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強
摘 要:隨著時代發展,國家大力推進、不斷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研學旅行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隨著國家相關部門發布關于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各地陸續掀起了研學旅行的熱潮。然而,研學旅行在國內起步比較晚,尚處于探索階段,特別是各地具體情況不同,因此,結合廣東省研學旅行資源、學校實際情況等,筆者總結關于在學校開展研學旅行的幾點思考,以供大家共同學習。
關鍵詞: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德育
一、研學旅行的定義
立德樹人是教育界以及全體教師為之孜孜不倦努力的方向。那么如何更好地立德樹人一直是教育界探討的問題。除了要給學生傳授經驗和智慧,即體現在課本上的東西,還要帶領他們走出課堂,體驗沉浸式的教學方式,既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又讓學生利用“行萬里路”延長“讀萬卷書”的寬度。
中小學研學旅行是一種校外教育實踐活動,是由教育部門聯合相關部門制定的要求,學校統籌安排,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和開展活動,即通過旅行、探究等形式,讓學生親自參與其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活動。這既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教育形式上的一種創新,既拓寬了課堂的外延,又把校內教育和社會勞動實踐教育相結合。從研學旅行的定義上看,以中小學為主體,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綜合性、創新性的特點。因此,研學旅行要在旅途中學習實踐,達到知行合一,無論對學生還是教育者而言,要真正發揮研學的教育作用,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二、研學旅行的意義
國家教育部門聯合相關部門制定研學意見,各地如火如荼開展研學旅行。研學旅行能夠引導和加強學生對黨和祖國的熱愛之情,拓寬他們了解社會和人際關系的途徑和渠道,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促進并推動素質教育落到實處;通過研學旅行,學生學做并舉,引發對課堂知識的思考,自覺融合社會實踐技能,從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質,主動適應社會;通過研學旅行,還可以充分發揮地方可開發利用的社會資源,如優秀的紅色人文資源,以及山清水秀的大自然等,更好地傳播文明旅游觀念,進而發揮一舉多得的積極作用。
因此,要最大限度發揮研學旅行的意義,就要明晰研學旅行的目標,才能避免“形而上”、重“游”輕“學”等誤區的出現。研學旅行最終的落腳點在于人,培養高素質、多方面人才為最終目標,通過旅行的方式,讓學生去探究自然、融入社會、體驗生活,一方面感受傳統美德和革命歷史,增強對核心價值的認同感,另一方面,提高動手能力,學會生活做事,提高受挫能力和意志力,增強責任擔當能力,培養團隊協作和奉獻精神,等等。
三、研學旅行的目標
結合學校研學旅行的經驗和個人思考,筆者認為研學旅行的目標有以下四點:
1. 寓教于樂,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通過“走出去”的方式,可以有效疏解學生課堂學業的壓力;親近自然,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審美情趣;在自然和社會中生活,讓學生親自參與其中,也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安全意識,并培養學生自身防護能力;通過集體食宿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法,并有效培養自由意志和耐挫力。
2. 團隊協作,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團隊合作,適應集體生活,因此,有利于提高團隊意識,培養協作和互助精神。學生不僅要學會如何與人交際,更要懂得與人分享的意識。除了團隊間的團結協作,當然還包括學會如何與自然共存,與社會融合,這樣有利于培養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意愿,形成較強的社會榮譽感和責任感,增強責任擔當。
3. 資源共享,加強學生的價值認同。以入眼的是秀麗河山,感受的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社會的巨大變化,欣賞優秀文化成果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感悟這些成果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艱辛,從而引發學生的價值認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
4. 實景教育,促使學生的經驗內化。研學旅行要重在研和學的過程,因此,在研學旅行中,學生在一個開放性的真實社會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去探究情境、分析問題、解決困難,從而提高自身技能和志趣。通過這樣的過程,促使學生內化經歷和技能,不斷提升發現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四、研學旅行的實施
盡管研學旅行的開展和實施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是由于缺乏借鑒,研學旅行依然存在問題。那么,如何合理有效地開展研學旅行,則成為重中之重。
筆者認為,研學旅行要發揮其合理科學的作用,首先要注意幾個基本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安全原則。中小學生自身經驗有限,安全意識還不夠高。所以整個研學過程中,作為研學課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校和研學旅行的教師團隊應該高度重視旅行的安全,把安全放置在第一位。其次,在設計研學旅行時,要兼顧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再次,實踐性原則。研學旅行時,要發揮當地各種旅游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活動,要不斷提升課程質量,豐富課程體系,才能打造一個多層次、較豐富的研學環境,為學生親近自然、了解社會、拓寬眼界、提高認識創造條件和機會。最后,公益性原則。研學活動是課堂教育形式的延伸,目的是創造實際情境寓教于樂,在組織和設計研學活動時,要兼顧學生的特殊情況,必要時可以按需減免研學費用等等。
研學旅行不僅要堅持上面的四大原則,還要注意課程的整體設置,才能有的放矢地發揮作用,真正實現讓學生體驗“做中學”“學中感”“感中樂”的目的。因而,筆者提出要三個措施保障研學旅行的順利、有效實施。
首先,要合理設置研學旅行的課程:1. 研學旅行課程要保證以學生為主體。研學旅行課程旨在通過實景參觀、教育、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拓寬眼界,培養情懷,提升責任感和動手解決問題能力。2. 研學旅行還要注意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研學旅行所到之處,就應該使學生置身其中,獲取真實的體驗,通過團隊協作、互助探討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3. 研學課程要注意探究性和開放性。研學旅行是創新的、包容的、開放的、具有探究意義的。在整個旅行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不同,提倡個性發展和獨立,又要包容和具有開放性,充分結合發散思維和聚斂思維。
其次,研學旅行基地的選擇,也要綜合權衡,多方比較,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個性化選擇。比如針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和中學7—8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的生理特征、心智水平、知識儲備、社會閱歷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區別,因此在選擇旅行基地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比如一年級的小學生,可以選擇“印象惠州”“尋找美食”等基地實施旅行;而針對中學生來說,應該更側重選擇“科技教育”等基地。
第三,研學旅行課程需要一定的評價體系來支撐和展現成果。對于現行的素質教育而言,更提倡過程評價,而非結果評價,而研學旅行則更好地體現了這一點。筆者認為,構建一個良好的研學評價體系,從知、情、意三個方面入手,兼顧過程和結果,能夠起到很好的經驗總結、借鑒作用。這個評價體系不僅要始終貫穿全過程,還要注意評價的廣度和評價主體的多樣性。筆者建議,除了教師評價、家長評價、自我評價、同伴評價,還可以增加基地評價維度,畢竟研學旅行整個過程是基于基地整個大環境進行的。
當然,研學旅行課程順利實施,離不開學校的組織、教師的引導、社會各界的支持,因此在這些方面也要兼顧,統籌安排。
五、結論
以上是筆者基于師者的角度提出幾點關于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思考。研學旅行作為一個新興且熱門的課程,其重點和最終落腳點都是為了培養有知識、有能力、有擔當、有志向的現代化青少年。因此,除了堅持研學旅行的原則外,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還應該結合當下社會熱點和對人才的要求,增加類似勞動教育、抵抗心理逆境、提前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內容,才能實現與時俱進,共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