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動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應用深深地影響著高校學生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行為舉止,但新媒體給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以及為高校學生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文章在闡述新媒體的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分析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價值,也發(fā)現新媒體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思政教師教育觀念未能及時轉變、輿論導向難度加大、容易引發(fā)網絡安全事故、影響青年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等問題,進而提出高校要通過加強新媒體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有效開展高校網絡輿情工作、構建完善的網絡巡查保護機制、積極引導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等路徑,降低新媒體帶來的不良影響,使新媒體的優(yōu)勢與高校思政工作充分結合,從而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順利開展,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時代內涵,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教育;價值;挑戰(zhàn);應用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8-0203-03
一、前言
高校思政教育是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一步,也是高校開展學生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huán),是貫徹立德樹人的實踐舉措。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博、微信、抖音等迅速普及,新媒體深入高校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大學生學習、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高校思政教育以及其他各方面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二、新媒體的內涵與特點
(一)新媒體的內涵
新媒體是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為前提,在信息溝通與交流、資源傳遞與溝通層面利用網絡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實現人人共享資源、人人傳遞信息,面向全體公眾的新興媒體。與傳統(tǒng)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媒體相比,新媒體有許多獨特的優(yōu)勢。新媒體能夠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服務,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傳播者與受眾的交流與溝通,傳播渠道很多,內容廣泛[1]。新媒體又被稱作為數字媒體,主要包括微博、微信、手機QQ、短視頻APP等在內的以及其他各種形式。
(二)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具有開放性、移動性特點。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具有開放性特征,不局限于固定的場所與方式,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與傳播者,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突破了傳統(tǒng)交流與溝通的障礙。
應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學生可以用真實或虛假身份在網絡上與他人自由交流,發(fā)布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還可以自由評論他人發(fā)布的相關信息,與其他受眾的溝通更加自由、更加暢通。
新媒體具有高效性特點。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以及移動終端設備的改進升級,各類社交平臺的誕生和崛起,信息交流平臺越來越豐富多樣,信息技術極大地縮短了信息發(fā)布與傳遞的時間,大大提升了信息傳播的速度與效率,學生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便能瞬間將信息發(fā)布出去,同時拓寬信息獲取渠道。新媒體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隨時隨地可以發(fā)布與傳播信息,學生發(fā)布的任何一條信息通過網絡便能瞬間傳遍全球,信息的傳播便捷又高效。
新媒體具有虛擬性特點。新媒體能夠給學生打造一個虛擬世界,突破過去那種線下固定場所的溝通與交流模式,人們不再需要采用面對面的交流方式,可以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自行創(chuàng)建個人賬戶來進行社交和發(fā)布信息,人們在一個虛擬的空間交流溝通,沒有身份和地位的差別,交往更加平等。
三、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價值
(一)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
新媒體誕生以前,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主要是來自傳統(tǒng)的報刊、廣播、電視、國家統(tǒng)一制定的教材等。隨著新媒體的出現與迅速發(fā)展,互聯網、手機、電腦等設備的普及,思政教師可以借助這些新興工具獲取更多的思政教育材料,使思政教育素材內容更加豐富,賦予其具有時代特色的內涵。
另外,對作為思政教育主體的大學生而言,新媒體的普及能夠讓其借助網絡了解和學習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時事政治以及其他具有正能量的新鮮事物,并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對某些事件進行評論,從而增長自己的知識,與他人進行思想交流與碰撞。
因此,高校思政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這一重要價值優(yōu)勢,通過網絡收集、篩選和整理更多的思政素材,使思政素材庫更加豐富。
(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實效
過去高校開展思政教育,以課堂講解教材上的知識為主,教材作為思政知識的載體,具有極大的局限性,其承載的知識很少能與實際相結合,因此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導致思政教育與學生的社會生活脫節(jié),思政教育成效不顯著。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并逐漸引入思政教育中,思政教育重新勃發(fā)生機,信息的傳遞速度加快,學生的積極性顯著提高,思政課堂不再是死氣沉沉的灌輸教育,而是與時俱進,注重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新媒體背景下,思政教育不再是教師主動施教與學生被動接受的關系,而是相互進步的過程,師生之間是平等的關系,能夠增強思政教育話語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從而增強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三)拓寬了思政教育的渠道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思政教學模式中,教材是思政知識的主要載體,課堂是學習思政知識的主要場所,學生獲取思政知識的來源極其有限,只能通過教師的傳授學習思政知識,因此教師的思政知識儲備以及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程度以及思政教育的發(fā)展水平。
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和各類網絡學習平臺的出現,改變了過去那種單一獲取思政知識的渠道和途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日趨多樣化,不僅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傳播思政知識,學生也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學習思政知識,突破了過去只能以純文字形式學習思政知識的局面。
新媒體可以采用圖片、視頻、錄音等形式向學生提供思政資源。新媒體的這一優(yōu)勢,極大地拓寬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途徑,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新媒體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
(一)高校思政教師未及時轉變教育觀念
在新媒體背景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高校思政教師以及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隊伍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代青年大學生是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fā)展、文化多樣化以及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學習和生活的,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以及工作已經離不開網絡。
新媒體的誕生使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增加、興趣增強、收獲更多,因此利用互聯網開展思政教育極其重要。但許多從事思政教育的教師由于年齡較大或長期利用傳統(tǒng)思政教育模式,對新媒體的了解和學習甚少,不善于利用網絡平臺、終端設備、多媒體設備等開展思政教學,不能及時轉變自己的觀念,有些甚至還停留在過去的思維模式上。高校思政教師必須充分運用新媒體學習和了解新事物,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改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
(二)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輿論導向的難度
在新媒體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對海量且復雜的數據開展高效的處理和恰當的選擇是重中之重。在海量的信息中篩選自己需要的信息,特別是甄別錯誤信息更加困難,如垃圾網址、詐騙信息、低俗內容等。隨著各大新媒體平臺的發(fā)展,信息傳播主體日漸多樣化且分布不集中,這使得輿論管理更加困難,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面臨嚴峻挑戰(zhàn)。
當前,網絡上仍然存在“三俗”內容,加上西方文化在網絡上的傳播,都容易影響青年大學生,使得一些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扭曲,受到資產階級思想的不良影響,逐漸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蝕,在一些大學生中存在的炫富心理、拜金主義等都對思政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zhàn),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輿論引導難度。
(三)新媒體監(jiān)管不嚴會引發(fā)網絡安全事故
新媒體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一種社交平臺,極具開放性,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fā)布者和傳播者。雖然我國對網絡新媒體的監(jiān)督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當前對新媒體的監(jiān)管仍存在不足,新媒體中充斥著海量的信息,其中包含了許多不良信息和虛假信息。新媒體傳播信息的速度極快,一些垃圾信息和不良言論極易通過人們有意或無意的轉發(fā)而得到傳播,從而造成嚴重后果。青年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主要受眾,是網民的主體部分,而且大學生獨特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在某一方面喜歡標新立異,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同時,青年大學生缺乏辨別能力,不能及時發(fā)現虛假信息,有時甚至還會被利用傳播不良信息,從而容易引起網絡安全事故,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
(四)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新媒體平臺碎片化、即時性、信息資源豐富等特點迎合了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碎片化閱讀趨勢,許多大學生無法沉下心來認真閱讀,只是通過時間短且碎片化的視頻和圖片獲取信息,且其中許多娛樂性的信息不符合主旋律,這使得大學生極易對這些新媒體信息產生依賴,從而影響其身心健康發(fā)展[2]。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青年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已經離不開網絡和新媒體平臺,有些自制力較差的學生甚至長期沉迷于網絡,受到不良文化的影響,擾亂了原本正常的學習生活,形成了嚴重的溝通障礙,由此引發(fā)一系列心理問題。
五、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應用路徑
(一)加強新媒體思政教師隊伍建設,轉變傳統(tǒng)思維
高校思政教師必須順應時代發(fā)展,充分學習和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思政教育教學,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思維方式。思政教師隊伍和輔導員隊伍必須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yè)能力。首先,教師要提升自我,學習新媒體技術和知識,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構建思政教育新渠道,與學生找到共同話題,搭建新的溝通橋梁,促進其轉變傳統(tǒng)思維方式。其次,引進一批年輕有活力的思政教師,壯大思政教師隊伍,促進思政教師隊伍繼續(xù)深造和學習,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老教師可以向年輕教師學習新媒體技術,年輕教師可以向老教師學習思政教育經驗。最后,制定思政教師隊伍和輔導員隊伍激勵政策,促使他們加強學習,取得進步,提升我國思政教育水平。
(二)有效開展高校網絡輿情工作,構筑新型教育陣地
加強新媒體文化建設是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關鍵,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弘揚主旋律,打造良好的校園網絡環(huán)境,加強校園網絡建設,構筑新型思政教育陣地。首先,各大高校可以構建思政教育主題網站,設置各大專題模塊,既要有正確的輿論方向,又要充滿趣味性,使新媒體的正向功能得以發(fā)揮,積極傳播正能量,并及時完善和更新網站建設,堅持與時俱進。其次,及時關注社會熱點,加大校園內對社會正能量事件和先進事跡的宣傳報道,擴大輿情信息的收集渠道,積極引導學生凈化校園網絡環(huán)境,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只傳播正面信息。
(三)構建完善的網絡巡查保護機制,加強網絡監(jiān)督管理
由于新媒體具有強大的包容性,網絡中充斥著大量虛假和不良信息,由于大學生還處于成長階段,能力有限,因此不可避免會受到不良影響,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嚴峻挑戰(zhàn)。高校可以設置網絡媒體中心,加強對新媒體的監(jiān)督與管理,引進網絡技術人員,加強對信息的篩選與過濾,構建網絡巡查保護機制,組建新媒體信息巡查隊伍,加強對網絡的動態(tài)監(jiān)管。思政教師也應當自覺參與到對新媒體的監(jiān)管中,做到知己知彼,全面凈化新媒體思政教育環(huán)境。要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賦予學生管理校園網絡的權限,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網絡監(jiān)管中來,傳播正面積極的信息[3]。
(四)積極引導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新媒體具有高效性和虛擬性的特點,因此容易滋生和傳播不良信息,大學生容易受到這些信息的侵蝕,甚至長期沉迷于網絡,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思政教師必須正確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新媒體,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增強學生的自控力,使學生做到自我監(jiān)督與自我批評,及時開展自我教育,自覺抵制不良誘惑,提升心理素質。定期開展主題班會,學習先進事物和知識,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新媒體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與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自覺辨別網絡上的信息。
六、結語
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特點,既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便利,也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只有合理利用新媒體,才能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創(chuàng)新局面,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探析[J].高教探索,2016(2):118-123.
[2] 張卓偉,李穎.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6):147-149.
[3] 周紅,鞏倩倩.新媒體技術與高校思政課融合路徑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10):89-93.
作者簡介?陳月偉,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