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全
摘要:本文在明確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基本情況后,對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骨傷治療進展進行研究,主要從中醫針灸、中醫推拿、中藥內服、中藥外敷、中醫復位幾個方面出發,展開對中醫骨傷治療的研究,具體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需求,確定治療的方法,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生活質量。
關鍵詞:中醫;骨傷;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Q954.52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12--01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生,會導致患者出現頭頸肩背酸痛、活動受限、無力、麻木等表現,嚴重情況還會造成患者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四肢癱瘓等情況,嚴重威脅到患者的正常生活。神經根型頸椎病為頸椎疾病中常見的類型,臨床分型有脊髓型、脊髓和神經根混合型,以及交感神經脊髓混合型、椎動脈脊髓混合型,該病具有病情復雜、危害性大的特點,所以應該在早期采用適合的治療手段治療,以便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減輕患者的痛苦。
1神經根型頸椎病基本情況淺談
神經根型頸椎病CSR,為頸椎退變所致神經根病變,一般多和其他類型同時存在。神經根,指的是四周神經、脊髓連接位置,大腦神經信號經過神經根后傳導到四肢,如果神經根受到刺激頸肩背等位置則會出現疼痛、上肢和手指放射性疼痛、麻木等表現。可見,該病發病后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并且易于造成患者生活質量不同程度下降問題。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確,但主要和機械壓迫學說、不穩定學說、血運障礙學說等有關,主要表現為頸部疼痛和僵硬、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上肢感覺沉重等;伴隨癥狀常見手部腫脹、皮膚潮紅、干燥無汗等。
2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骨傷治療進展研究
中醫方面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為痹癥的范疇,發病原因和內傷肝腎、積勞傷頸所致經絡受阻,以及氣血運行不暢等因素,均存在親密的關聯性。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病機,為肝腎功能不足、頸部勞損外傷造成氣滯血瘀,為本虛標實癥、臨床方面發生率較高疾病,存在治療難度大特征。不良生活習慣、運動不足亦為引發該病的主要原因,早期采用適合的手段治療能獲得不錯的效果。中醫內服+針灸方法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中應用效果較佳,而且操作安全、有效,究其原因和針灸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神經根缺血和缺氧情況,對炎癥改變加以有效抑制、及早消除神經根水腫等有關。除此之外,手法推拿方法的運用有助于及時糾正突出物、神經根的位置,使得患者的壓迫癥狀得到改善,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的效果理想。中藥中多含有延胡索、三七,可發揮活血化瘀和行氣止痛的功效,佐藥中的半楓荷及丹參在祛風勝濕的同時可以通經活絡,而藥方中的甘草能很好的調節上述諸藥。中藥藥方可明確配伍的禁忌,有助于獲得補腎活血、通經止痛的效果。針對治療時間在3個月以上治療效果不理想者、出現強烈疼痛/進行性肌肉萎縮表現者,建議通過手術方法治療,以此避免病情反復發作,并且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其他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則建議采用中醫骨傷治療方法,旨在提高該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
2.1中醫針灸治療方法
(1)天灸治療方法。選取患者的合谷穴、大椎穴,以及天宗穴、夾脊穴,將甘遂、延胡索、白芥子、細辛研磨成粉后,以配比1:1:4:4加入生姜汁后調和為藥餅狀,貼敷在患者的上述穴位,貼敷的時間為2~4h、直至患者出現灼熱感為止。除此之外,需結合氣候配合治療,貼敷治療主要在末伏后1周或是初伏前1周施行。(2)針刀治療方法。采取患者低頭前屈位,實行頸部肌肉組織小針刀松解處理,選取腎俞穴、肝俞穴、夾脊穴作以火針點刺處理。(3)放血治療方法。選用28號毫針或是三棱針,在患者頸部疼痛位置以點刺法治療,針刺后緩慢按壓針孔的四周位置,及時擠出血液直至血液顏色呈鮮紅色停止操作,在此之后對針孔消毒。(4)毫針治療方法。取患者側臥位/俯臥位,選擇阿是穴、夾脊穴,以及大椎穴、風池穴,在得氣后留針選擇3個穴位、確保艾條套在針上,這時可點燃艾條、留針20min后取下。
2.2中醫推拿治療方法
實行揉撥治療過程中選取肩部粘連、條索、硬結等位置,重點對患者的天宗穴、肩中穴、肩外俞穴進行按摩。
2.3中醫中藥內服治療方法
藥方成分和劑量:杜仲30g、續斷30g、葛根30g,懷牛膝20g、延胡索20g、絡石藤20g,石楠藤18g、半楓荷18g,丹參15g,土鱉蟲、三七、威靈仙均為12g,甘草的劑量為6g。具體應考慮到患者疾病類型,作以中藥藥方劑量方面的調整、藥方加減處理。(1)瘀滯型者,添加澤瀉10g、茯苓10g;(2)腎虛型者,加入狗脊、菟絲子的劑量均為15g;(3)寒濕型者,加獨活10g、細辛6g;(4)濕熱型者,添加薏苡仁及黃柏的劑量分別為:28g、12g。上述藥方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溫服。
2.4中醫中藥外敷治療方法
中藥成分與劑量:白芥子散70g,穿山甲和紅花的劑量均為45g。白芥子散保持干燥的狀態碾磨成粉,然后加入20ml醋、20g散劑,攪拌為糊狀外敷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不適位置,同時可使用熱水袋對疼痛位置加熱,熱敷時間控制在30min、每日2次。
2.5中醫復位治療方法
采取患者坐位,于患者病變頸椎棘突位置經利用一只手手指觸摸,偏歪棘突右側位置通過左手拇指作以頂住處理。在此之后,促使患者保持前屈頸部35度、左側偏曲角度45度,右手托住患者的左面頰,使用左手拇指于左頸椎發力,待聽到響聲后表示復位效果良好、成功。
結語: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生和多種因素存在緊密關聯性,比如:老年、慢性勞損、外傷、不良生活習慣、運動不足等,這一疾病的病程時間較長、病情復雜,如果沒有及時選用適合的方法治療,對患者視力、下肢構成影響的同時,還會致使患者出現吞咽困難、頸心綜合征,直接危及到患者的身體健康。中醫治療方法較多,比方說:中藥內服、中藥外敷、復位、針灸等方法,應聯系患者實際狀況確定治療方法。其中,中藥內服可實現強筋健骨、補氣益腎的效果;中藥外敷,可以達到清熱解毒、去瘀生新、祛腐排膿等目的;復位,在一次復位成功的同時能使患者盡快獲得康復;針灸,能夠很好的調節局部組織炎性介質,保證炎性反應減少、炎性介質對神經末梢的刺激降低,鎮痛、抗感染的效果均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