注學生個性差異:家校合作的多樣性與持續性
《標準(2011年版)》要求教師更多關注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那么教師首先就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家校合作是教師了解學生個性的一個省時高效的途徑,學校應多開展多樣性和持續性的家校合作活動。為了避免家長委員會的設立流于形式,給予家委會成員更多的儀式感和價值感,學校在組建家長委員會時可以借鑒上海市實驗學校東校的運作方式:家長通過競選演講和投票方式選出班級家委會代表,再逐級競選年級家委會代表和校級家委會代表,各級家委會代表須履行相應的權利和職責。
通過民意的方式選出家委會之后,學校還應該根據學生發展的多樣性和個性特征,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家校合作活動,確保家委會的職能得到體現,使家委會成員在各類不同的活動中持續地發揮作用。
(三)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家校合作的組織性與靈活性
《標準(2011年版)》對英語教師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在理解英語課程性質和理念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與科研能力。但是,筆者認為專業化的教師還應具備與學生家長溝通的能力。家校合作應作為教師專業化的一項技能、一種途徑和一項評價要素。教師在組織家校合作活動時既要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又要靈活處理各種突發事件。
首先,教師要有一顆接納家長意見的寬容心。部分教師會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肯定比家長更專業,對家長教育孩子的一些言行不太認可,甚至認為是對自己教育工作的無視和挑戰。這種想法和傳遞出來的信息使家長不太敢參與到學校工作中來。教師應擯棄學校教育“專業性”、家庭教育“非專業性”的觀念,充分利用家長背景多樣化的豐富資源,開拓利用教學資源的新途徑。其次,教師應掌握與不同家長溝通的技巧。教師在與家長談及孩子的情況時,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問題引導技巧和一定的轉移情緒的能力,靈活地應對各種問題。最后,教師還要具備開展家校合作活動的能力,包括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分配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機智等綜合素質。
(四)提高家長的素質:家校合作的教育性與人文性
蘇霍姆林斯基重視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他認為忽略了家長的教育素質,教育問題和任務都不可能得到有效解決。因為教育的效果是由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來決定的。家庭與學校雙方應該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目標上、策略上和方法上朝著共同方向前進。事實上,家長有能力和精力參與到學校的很多教育教學工作中。家長可以從參與學校活動、協助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學習教育學知識、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從而不斷地提升自我。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家校合作這一教育形式也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責任和意義。學校應引導家長積極地參與課程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有效的家校合作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并為公眾樹立良好的學校形象,為社會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我國在制定家校合作相關政策制度和建立組織機構時,可有取舍地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驗,在保障家長和教師的主體地位及權利的前提下,制定科學有效的家校合作評價機制和標準,使家校合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能順利有序地開展。值得肯定的是,在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了新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期待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下,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我國的家校合作工作能有新的進展、新的亮點和新的成效,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忠虎.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張希希.美國“家長參與教育”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1996(5):33-37.
[3]黃河清,馬恒懿.家校合作價值論新探[N].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4):23-29.
[4]朱臻佳.學校管理我們也有份[N].家庭教育時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