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瑾瑄
(蘭州大劇院)
跨文化傳播是指不同的文化信息、文化要素跨越國界和地區、跨越政體和意識形態、跨域語言文化背景等時間、空間、意識方面的局限性,在全球社會范圍內流動、共享、互動,達到擴散、遷移、改變,以尋求理解、認同、滲透為最終目標的一個文化延伸的過程,跨文化傳播在本質上屬于文化的“走出去”。
所謂有效,即達到一定的目標。跨文化傳播是一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其過程的有效性即文化傳播過程的目標和任務——“走進去”,實現本文化向他文化的遷移,實現文化的交流互動,達到融入他文化的效果,但又保持著自身的獨特性,尋求被理解和被認同,最終實現文化滲透的目標。“走出去”和“走進去”在邏輯上有一個遞進的關系,只有先完成“走出去”的過程,奠定了基礎,才會實現“走進去”的目標和效果,“走出去”是“走進去”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從古代中國和古印度考究精致的信使系統來看,人類尋求跨越地域和語言限制的文化傳播歷史距今至少有三千年,在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的今天,隨著融媒體時代的來臨,更是給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交流、融合,尋求他文化的理解、認同、以至于運用提供了便利,許多國家通過跨文化傳播向世界發出文化滲透的挑戰,并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取得了不少的話語權,在國際形勢中占得了先機。因此,利用跨文化傳播將本國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展示給全世界,并尋求世界的理解、認同和運用,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中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文化能否在世界范圍內“走出去”并“走進去”,是證實這個國家是否強大,是否擁有較多的話語權的重要標準。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軟實力通過其文化的凝聚力、生命力、傳播力、創新力和基于此而產生的文化影響力、文化感召力得以體現和詮釋,如前文所述,跨文化傳播給了本國文化被世界人民了解、認同的契機,提升了本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更有助于提升文化軟實力,凝聚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國家的文化保持長久的生命力,煥發人民的活力,不斷地推動文化創新,實現文化強國。藝術隸屬于精神文化,舞蹈是藝術門類中的一部分,而芭蕾舞作為舞蹈的一個分支自然也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化,因此,著力研究和推進中國原創芭蕾舞劇的跨文化傳播,是我國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輸出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強國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不僅要讓中國原創芭蕾舞劇“走出去”,還要讓它“走進去”,與世界范圍內的人民產生聯系和共情,讓世界人民了解、接受蘊含在中國原創芭蕾舞劇中的中國精神文化。
中國原創芭蕾舞劇除了因其自身的文化特性,需要重視其發展和傳播之外,還以其自身便于文化傳播的優勢,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首先,芭蕾舞的傳播范圍十分廣泛和深遠。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了芭蕾舞的萌芽,在人文主義盛行、追求個性解放的大環境中,舞蹈不再是“七宗罪”之一,宮廷舞蹈和人們的思想同步解放,初步形成表達自我意識的舞步和藝術風格;到了十六世紀后期,這種宮廷娛樂的藝術形式隨著意大利王室與法國王室的聯姻,又在不斷變化和成熟中滲透進法國宮廷,甚至因此產生了走向專業化的、不再拘泥于自娛自樂的法國皇家舞蹈學院;十七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掀起高潮,芭蕾舞在這一時期再次走下宮廷的臺階,與更多現實生活的題材相結合,產生著名的“情節芭蕾”,也為更多的民眾所了解和接受;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趁著浪漫主義運動的東風,芭蕾舞也開啟了它的“浪漫主義”時期,這時期的芭蕾舞劇以其反映當時社會的浪漫主義思潮、刻畫矛盾的人性、反映人的抉擇與命運而深受歐洲觀眾的喜愛;在十九世紀后期西歐芭蕾式微的時期,芭蕾舞又在俄羅斯重煥生機,在繼承了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基礎之上大量融入俄羅斯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其藝術形式,經過本土文化灌溉的芭蕾文化不再局限于古典藝術形式,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多流派發展,讓芭蕾在俄羅斯又開啟了一個頂峰發展的時代。自俄羅斯的“白銀時代”始,芭蕾舞更深入、廣泛地走上國際化舞臺,對全世界的舞蹈藝術都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俄羅斯也因其成功地將舶來的芭蕾文化本土化、再輸出俄羅斯芭蕾文化而奠定了其在國際芭蕾中的地位,其影響之深遠至今仍可窺見一斑。芭蕾經過幾個世紀及全世界范圍的傳播,其魅力經久不衰。
然后,芭蕾舞的審美趣味具有普遍性,有十分龐大的民眾基礎。芭蕾舞起源于宮廷貴族聚會的禮儀,與隆重的舞會息息相關,奠定了其審美特征典雅、美麗、高貴的基調,在此基礎上,舞者修長流暢的線條、挺拔端莊的身軀、雍容華貴的服飾、高貴典雅的儀態等,無一不為芭蕾舞的藝術魅力增光添彩。在幾百年、全世界范圍的傳播過程中,經歷了人文主義、浪漫主義等思潮的熏陶和全世界范圍各類優秀文化的浸潤,芭蕾又融入了宗教文化的“天人合一”,讓芭蕾舞者的形態表現在身體的各個關節由內向外展開并延伸出去,達到超乎人體自然體態表現虔誠的心靈;后又融入“黃金分割率”,對舞者身體的各個部分提出了近乎嚴苛的比例要求,要求達到完美的展現;加之芭蕾舞的頭飾、服裝造型、舞臺造型、隊形排列都需要適應完美的比例調配,因此每次演出都呈現出美麗、和諧、完整的舞臺效果,給人美的享受。這種對舞者和舞臺不斷精進的嚴苛要求也是讓芭蕾舞被龐大的觀眾群體接受和欣賞的原因。全世界范圍內的人民群眾在審美上得到極大滿足,保證了芭蕾舞審美趣味的普遍和影響的深遠。
從芭蕾舞為傳播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芭蕾舞傳播范圍廣泛深遠、芭蕾舞審美趣味具有普遍性、芭蕾舞具有強大的人民群眾基礎等任何一個方面來看,中國原創芭蕾舞劇都有足夠的優勢和動力承擔跨文化傳播的任務,實現中國優秀文化的“走出去”和“走進去”。
二十世紀以來,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整個世界,國家與國家之間在經濟貿易、政治意識等方面相互依存,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逐漸擴展到教育、社會、文化等領域,引發越來越多的效應和思考。一方面,全球化浪潮使得跨文化傳播乘風而上,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都有了更多的渠道傳輸至其他國家,國家之間也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交流的文化融合現象,這些影響與交流不僅實現了本土文化的傳播,更是在傳播過程中與他文化去糟粕、取精華,不斷吸收、豐富、發展了本土文化,讓本土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獲得更長遠、更鮮活的生命力。芭蕾舞的發展正是全球化浪潮中,獲得跨文化傳播利好的經典例子,日本的動漫文化、韓國的娛樂文化、美國的好萊塢和迪士尼文化等等,都是在全球化浪潮中抓住了機遇、乘風破浪,一步步走向世界,實現了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質的飛躍;另一方面,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地區、國家及其文化來說,全球化浪潮裹挾而下對他們的挑戰和沖擊大于機遇和發展,來自擁有強大話語權的國家的跨文化傳播,更大程度上造成了“文化入侵”和文化滲透,使得處于弱勢地位的文化的社會功能、傳播功能逐漸弱化,甚至陷入危險的境地,當一個國家自身的文化處于被滲透的地位,其經濟、政治等方面必然也受到文化入侵國家的蠶食,嚴重者可能會導致民族的消亡。
中國原創芭蕾舞劇作為我國文化競爭力中的一種,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同樣受到上述全球化的雙面影響。一方面,原創的芭蕾舞劇所蘊含的中國精神文化以其魅力影響著世界人民對中國的認知;另一方面,由于芭蕾舞本就是全球化下的產物,其精神內核中有一些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藝術還未相互適應的部分,加之芭蕾舞意大利、法國、俄羅斯、捷克等國家在芭蕾發展史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和話語主導權,阻礙了中國原創芭蕾舞劇的發展創新。
1.跨文化傳播思維的局限
中國原創芭蕾舞劇跨文化傳播雖然搭上了全球化的便車,但還是因兩方面的思維局限性而阻礙了其傳播和發展的進程。
一方面來自跨文化傳播者的思維局限。承載著傳播中國精神文化、以尋求世界范圍內的認同為目標的中國原創芭蕾舞劇,易陷入信息灌輸和強調正面宣傳的僵局,因此忽視了他國人民群眾的接受度、認知能力和個性需求,照搬了國內的演出題材、方式等,出現在國外舞臺上“水土不服”的情況。
另一方面來自跨文化傳播受眾群體的思維局限。受到身份認同、價值認同、文化認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國原創芭蕾舞劇的跨文化傳播并不是簡單的宣傳與傳播的疊加、整合就能做到的,人們在面對與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完全不同的群體時,不管是實際交往還是心理認同方面,都會出現明顯的排斥心理,面對承載著不同文化特性的藝術交流活動時保持的警惕感和排斥感會讓中國原創芭蕾舞劇的傳播陷入尷尬境地。
2.跨文化傳播內容的單調
跨文化傳播的核心要素是傳播內容,其對傳播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原創芭蕾舞劇跨文化傳播的關鍵內容在于舞劇“怎樣講故事”、“講怎樣的故事”,但在目前所有的海外演出中,題材、內容等編排都落入了嚴肅、單一的窠臼,對中國優秀文化內容的挖掘力度不夠,創新意識不強,缺乏吸引力,調調重復的題材和內容不利于打破刻板印象和文化壁壘,實現有效的輸出。
1.轉變傳播思維,實施柔性傳播
實施中國原創芭蕾舞劇的有效傳播,首先要從根本上轉變陳舊的跨文化傳播思維。中國傳統文化推崇“潤物細無聲”和“潛移默化”,強調的是對人的影響要經過一個長期、平和、潛意識化的過程,區別于從前習慣性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數家珍式簡單粗暴地陳列在櫥窗前,在中國原創芭蕾舞劇跨文化傳播過程里,面對海外受眾群體對他文化的抵觸心理,更應該采取“陳情見理”、“見微知著”的柔性措施,消解舞臺劇中宣教、灌輸文化的色彩和痕跡,將宏大的題材和主題轉化為故事性的敘述,再結合芭蕾舞的高雅形體動作娓娓道來,給世界范圍內的人民以藝術審美的享受同時,感受到寓情于藝術、寓理于情的藝術敘述方式。
2.創新傳播內容,講好中國故事
我國在對外宣傳時傾向于恢弘大氣的內容,以期彰顯大國的風范和格局,但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這類承載精神文化的內容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更像是國家之間劍拔弩張的對峙甚至威脅,帶給觀眾強烈的說教意味。反而是刻畫時代浪潮中命運沉浮、有血有肉有成長、帶著明顯的優缺點的小人物的故事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情,個體的自我意識與國家、民族的興衰和時代前進的軌跡碰撞在一起后形成的火花,更容易激起觀眾的興趣,也更能引發深入的思考。因此,在中國原創芭蕾舞劇跨文化傳播內容的選擇之上,要更多地聚焦于具體的、個人的、有代表性的內容,從講好一個中國人的故事做起,逐步推進為講好中國故事。
3.打造傳播品牌,擴大傳播效度
在跨文化傳播的諸多案例中,有一個十分典型的企業案例值得借鑒,這個跨國的企業對品牌意識和品牌影響力的重視,大力推動了企業的戰略發展和品牌形象的塑造,從起步到發展至今,牢牢地掌握住了在現代競爭中取勝的戰略意識,在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經濟、文化傳播等多方面的絕對優勢,實現了震驚世界的跨文化傳播甚至文化入侵——這個企業即迪士尼公司。迪士尼公司十分注重拓展IP價值,擅長宣傳造勢樹立品牌權威,建立起雄偉龐大的“周邊產業”帝國,通過品牌的影響力擴大美國個人英雄主義、霸權主義等文化的傳播。中國故事《花木蘭》由迪士尼公司拍攝的消息一經放出,立馬登上各類熱搜排行榜,話題討論度連續幾天居高不下,而在電影正式上映后,不少人恍然大悟,迪士尼的花木蘭雖然有著中國故事的內核和外部框架,但其真正的文化精神內核,已經與迪士尼系列其他充滿個人英雄色彩的“公主”系列電影相一致了,只是借由強大的品牌力量、中國故事、世界媒介,在全世界范圍內揮灑著美式價值觀。
拋開迪士尼公司跨文化傳播策略中的霸權和侵略意識,利用品牌的塑造助益作品本身,繼而利用品牌的效應和影響力擴大文化傳播的效度,這樣助力文化“走出去”、“走進去”的戰略思路是十分值得中國原創芭蕾舞劇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借鑒其精華的。
中國原創芭蕾舞劇的跨文化傳播從長遠意義來看,不只是一種舞蹈藝術分類的發展壯大,而是承載著中國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走進去”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實現提升文化競爭力、掌握國際話語權的中堅力量,在重重困境和諸多挑戰面前,唯有不斷汲取成功的跨文化傳播經驗、提升自身的影響力,才能實現有效的、長久的、充滿力量的交流與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