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而一個新理論和新學科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需要學者、高校和出版機構的通力配合,長期積淀,厚積薄發。本文以新結構經濟學為例,通過對其理論發展脈絡的梳理,探討學術出版在助力理論創新和學科建設方面扮演的積極角色,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創新;學科建設;學術出版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2021年底,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了《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再次強調要“著眼推動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來自對現象的觀察和總結,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必然根植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的偉大實踐。
在經濟學領域,由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首倡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便是總結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成敗經驗進行自主理論創新的典范,通過梳理其發展脈絡不難發現,學術出版可以在助力理論創新和學科建設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一、新結構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及學術出版成果
新結構經濟學是第一個總結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經驗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側重于研究不同發展階段經濟體的經濟結構的差異性、內生性與動態性,以彌補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的缺陷與不足,旨在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現代經濟學。
該理論在提出和發展過程中,主要經歷了萌芽階段(1988—2008)、系統闡述和深化提升階段(2008—2012)、拓展運用階段(2013年至今)。而學術著作的出版成為各個階段的重要標志和里程碑,對理論創新構成了有力支撐。
在該理論的萌芽階段,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林毅夫的《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1992)、《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2000)、《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2004)、《經濟發展與轉型:思潮、戰略與自生能力》(2008)等多部學術著作。同期,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中國的奇跡》(1994)則建立了以要素稟賦結構作為切入點來分析發展政策選擇及其影響的發展經濟學理論分析框架。這些早期著作構成了新結構經濟學核心思想的基礎。
2008年6月,林毅夫在世界銀行擔任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期間,對其理論進行了深化提升。在2011年3月的庫茲涅茨年度講座上,林毅夫發表了題為“新結構經濟學:反思發展問題的一個理論框架”的演講,向經濟學界正式宣告了新結構經濟學的誕生。2012年,作為新結構經濟學奠基之作的《解讀中國經濟》和《新結構經濟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其中,《新結構經濟學》一書系統闡述了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框架和觀點,成為劃分第三代發展經濟學理論的重要標志。
此后,新結構經濟學理論進入拓展運用階段。在這一階段,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林毅夫的《繁榮的求索》(2013)、《超越發展援助》(2016)、《戰勝命運》(2017)等著作。這些著作側重于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即以新結構經濟學為基本理論分析框架,分析和指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與轉型實踐,并產生了一定的國際影響。
與此同時,作為一個新理論,新結構經濟學在國內學界也引發了諸多討論。為了對學者們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加以總結和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又相繼出版了《新結構經濟學新在何處》(2016)、《新結構經濟學思與辯》(2017)、《產業政策:總結、反思與展望》(2018)、《新結構經濟學研習方法》(2021)等一系列著作,為新結構經濟學大道上的后來者提供研究和學習指引,有力促進了新結構經濟學在國內的普及和傳播。
二、以出版繼續助力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發展及學科建設
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新結構經濟學已經取得了重要的理論進展和豐碩的出版成果,但作為一個新理論和新學科,其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作為新興理論,新結構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和原理還需要更多的基礎研究來夯實,需要用合適的數學工具來完成理論的公理化和模型化,也需要更多的應用性研究豐富其政策實踐;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來自中國的自主創新理論,新結構經濟學還需要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進一步認可。從出版的角度來看,在新時期可從以下兩方面繼續提供助力。
1.以系列化的出版豐富理論創新成果
繼北京大學之后,國內外有20多家教學科研單位相繼成立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2019年,新結構經濟學研究聯盟成立,越來越多的院校和學者加入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陣營,形成了“引領者+追隨者”的局面。與此相適應,出版社應及時將出版重點從引領性的單本學術著作轉向系列化、規模化的學術出版,以豐富和深化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創新成果。例如,北京大學出版社策劃了“新結構經濟學叢書”(被列為“十四五”重點圖書出版物規劃項目),其他出版社也有類似的叢書規劃,但尚處于規劃的早期階段。
未來出版社可從以下幾方面著力:首先,在作者團隊上充分借助新結構經濟學研究聯盟、新結構經濟學學術會議等平臺,整合不同地區、高校的作者資源,組建高水平的作者團隊。其次,在內容上重點支持基礎層面、理論層面的原創性學術研究,鼓勵將新結構經濟學理論與行業發展實踐相結合的應用性研究;適時出版學科發展綜述性著作,以便后來者了解各分支領域研究進展;繼續聚焦關于學科內涵、學科范式、研究方法的討論,促進新興學科的成熟完善。再次,在運作形式上,除出版社內部的審稿流程外,可借鑒國外大學出版社的同行評議制度或學術委員會評審制度,以保證入選著作的高質量,打造系列學術精品。
2. 以出版“走出去”擴大學術影響力
當一個新理論和新學科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需要通過出版“走出去”,來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在新結構經濟學領域,目前《解讀中國經濟》已實現了十幾個文種的版權輸出,《新結構經濟學》于2019年被評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最值得對外譯介推廣的百種圖書”。這些著作的多語種出版對外彰顯了中國的理論創新能力和文化軟實力,但數量和集中度還遠遠不夠,無法形成合力。
對此,未來出版社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1)依托國家的文化“走出去”戰略,充分借助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絲路書香出版工程等項目的支持。(2)提高“走出去”的計劃性和主動性。鑒于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在國際上已有一定影響力,被國際學界認為是引領發展經濟學的第三波國際學術思潮,該領域的國際學術交流日益活躍,可以考慮改變傳統的在圖書出版后尋求版權轉讓的單一模式,而是在叢書策劃階段就尋求合適的國際合作伙伴,并根據國際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叢書規劃,爭取實現該領域內集中性、系列性的國際學術出版成果。(3)積極推進學術著作的數字化出版和媒體融合,利用全球出版業加速向數字化轉型的契機,借鑒國外學術出版社的數字出版經驗,向國際市場的目標受眾提供優質便捷的數字化內容。
三、結語
加快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是“十四五”期間乃至更長時期內中國高校、學者、出版機構的共同目標。新結構經濟學作為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自主理論創新,在各方的努力下,已經取得了重要的理論進展和豐碩的出版成果,并有望成為在國際上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的一扇窗口。在新時期,出版機構應肩負起自身的責任與使命,繼續發揮學術出版的引領作用和催化劑作用,以前瞻性的學術出版引領自主理論創新,以系列化的學術出版豐富理論創新成果,以精心實施的“走出去”戰略提升學科國際影響力,為構建和開創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趙秋運,王勇.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溯源與進展——慶祝林毅夫教授回國從教30周年[J].財經研究,2018,44(9):4-40.
[2]付才輝.新結構經濟學學科建設初探——走過的路與要走的路[J].中國大學教學,2020(4):69-78.
[3]林毅夫.經濟學研究方法與中國經濟學科發展[J].經濟研究,2001(4):74-81.
[4]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五年歷程總結回顧(一):理論創新與學科發展[EB/OL].(2020-12-03)[2021-04-01]. https://mp.weixin.qq.com/s/wkzFdB1rVJDnew2vNDVvig.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