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龍
摘要:在高校強基計劃背景下,著力提升高中生物理解題能力成為重要要求。因此,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及對相關資料的認識,思考了怎樣有效發展學生的物理解題能力。
關鍵詞:強基計劃;高中物理;解題能力
簡單來說,強基計劃是指以教育公平為前提條件,探索多維度評價與考核學生的招生模式。實施強基計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選拔出綜合素質或者基礎學科比較優秀的學生。毋庸置疑,物理學科是一門至關重要的課程。而在物理學習中,培養學生物理解題能力無疑是提升綜合物理素養的基礎。從實際情況來看,在當前的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的解題能力發展依然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因此,高中物理教師應準確把握教學現狀,明確學生的認知特點,并以此為基礎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從而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
一、構建基礎知識
不難理解,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綜合利用各種物理知識的過程。所以在物理解題能力的培養當中,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生對基礎物理知識的掌握,重視學生對物理規律與概念的理解。同時,在基礎知識的建構中要充分重視對知識的整合,避免使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而是要使學生從理解的角度出發展開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實現學以致用,從而為解題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基礎知識的建構中,一方面要幫助學生構建起更加清晰和完善的知識體系。針對這一目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對相關的基礎知識進行梳理。比如教“相互作用”時,學生以“相互作用”為思維導圖的中心詞,引出了“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力的三要素”、“力的效果”、“常見的三種力”、“力的運算”這幾個二級主題。接著,學生進一步對相關的基礎知識進行了細化,比如力的三要素可以細分為大小、方向、作用點。力的效果可以細分為使物體發生形變以及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在理解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初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樣在教學“相互作用”時,這部分內容涉及到彈力、重力、摩擦力這幾種不同的力。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分析不同力對物體作用的效果存在怎樣的差異。為此,學生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比如靜摩擦力可以使物體的運動速度加快或者減慢。通過適當的延伸,能夠使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總之,在物理解題能力的培養中,引導學生構建基礎知識是極為重要的。
二、培養審題能力
審題是解題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審題的準確性通常會對后續的解題過程造成直接影響。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使其掌握一些恰當的審題技巧。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分析物理問題,并從問題中提取出有價值的信息。通過這一過程,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比如在解決一些抽象的物理問題時,可以讓學生用畫引導圖的方法對問題進行初步的分析。利用這種方法審題,能夠更加直觀地幫助學生逐步梳理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比如這樣一個問題:一個球的重量是G,將其放在直面與斜面擋板之間,那么直面與斜面擋板分別可以對球產生多大的作用力?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力的分解。在審題分析中,可以將這個球受到的受到擋板的彈力以及支持力、重力繪制出來,并對斜面的垂直重力G1以及水平方向G2進行標記。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分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三、掌握解題技巧
在高中物理解題能力的培養中,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實用性的解題技巧能夠使學生更加準確地解決不同類型的物理問題。同時,借助恰當的解題技巧,能夠提高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的效率。
比如類比法是解決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這一方法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物理問題,而且有利于使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與融合。比如電容概念的定義Q/U,表示的是電容器對電荷的容納力,和它自身帶有的電荷不會發生關系,電荷升高會導致其兩側電壓升高。在解決電容相關的物理問題時,學生可以用水容器進行類比,用水容器容納的水量與裝入的水不會發生關系,其決定因素只是容器自身的體積。通過這樣的類比,可以將一種抽象的物理現象轉化為更加直觀的現象,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解。除了類比法之外,推理法、極限思維法等同樣是解決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日常教學中也要逐步引導學生熟練掌握。
綜上,在高校強基計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并將其視為教學過程的重點。教師應該明白,物理解題能力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更加科學的引導,使學生從基礎知識出發逐步自身的物理素養。同時,要隨著學生的變化及時對教學策略加以調整。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教學實效,從而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參考文獻:
[1]王張東.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培養的探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14):193.
[2]韓艷紅.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探究[J].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2020(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