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樂
摘 ? 要:通過音樂劇活動方式,能讓學生感知音樂,體會角色情感,激活音樂參與的能動性,獲得良好的藝術審美體驗。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通過音樂劇,能讓學生在歌唱、表演、對話、情感交流中發展綜合藝術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 ? 音樂劇 ? 課堂實踐
音樂劇是綜合的藝術表演形式,融合了音樂、舞蹈、表演等諸多藝術實踐,有助于學生在音樂發現、感知、體驗、鑒賞中獲得健康的審美取向。小學音樂劇,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參與到多樣、活潑、趣味的表演中,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激活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獲得健全的人格。
一、音樂劇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意義
(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音樂課堂上,音樂劇活動的設計,更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領學生參與表演,在體驗中感知音樂、鑒賞音樂。音樂劇以故事性、趣味性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深受學生喜愛。通過對音樂作品的聆聽,學生跟隨情節的發展,從音樂的轉變中獲得情感,深入體會音樂劇的藝術魅力,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
(二)能夠挖掘學生學習音樂的潛能
音樂劇以“小舞臺”的方式,整合了音樂、舞蹈、美術、語言等,能推動音樂課程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立足音樂課堂,融入音樂劇活動,學生就能將所學的音樂知識、技能融入角色扮演中,讓才藝得到展現,綜合能力得到發展。在音樂劇的表演中,每個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角色,參與其中。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信、探究與創新,能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三)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在常規音樂課堂上,教師是“主導者”,是引領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實施者,這就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其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不足。因此,引入音樂劇活動時,教師要轉變觀念,要充分認識到“以生為本”的重要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對音樂劇活動的設計,教師要結合音樂學科的需要,主動學習音樂劇的知識和方法,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音樂劇編排能力。比如,將音樂與故事、美術、表演、戲劇等知識相融合,參與音樂劇劇本的編寫、創作與排演,讓學生能夠融入音樂劇劇情,更積極地參演音樂劇。
二、音樂劇在音樂課堂上的實踐
在藝術表現上,音樂劇通過課堂,讓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中,進而激發他們的音樂想象力,促使他們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
(一)在音樂劇中發展學生的歌唱能力
歌唱是音樂劇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藝術手段。從歌唱實踐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吐字、旋律、節奏、音準等方面的訓練,讓學生在歌唱中,正確發音、清晰吐字,把握好歌曲的旋律與音準,聲情并茂地傳達音樂的情感。比如,在欣賞《校園的早晨》時,筆者先以聆聽歌曲的方式,讓學生熟悉歌曲的旋律。接著,圍繞歌曲展開討論,讓學生說一說對這首歌曲的感想。學生發現,這首歌曲的節奏歡快、明亮,充滿了活力。最后,筆者把握音樂形象,設置音樂劇場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順著音樂節奏進行表演,有學生表演“體育運動”,有學生表演“讀書”,有學生表演“歌唱”,有學生表演“合作交流”等。小小的音樂劇活動,激發了學生對歌曲的學唱熱情,讓音樂課堂充滿了活力和趣味。
(二)在音樂劇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通過參加音樂劇的表演,學生了解了故事情節,把握了音樂情感(或開心,或悲痛,或緊張,或冷靜)。豐富的劇情表現,為學生提供了多樣的表演空間。每個學生都能從對音樂劇的體悟中,展現自我。音樂劇的即興性特點,更有助于挖掘學生的音樂思維,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音樂劇的創編,需要有故事、繪畫、背景音樂等,在準備道具材料時,筆者發動學生,由學生分組展開制作(舞臺的背景,所用的道具、服飾等),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美化音樂劇場景。比如,在欣賞《春之歌》時,筆者先利用多媒體播放該歌曲,讓學生思考:“該歌曲表達了怎樣的主題?”于是,學生的想象力被激活,有學生想到“鮮花盛開的春日大地,鳥語花香”。圍繞該歌曲,筆者和學生討論與之相契合的音樂劇背景、道具。學生動手設計制作了很多展現春景的舞美道具(有繪畫、剪紙,以及利用紙箱制作的造型景觀,還有小草、蜜蜂、花朵等頭飾)。豐富的舞美道具,讓音樂劇課堂充滿了歡樂。
(三)在音樂劇中增進學生的交流與合作
在音樂劇的表演中,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對話、交流、合唱中,推動劇情的發展。借助音樂劇,教師能增強學生的角色意識。在排練中,由于劇情的需要,學生要能夠與人相處;當自己的意見與他人不同時,要學會傾聽,學會接納他人的意見;在遇到角色扮演困難時,要相互幫助,共同演好音樂劇。音樂劇的創編,要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結合劇情,分組展開角色表演。小組的設置,要倡導“異質分組、同質分組、自由分組”等方式,從而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比如,《祝你快樂》這首歌曲,是一首銅管合奏曲,曲調輕松、快樂,充滿朝氣。圍繞該音樂作品,筆者布置創編任務,讓學生設定音樂角色,繪制音樂劇背景,講述故事情節,提煉角色動作與表情等。各小組學生熱情高漲,紛紛展開行動,收集相關材料,討論創編思路和方案。筆者通過對各組創編方案的對比和評估,評選出優秀音樂劇方案。
三、音樂劇在音樂課堂中的教學流程
(一)課前準備
音樂劇是建立在音樂的劇本之上,契合小學生身心發展及認知特點的音樂表演活動。在進行課前準備時,教師需要對劇本、舞臺、道具、動作設計等進行提前的預演和設計。音樂劇本要能夠吸引學生,內容要簡潔,不宜繁雜;故事要完整,情節發展要清晰,針對劇情中的沖突設置不宜過多;歌詞要通俗易懂,便于學生歌唱。比如,在《大雨和小雨》的音樂劇創編中,為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筆者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按照“雨前”“雨中”“雨后”順序,分別設置不同的音樂律動活動,并結合歌唱內容,融入與下雨有關的背景音樂,營造有趣、神奇的音樂劇情境。
(二)順應學情
對舞臺情境內容的設置,教師應以學生熟悉的童話故事、舞蹈等為主,引入“二度”改編,讓學生便于參與和完成。其他準備環節(如布景、舞蹈動作、對話內容、道具準備等),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接受水平。對低段學生,舞蹈動作要少一些,以自由律動為主,從而幫助學生感受音樂之美。對中段學生,可以將簡單的連貫性舞蹈動作融入故事的發展。對高段學生,應增加音樂創編內容,圍繞劇情來設置較為多樣的舞蹈和歌唱內容。在布景設置上,以黑板為主,設置情景畫。在道具方面,可以準備一些頭飾,或者由學生自制服裝道具,以此增強音樂劇的情境氛圍。
(三)合理的課時安排
對音樂劇的實施,教師是“總設計師”,要結合音樂劇的表演,合理設置課時。通常,第一課時著重講解音樂劇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了解音樂劇的特點,把握音樂劇的形式與教育價值。第二課時明確音樂劇的內容,細化歌唱、舞蹈等教學。設定某一音樂主題,展開故事情節討論,提煉角色,豐富歌舞內容。第三課時,注重歌、舞、劇情的演練,深化學生對音樂劇的體驗。
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音樂教學,要關注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發展。在音樂劇的參與體驗中,讓學生全身心投入音樂,進而獲得音樂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朝霞.芻議音樂劇在小學音樂課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2021(16):88-90.
[2]周榮春.小學音樂教學中兒童音樂劇的應用策略研究[J].教師,2021(7):65-66.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鮑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