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華 孟根其其格 王靜 沙日娜 雷達
[摘 要]作為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時期以“應用技術”命名的第一所本科院校,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自成立以來,全院師生致力于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從應用技術理念的普及深入、“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運行、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的建設等多方面著手,努力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一條全新的發展途徑。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4-0164-04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技術發展狀況不同,人才培養模式也不同。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并付諸實踐,是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的使命和挑戰。
20 世紀 90 年代,我國首次提出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1],此后,學術界先后出現了諸如“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2-3]。2007 年,財政部、教育部設立工程教育改革試點,共有10所高校獲批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4-5]。學者、專家們以著作、論文的形式公開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孫素芹、顧永安指出,應在秉承繼承性和差異性原則的基礎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6]。席成孝在歸納總結了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的基礎上,提出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教學平臺、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改革考試模式等工作啟示[7]。隨著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改革工作的持續開展,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的關鍵和主攻方向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結合自身的工作,馮波、劉德坤、張宏艷提出了產業鏈與專業鏈對接、職業標準與課程內容對接、生產過程與教學過程對接的三大轉型途徑[8]。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政策的引領下,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凝練了許許多多富有成效且特色鮮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如:懷化學院推出了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相互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9];集美大學借助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大力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探索并構建了符合自身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10];常熟理工學院努力探索行業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機制,突出了合作教育模式[11]。上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寶貴經驗。
國外許多高校更加注重產教融合、校企一體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12-16]。德國應用科技大學采用企業和學校緊密結合的“雙元制”模式,形成了從培養目標、辦學理念到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都比較完善、成熟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美國某大學采用“工學交替”模式,即學生入校的前半年在學校學習,后續則是學校的教學和企業實訓輪流進行[17]。澳大利亞采用企業全過程、全方位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基于行業的學習”模式。英國科技學院強調“產學聯盟”“校企合作”,遵循“學習—實踐—再學習”的培養理念,實施“工讀交替”“夾心餅干式”“三明治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新加坡則啟用了“教學工廠”的人才培養模式。縱觀外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可以發現,應用技術類學校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課程設置靈活,根據社會需求進行實踐環節的重點培養,學生的就業面廣。
由于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是從內蒙古大學鄂爾多斯學院轉型發展而來的,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或多或少地沿用了內蒙古大學鄂爾多斯學院的辦學經驗。基于此,借鑒國內外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論文結合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實際,探索一套適合少數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培養立足少數民族地區、輻射全國的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一、深入宣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內涵
應用型人才是指通過學生在校期間系統地接受基礎理論學習和實踐環節教育,畢業生既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又擁有較強的應用技術能力還可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對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解較欠缺,我校教師的授課仍局限于書本理論知識的講授,人才培養方案中課外拓展訓練項目所占學時比例較低,學生的課程實踐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為適應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要求,學院聘請了相關專家,召開了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建設” 的主題報告會。同時,就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涵建設問題召開了教學研討會。研討活動主要圍繞以下問題進行。1.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特征,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專業設置既體現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又能滿足市場需求、地區和行業經濟發展的需求,做到貼近市場、服務社會,為地區經濟的建設和社會的發展服務。2.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應用型教學實踐”特征,即在學院現有師資及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圍繞企業的實際需要,構建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體系。3.人才培養體現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特征。實踐教學環節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強調學校教育與生產實際的有機結合。學校應重視學生的綜合實驗、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各級各類的實踐教學環節,并將其作為考查學生知識和技能綜合應用的標準。4.服務面向基層的特征。應用型本科教育應當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為畢業生立足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報告會及教學研討會的召開,讓全院師生深刻理解了應用技術型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并進一步明確了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不僅應在目標任務和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而且要落實到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中,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是全體教師及學生共同的責任。
二、修訂和完善面向產業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各專業保證教學質量、形成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組織專業教學、管理教學過程和確定教學計劃的依據,是學校對教育、教學質量實施質量監控與評價的基礎性文件。
由于我校的前身是內蒙古大學鄂爾多斯學院,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或多或少都具有內蒙古大學鄂爾多斯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自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成立以來,團隊成員持續跟蹤現用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情況,記錄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依據國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標準,對企業及相關院校進行充分調研,結合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合理設置課程內容,整合優化課程體系。2019年6月,學院的第一屆本科生順利畢業。教務處牽頭組織開展了畢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此次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嚴格執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開足核心課程,保障學時學分,強化條件建設,堅守質量底線。人才培養方案以學生的創新思維、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研究開設各專業基礎課程之間、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融合性課程,加強人文與理工、基礎與專業之間的滲透,體現了各專業課程體系間的系統性和融合性。各專業選派優秀教師,深入企業及相關院校進行實地調研。修訂后的人才培養方案更加注重社會需求、凝練精簡了教學內容。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均兼顧了本專業知識的基礎性、系統性與學科發展的前沿性。按照“3+1”的模式分配學程,“3”為理論授課學年,“1”為實踐授課學年。各專業依據自身的特點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注意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主干學科與相關學科、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之間關系的處理,自行確定實踐授課內容及開課學期。在此基礎上,各專業注重自己專業的特色創新,可自設一定學分的特色課程,力求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上形成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專業課程體系,并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整個培養過程,通過推進“雙創”教育,推動教育教學的改革。
總之,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更加注重應用技術教育與厚基礎、寬口徑的大學教育相結合,彰顯“本科水平、技術特征”。
三、加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建設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建設一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決定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指出“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進行充分的、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各高校要創造性地構建符合專業特色的實驗、實習等環節的實踐教學體系,并積極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目前,我校教師的共性問題是: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但普遍缺乏工程實踐背景,不能夠完全勝任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活動。為此,學院出臺了多項措施,制訂了翔實可行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強化了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鼓勵教師充分利用寒暑假,深入工廠及企業學習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了解現代企業的生產及管理過程,體驗企業的生產氛圍,并與企業員工探討、解決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完成實踐鍛煉任務,提高專業素質,具體措施簡述如下:1.選派部分教師參加國家級及省部級骨干教師培訓,選派部分優秀教師深入教育部批準的教師資格培訓基地或相關院校進行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培訓,支持教師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及認定。2.通過校企合作,加強“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選派缺乏企業實踐經驗的教師深入企業進行專業實踐鍛煉、頂崗實習、參與企業實際工程項目的研發等工作,讓教師積累較為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3.大力加強實驗教師隊伍建設。學院出臺了實踐教學教師工作量獎勵辦法,積極引導具有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參與到實驗教師隊伍中,以此帶動整個實驗教師隊伍更上一個新臺階。同時,逐步完善實驗教師隊伍的梯度建設工作,以此確保實驗技術人員能夠承擔全部實驗任務,積極開發綜合性、設計性實驗。4.從合作企業中聘請能工巧匠、技術骨干為學院的兼職教師,并加以崗前培訓,幫助企業人員提高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使其成為我校穩定的校外兼職教師。除上述在編在崗教師的實踐強化鍛煉措施外,在學院人才引進及年度教師招聘過程中,優先考慮有企業實踐經驗的教師。同時,教師的企業實踐經歷均作為教師職稱評聘、崗位晉升、年終考核的重要條件。
多措并舉,既提升了廣大教師參與實踐鍛煉的積極性,又提升了教師的實踐教學經驗,學院的實踐教學工作不斷創新。
四、開展校企合作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與研究型人才的培養不同,應用型本科教育更加重視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其培養的人才需要具備更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便于較快地適應崗位需求。因此,應用型本科教育既要打破傳統自我封閉的格局,又要開設將學科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教學內容,采用理論教學與實習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采取知識掌握與知識應用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成果的檢驗,這些教學要求,必須在教學過程的各階段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得以實現。
企業的需求是各個高校人才培養的根基。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自成立以來,全體教師都致力于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學院領導主動加強與政府及企業的溝通,從政策層面獲取校企合作的保障和激勵機制,引導企業積極參與高校合作,走校企雙贏的合作之路。同時,院領導主動帶領骨干教師深入企業,積極尋求校企合作的切入點,簽訂穩定的教師培訓及學生實習、實訓基地,與企業開展校企合作交流,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學院出臺政策,積極引導教師參與企業項目任務、與企業聯合進行新工藝的改進和新產品的研發。學院多次選派優秀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增強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實踐中,在師資隊伍得到鍛煉、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時,也幫助企業解決了部分技術難題。2019年,借助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契機,全院各專業分別選派部分教師深入企業進行調研,以“專業特征+行業需求”為主線,構建了“3+1”的學程設置,力求使學生的課程體系設置與企業的生產實際需求更加緊密地銜接。
與研究型大學和高職高專院校相比,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更具備特殊性。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離開了企業的環境是難以成功的,校企合作既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高校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又是應用技術型高校自身生存、發展的內在需要。
五、與地方高職院校資源共享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崗位,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一定創新能力的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鄂爾多斯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內實踐教學條件良好,而這恰好是處于轉型發展中的我校的短板。由于地處內蒙古自治區,地區經濟的原因限制了我校短時間內購置充足的實踐設備。同時,由于我校與鄂爾多斯職業技術學院校園相鄰,部分專業設置相似,兩校領導經過積極協商,簽署了兩校資源共享的協議。由于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建院歷史久遠,實驗基礎設施較完備,而我校建院歷史較短,校內基礎實驗設備欠缺,但我校具有全校共享的科研平臺。因此,兩校資源共享,我校部分專業的學生赴鄂爾多斯職業技術學院進行課程實驗及課內實習,作為交換條件,鄂爾多斯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及學生也可以免費使用我校的部分設備及實驗儀器。同時,鄂爾多斯職業學院每年可以選派部分優秀的專科生來我校續讀本科。這樣,兩校資源共享一方面提高了高職院校實踐設備的利用率,彌補我校相似專業學生校內實踐教學條件不足這一現實問題;另一方面,也對改善鄂爾多斯職業技術學院的學風及帶動我校的招生工作大有益處。
六、結束語
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脫胎于內蒙古大學鄂爾多斯學院,其人才培養模式或多或少地繼承了內蒙古大學的特點。自學院成立以來,全院師生多措并舉,致力于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聘請專家學者入校,深入宣傳應用技術理念;選派優秀教師深入企業,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努力為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探索一條全新的發展途徑。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2(22):43-50.
[2] 田延輝,鄧暉. 培養什么樣的人辦什么樣的大學:對話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7(5):4-7.
[3] 中國教學科學研究院國際比較教育研究中心. 用標準提升教育質量成為國際共識[N].遼寧教育,2012 (5):49-50.
[4]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EB/OL].(2015-10-23)[2020-08-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5] 德雷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M].侯定凱,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 孫素芹,顧永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校科技,2012 (9):52-53.
[7] 席成孝.從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看我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安康學院學報,2013 (1):92-97.
[8] 馮波,劉德坤,張宏艷.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 (23):201-202.
[9] 楊吉興,宋克慧,張儉,等.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探索:以懷化學院“三位一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2(12):95-99.
[10] 莊惠龍,楊淑林.從培養模式改革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以集美大學 2012 年本科專業人才培養修訂方案為例[J].集美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2 (4):55-58.
[11] 朱士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機制與模式創新:以常熟理工學院行業學院探索為例[J].江蘇高教,2016 (5):80-83.
[12] 杜才平. 英國多科技術學院的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104-109.
[13] 孫敏. 英國多科技術學院調研報告:中[J].世界教育信息,2013(10):31-33.
[14] 沈鴻敏. 日本短期高等教育和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J].世界教育信息,2015(24):42-48.
[15] Wang xi. A research on the approaches of perfecting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tarining mode for undergraduates i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universities[J]. 2018 3rd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 (ESEM 2018).
[16] 李亞員. 國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進展與實踐框架[J]. 中國高校科技,2017(Z1):46-49.
[17] 陳裕先.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實踐教學模式及其對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啟示[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5):84-89.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