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瀟樂
摘要:立德樹人,培養有品德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專業領域,還有品德修養。比如,感恩情懷。所謂實施感恩教育,就是讓孩子懂得知恩去愛,從而喚醒他們的感恩意識。語文集人文性與工具性為一體,極具主觀能動性的一門教育科目。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關注教學本身的同時,更應引導學生體會文本所傳遞出來的思想、精神、觀念,注重學生情懷的培養。所以,實施感恩教育,語文學科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以小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慈母情深》教學為例,就語文課堂如何實施感恩教育的舉措談幾點個人的做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感恩教育;舉措
一、立足文本,知恩
《慈母情深》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位貧窮且工作極其辛苦的的母親,毫不猶豫支持給孩子買書的故事。表現了母親的慈愛、善良和對孩子深沉的愛,也表達了“我”對母親發自內心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抓住該單元的語文要素——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情感,從而,制定指向明確的教學目標——分析文中的場景描寫和細節描寫的內容,了解“我”家境的貧寒、母親的辛勞,從中體會母親的慈善、母愛的無私以及“我”對母親的敬佩和感恩之情。
(一)分析語言,文字感受
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最能體現母愛無私的細節的句子。比如:“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手里了,大聲回答那個女人:‘誰叫我們是當媽的呀!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狀態……”通過分析這些關于母親動作、語言、外貌的描寫,讓學生在學習作者運用合適的寫作技巧表達情感的同時,也用心體會母親工作的辛勞、掙錢的不容易。如此艱辛的母親依舊給“我”錢買書,這種愛是何等的無私與深沉。這便是母親對孩子的恩情。
(二)放聲朗讀,心靈體悟
關于文中對母親辛勞工作場景和細節的描寫,教師在教學中務必帶領學生有感情的放聲朗讀。通過反復讀,激發情感,讓學生更深入地懂得母親對子女那份沉甸甸的愛。只有明白了,才會有感激心理,才會有感恩行為。猶如文中寫道“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的眼睛……”反復說“我的母親”,表明作者在看到疲憊的母親的那一刻,內心受到強烈的震動和難以形容的痛楚,表達出“我”對母親的感激和敬重之情。
教師在教學中有意重視文本中關于喚醒感恩意識的內容,讓學生懂得母親的行為不是天經地義,而是對孩子的恩情所在。將語文教學與感恩教育自然鏈接,讓學生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加強感恩情懷的培養。
二、文本遷移,感恩
學習的最終目的必然是遷移和運用。
(一)我口說我心
文本中,“我”分明被無私的母愛感動,“我”想要表達對母親的感激。“那一天我第一次發現,母親原來是那么瘦小!那天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應該是一個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文中作者如此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生活現實,談一談自己的想法。通過回憶自身實際和相互交流,不僅能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對感恩的理解,讓學生明白偉大的母愛往往存在于舉手投足間,往往被容易誤解為理所當然。還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課堂變得主動有生機,提高課堂成效。
(二)我行表我心
感恩之舉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或掛在口頭上,更應該是走向生活的實際行動。
同時,感恩對象不僅僅只有父母,還有大自然、祖國,有在社會上各個行業無私奉獻的人們。所以,教師在平時間可以倡議一些行動,營造感恩的氛圍。例如,在一些特定節日開展相關活動:“三八”節,我為母親做頓飯;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園;警察節,為身邊的安全衛士送賀卡等。還可以是光盤行動,隨手關燈、關水龍頭。把感激之情,用切實的行為體現,感恩教育才是真正發揮作用。
三、文本寫作,念恩
學習了《慈母情深》,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關于感恩的文章。例如,寫一篇日記,記錄母親一天的活動。寫作前,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觀察,明確關注的要點,合理恰當使用習得的寫作技巧,抓住細節和場景描寫,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感恩之情。如,在文中作者寫為了買《青年近衛軍》,第一次來到母親上班的地方,“空間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壓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廠房,四壁潮濕頹敗。七八十臺破縫紉機行行排列著,七八十個都不算年輕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縫紉機旁。因為光線陰暗,每個女人頭上方都吊著一只燈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開,七八十個女人的身體和七八十只燈泡所散發的熱量,使我感到猶如身在蒸籠。”惡劣的工作環境,讓“我”明白母親掙錢的不容易,母親給予“我”的一切都是辛苦換來的。還有,當“我”拿到錢后,母親又一刻不停歇的繼續工作,“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狀態……”三個“立刻”地使用,表明母親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而拼命掙錢,甚至沒有喘息的時間。“彎曲了背”“頭俯在縫紉機板上”外貌描寫突出母親工作的辛苦。寫作時,學生也應注意這些細節,按時的三餐、不休的嘮叨、無聲的陪伴;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叮嚀無不體現父母在生活中對孩子的愛,都值得去感念和回報。
通過寫作,讓學生從心靈上回味認可一直被忽略了的恩情,這樣才會有知恩圖報的行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課堂主導的角色,充分發揮好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作用。指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領悟蘊含其中的情感。同時,注重拓展實踐,走出文本,化為實際行動,將情感教育切實落到實處。總之,語文學科的本質,使得教師在教授學生文本知識的同時,需要有意識地樹立起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觀念。
參考文獻:
[1]孟曉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1005-8877(2020)04-0020-01:20.
[2]鄭園林.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J].作文名師教學:30-31.
[3]溫儒敏.慈母情深.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07:76-79.8308A0F7-E324-4974-BC57-1A42DF3979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