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燕燕
摘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教學活動,在當前的教學形勢下,應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興趣,而非過去老師講授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只有學生能夠主動地投入到課堂中,才能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提問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好的問題能使學生更專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掌握正確的提問方法和提問的時機。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探究
前言
在課堂上,學生的提問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參與形式,而在教學中,老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如果不能對學生的所學有所了解,那么在后續的教學中,將會產生許多問題。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向學生發問,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便更好地實施教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適時的進行課堂提問,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小學數學是一個打基礎的階段,只有讓孩子們打好了基礎,才能讓他們的學習變得更加順利,這時候不打好基礎,將來的數學學習就會變得異常艱難。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現狀
(一)提問教學問題
在小學數學提問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遇到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沒有事先進行課堂教學的規劃。很多老師在課堂上都不會事先準備好課堂的布置,總是沿用以前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只會說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地學習。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事先制定好課堂教學計劃,不僅無法準確地預測課堂上的問題,而且還不能掌握課堂上的具體情況,從而使老師在教學中不能適時地進行調整,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大降低。其次,在課堂教學前,如果沒有良好的引導,無法引導學生回顧、復習上一節課所學的內容,不但無法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鞏固,而且還無法迅速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更無法集中精神。
(二)不能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興趣缺乏足夠的關注,致使其不能充分發揮。目前,我國的小學教育普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對教師的教育理念沒有進行有效的改革,導致了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若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只讓他們被動地接受,不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那么學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如果興趣沒有得到開發,那么學習就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當一個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徹底喪失之后,他就更難以培養他的數學自主性,因為他的思維方式會給他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三)老師沒有掌握好問題的難度
小學數學老師很少會在課堂上提出問題,也不會按照學生的情況來提出問題,老師會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而不會讓學生們多想。或者老師總是在自己的問題上自言自語,讓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如果學生沒有辦法及時的解答,那么他們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從而不想回答問題,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對問題的掌握不到位,經常會問一些超出學生理解范圍的問題,而老師卻沒有及時的指導,這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學習能力很差,老師問的問題,自己也答不上來,久而久之,就會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如果老師問的問題都很簡單,那么學生們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去做答案,那么他們就會認為數學對他們來說太容易了,根本不需要花時間去學習。因此,掌握好度很重要。
二、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探究
(一)運用提問進行教學設計
課堂設計是老師在上課之前要完成的一項工作,老師首先要設計好一節課,在設計時要考慮到問題,在設計時要對問題做出預判,以便更好的進行教學。在課程設置完成后,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持續的調整。每次上課之前,都要進行課堂導入,這是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課堂導入,可以讓學生對上一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回顧,使其專注于課堂,從而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課堂中。合理、高效地運用問題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設計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同時,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能夠迅速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并了解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從而使老師能夠在教學中及時地進行調整,并能及時地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圓”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這樣教學:首先,以呼啦圈引入話題,問學生呼啦圈是什么形狀的,因為呼啦圈是學生常見的,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圓的學習興趣。其次,引導學生觀察圓,提問:“通過觀察能得到哪些圓的特征?”這個問題對于數學水平不同的學生而言并沒有太大差異——水平高的學生可能回答新課的內容,水平一般的學生可能回答以前學過的內容,不管是哪種回答,都可以帶來教學效果,一方面可以引出新課,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學過的數學知識。
(二)運用問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對數學問題進行合理的規劃,并運用好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所教的內容,進行問題的設計,不能脫離教學內容。如果一個小學數學老師在設計問題時,僅僅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做,而忽略了學生,忽略了教學內容,即使是再好的數學問題,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運用“問題”的方法,創造出一種有趣的數學課堂。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老師要利用各種設備,利用學生的喜好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他們全神貫注的情況下,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的學習。
例如,在進行“平行線”教學時,數學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教學要求,讓學生在教學案的空白處用鉛筆隨意畫出兩條直線,學生對此要求感到好奇,此時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請同學探究學習實現了再創造學習,使學生不僅掌握了文化知識,強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在探究中要想辦法讓所有學生都能有主動學習的機會,設計小組活動、個人活動環節,以便能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學習法指導。例如,在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學中,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電路圖,實驗所需的器材自主選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實施不同的學習評價方法,以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能主動地自主探究性學習。
(三)教師要把握好問題的度
目前的課堂教學都是采用大班授課,學生數量多,因此,在提問環節要把握好難度。然而,由于老師在課堂上要面對大量的學生,老師的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所以在教學中,老師很難做到做到事無巨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人,不可能一模一樣,不同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性格。因此,小學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到大多數同學,在進行教學設計與發問時要把握好難度。每一個班級里都會有成績好的學生,也有成績不好的學生,所以在問題的設計上,老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不是設計的過于復雜,只有學習好的學生才能做出正確的解答。因此,教師要考慮到優、中、差三個階段的學生情況,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提問。同時,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中,除了要注意問題的難度外,還要注意問題懸念。由于懸念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而且可以使他們在思考中保持積極的態度。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還要使學生的提問更具懸念性,從而使數學教學的實施達到最好的效果。
結語
因此,課堂問題的有效與否直接關系到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以上原則,使課堂提問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張萍.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思考[J].亞太教育,2019(8):129.
[2]賈艷清.課堂提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20(2):22-23.
[3]馬崢嶸.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8.
[4]陳麗慧.討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問題的探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5(12):102-103.
[5]李艷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