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霞
摘要:情境教學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教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在生活、活動和游戲的情境中,容易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起學生更多的聯想,容易激活學生也有的知識經驗和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數學;情境教學;研究
《數學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學應采取 “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在新課引入時,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有效地“創設情境”,教師應為學生設計具有指導性和啟發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數學規律的過程中,在教學五年級“循環小數”這一內容時,課堂教學,采用故事導入,讓學生從生活現象中,感知“循環”。如:山上有座廟,廟里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學生舉例生活中的循環現象。將生活與數學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循環”的含義,從而為后面學習新知作好鋪墊,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認識了循環小數,引出循環小數的概念,這樣,使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他們在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善了自己的知識結構,形成了知識體系。
二、在新知的探究中,創設操作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
知識的形成和掌握不是光靠教師的講解、灌輸以及學生的機械記憶來完成的,這種方式是不牢固的,一個數學概念、定理的建立和形成,必須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和消化,使之適合他們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所以,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如:《角的分類》這節課,主要以直角為主導,以活動角移動為方法,讓學生經歷角的分類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究的過程。課堂教學時,首先,幻燈出示角,讓學生憑借直觀圖形將角分為三類,然后,小組參與學習,學生出示圓形紙片、量角器,讓學生動手用圓形紙片折一個直角、并量出角的度數,引出直角的概念,直角是90度,質疑兩個直角。活動角的演示引出新知平角,學生回答平角是180度,平角的兩條邊在同一條直線上。最后,周角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先指名讓學生上臺用活動角演示周角的形成過程,在板演畫周角,小結出周角是360度。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出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上述過程中,《角的分類》是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通過對不同角的特征概括而獲得的,這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有參與實驗、主動探索的機會,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知識的應用上,創造實踐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可以讓學生從直接的生活經驗與背景中,親身體驗情境中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于學生體驗到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教材創設了三個小朋友到商店購物的活動情境,教師可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實際購物或模擬購物。如買1元筆記本時,使學生體會到“10角就是1元”,并通過數出10角的活動,抽象出“1元=10角”,同時,可讓學生在取幣、換幣、付幣、找幣等活動中,認識并熟悉人民幣,感受人民幣的實際價值,積累豐富的購物經驗,為使用人民幣做準備。
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是發展學生創造性的保證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有挑戰性”的數學更感興趣,所以我們在創設情境中,更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覺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夠而且應當學會數學地思考”。如,在講《比例尺》一課時,教師課前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畫出學校教學樓的平面圖,盡管學生認真努力,但畫出來的平面圖五花八門、不盡人意,老師讓學生找出畫不好的原因。學生通過討論認為,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確定方位,一個是不知道實際的距離畫在紙上應當畫多長。因此,造成所畫的平面圖不是自己頭腦中理想的結果,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我們先看第二個問題,你們認為實際的距離畫在紙上應當怎么畫就準確了?”學生積極思考,認為應當把實際的長度都縮小相同的倍數畫在紙上,認識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使學生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從而學到了有用的數學。
合理有效地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使數學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加強感知,激發思維,同時,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誘思,為此,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要以真實性為情境創設的基本前提,則是情境創設的本質保證,并要以“發展性”作為情境創設的價值導向,要引導學生最終折服并受益于數學的理性思維。
參考文獻:
[1]徐建平. 創設教學情境 提高教學效果[J]. 教育現代化, 2005, (04):64-65.
[2]曹著. 王劉菲. 課程情境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 2012, (08):246-248.5D6F881D-11EA-43C1-81E4-CF00B039EF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