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青
摘要:幼兒園學前教育重點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使幼兒行為、意識和思想收到良好教育教學熏陶,從而是他們可在德智體美勞方面發展,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同時,也能為幼兒將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基于這樣的教育培養目標,本文將針對如何進行幼兒園學前教育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培養方法,以期與諸多幼兒園教育者共同提升學前教育效率。
關鍵詞:幼兒園;學前教育;幼兒;行為習慣;培養
前言:
“三歲看老、七歲看大”,這是一句流傳至今的古語,形象生動說明幼兒園時期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學齡前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可決定幼兒一生的發展。因此,幼師進行幼兒園教育時,應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上,并通過自身榜樣力量,借助幼兒園活動自我管理培養,以及幼師真誠而又具有實質性評價激勵,促進幼兒養成終身受益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幼師自身為榜樣,文明用語行為習慣培養
幼兒園學前幼兒正處于思維意識形成階段,具有一定自我意識,喜歡模仿身邊的人,對身邊發生的事情比較感興趣,并可以做到刻意或者無意識的對事件行為進行模仿。因此,幼師作為幼兒在幼兒園生活接觸最多的人,開展教學活動時,應重視規范自身言行舉止,以自身行為舉止為榜樣,通過恰當得體的文明用語等行為習慣基礎,給幼兒留下深刻印象,并引導幼兒進行模仿,進而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如,幼師想要培養幼兒文明用語、遵守秩序,自己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應重視文明用語,并借助文明用語行為習慣,影響幼兒,讓幼兒進行積極效仿,學會使用文明語言。比如幼師可在文明用語方面,經常使用“你好”、“謝謝”、“請幫助我一下好么?”、“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再見”等,通過適宜的使用時機,使幼兒掌握模仿的要領,并可準確應用這些文明用語,逐漸養成文明用語習慣。而在進行文明行為舉止遵守秩序過程中,幼師還可通過自身為榜樣,引導幼兒養成吃飯、睡覺、喝水等日常活動中養成排隊有序進行習慣,并使學生意識到整齊、按順序進行這些日常活動重要性,積極遵守,養成終身受益良好行為習慣。
二、活動中自我管理,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園學前教育中,幼師想要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日常教學活動中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幼師可依據幼兒成長需要,進行有目的性指導與培養,使幼兒借助幼兒園生活的趣味活動,強化自我管理能力,繼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因此,幼師可依據有目標的培養活動設計,指導幼兒養成使用完學習用具后,整齊進行收納習慣,以及主動幫助幼師進行餐具整理習慣,打掃衛生習慣等,長此久往,達成幫助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目標。
幼師進行培養幼兒良好習慣養成時,可通過“小能手”、“小標兵”等評選活動,激發幼兒認真參與活動興趣,使幼兒積極主動進行玩具、學習用品、游戲用品的收納,并主動參與到幫助幼師分發餐具、收拾碗筷,整理床鋪活動中,爭做“小能手”或“小標兵”。通過這樣活動的舉行,幼兒積極性提高的同時,活動熱情高漲起來,借助活動的參與,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收納行為,借此養成講究衛生、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因此,幼師想要在學前教育中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可通過培養幼兒良好自我管理行為習慣著手,促進其養成終身受益的行為規范。
三、幼師適時性評價,激勵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幼師進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時,應重視通過適時性評價方式,激勵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促使幼兒成長自信心得以不斷提升。這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因此,幼師可充分利用適時性、恰當的幼兒表現出來的行為舉止,對幼兒進行有溫度思維評價指導,實現以激勵為目標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目標,助力幼兒的成長與發展。
如,幼師發現幼兒主動參與到班級衛生打掃中,幫助幼師整理教具等,幼師就可針對幼兒的這些行為舉止進行表揚,并通過具有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在幼兒心中播下助人為力的種子,使幼兒在幼師的認可中加深對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認知。同時,幼師還可依據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養成標準,有目的性引導幼兒參與其中,如主動幫助身邊的幼兒穿衣服、蓋被子等,進行有內容的激勵評價,使幼兒心中根植下善良的種子,為其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做好充分性準備。藉此提升幼兒園學前教育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效率,并取得良好培養效果。
總結:
總之,幼兒園學前教育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幼師給予重視的同時,還可通過榜樣力量、自我管理、激勵評價等有效的培養策略,指導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受益終身。同時,幼師還可借助幼兒園學前教育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活動,使幼兒感受到文明舉止以及良好行為習慣帶來的樂趣,喜歡參與到學前教育活動中,提升其成長自信心,為未來學習生活做好充分準備。
參考文獻:
[1]王葉.幼兒園教育生活化和培養幼兒正確行為習慣的對策[J].家庭百事通,2021(09):17-18.
[2]孫亞莉.幼兒園教學中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有效策略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