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的不斷深化,高等教育對于人才發展中的資源建設提出了更加深刻的要求,這為高等學校教材的建設提供了良好契機。對此,文章結合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現狀,以及出版社的工作和實踐流程,采用概念分析法和比較研究法分析大學出版社高校教材建設面臨的發展困境,結合歷史研究法分析高校教材的營銷路徑,并結合發展現狀提出大學出版社高校教材建設的對策。結論表明,目前大學出版社普遍存在評價體系不完善、出版資源不協調、績效考核不全面以及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可通過教材體系規劃和交叉學科融合的形式促進資源的創新,深化品牌建設,帶動教材出版,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大學出版社;高校教材;發展困境;供應管理;教材建設
中圖分類號:G237.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8-0221-03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知識傳播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的誕生促進了數字出版的發展,各個出版社圍繞傳播供應鏈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作為服務于高等院校的大學出版社,要始終立足于人才培養這一根本發展理念,結合高校教材建設的困境和不足展開深度思考,以推動高校教材質量提高。
一、大學出版社高校教材建設面臨的發展困境
(一)高校現有評價體系存在不足
從對教材生產過程的調研能夠發現,現有的學術評價體系和高校評價標準制約了大學出版社高校教材的出版和發展。但是隨著人才建設標準體系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開始注重科研強校[2],一個領域的教授團隊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經過縝密構思后完成一部學術著作,其學術影響力能夠惠及行業的方方面面,進而產生良好的知識輻射效應[3]。但是隨著現有評價體系的不斷升級,唯結果論的評價模式抑制了長效機制的發展,“短平快”的思想成為“唯結果論”的發展核心[4],導致教材的創新發展無法推進。
(二)出版精品資源匱乏
在高效率、高生產力的行業背景下,精心打磨的出版資源日益匱乏。在傳統出版活動中,作者們往往是結合自身成就,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才能出版讀物,往往是經典之作[5]。隨著出版技術、印刷工藝水平的不斷提升,出版流程被簡化,生產效率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但是作者的知識積累是一個知識沉淀的過程,具有較長的發展周期。目前,知識積累沉淀的周期顯著落后于出版周期,尤其是在當前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學者的心態過于急躁,甚至是急功近利,稍微有成果就急于出版的現象逐漸增多,內容構思不縝密,精品資源更是匱乏[6]。同時青年教師們的學術能力雖然較強,但是精力都局限在一線教學和基礎科研中,知識面不夠廣闊。
(三)稿源爭奪激烈,教材同質化嚴重
隨著信息加工水平的不斷提升,出版社的精品資源不斷減少。同行之間的競爭異常緊張,出版社之間的高質量稿源競爭異常激烈,甚至出現了惡性競爭的情況。部分大學出版社在本校的學科優勢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學術資源和人才資源,而大型出版社往往基于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和行業影響力能夠在全國尋找優質資源,甚至在某些領域一度壟斷。同時由于出版過程缺乏有力的措施保護知識產權,部分教材出現嚴重的相互抄襲現象,顯著降低了圖書的質量,影響了高校教材的建設質量和建設水平。
(四)教材形式缺少創新性
受到電子產品和電子刊物的影響,傳統的紙質教材已經明顯滯后于學生們的基本學習需求,紙質教材在形式上也缺乏創新性,無法滿足課堂教學的多樣化發展要求。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術和新理念逐漸進入學生們的課堂,數字化建設水平顯著提升[7]。但是立體化教材建設的基本源動力卻明顯不足,教材配套的智能化硬件和產品沒有高質量應用到教學中。因此智能化硬件產品的開發同時也是出版社應擔負起的重要職責。
(五)出版社缺乏基于績效的獎勵發展機制
出版社自身的隊伍建設也是影響教材出版的關鍵因素,沒有良好的制度體系同樣也會制約編輯隊伍的高質量發展。由于出版社自身的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不完善,隊伍內部編輯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進而阻礙了編輯出版創新能力的提高[8]。就圖書的出版過程來說,除了作者要有良好的學術素養之外,編輯的創新能力和編排能力也是影響著作質量的核心。但是目前不僅是大學出版社,整個出版行業都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原創性的勞動無法得到應有的尊重,進而抑制了出版人的意識創新和工作的積極性。
二、高校教材的供應管理
高校教材的供應管理途徑主要有兩種。第一種由圖書館直接采購,這主要是在每年的一月份,各個高校的出版部門會集中開展圖書展銷會,結合行業學會、教育學會等宣傳推進會綜合展示本年度的特色教材,同時各高校圖書館和教研室的專業建設負責人依據院校發展特色需求綜合訂購。第二種更為直接,即學校集中為學生征訂教材。兩種供應模式的供應步驟如下圖所示。

出版社首先根據出版的樣刊或征訂好的目錄直接發送給目標院校,教師根據本專業的實際建設情況和院校發展特色直接將合適的教材上報給行政單位,院系根據實際發展需求綜合篩選各個出版社的雜志、教材,尤其是要明確教材是否適用、課程內容安排是否合理以及課時安排是否準確等要素。篩選出最合適的教材和雜志后,統一上報至行政教材科,與大學教材出版社簽訂訂購合同。
因此,做好教材的供應鏈管理工作,能夠確保學生們用到高質量的教材。但是在大學出版社和學校的對接過程中,仍舊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圖書采購往往是由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對接,圖書館的行政人員對各個專業的教學內容和學科體系等不夠了解,往往容易出現教材不適用的問題。二是高校和大學出版社的信息數據系統之間無法實現精準的數據關聯,大量信息的分類和整理耗費了大量人力資源,同時操作管理方式較為復雜和落后,沒有透明、統一的綜合管理平臺,這是高校教材營銷過程中大學出版社面臨的較為直接的現實問題。
三、全面推進大學出版社高校教材建設的路徑
大學出版社的教材出版活動要深刻反映“基于時代變革,服務國家需求”的核心理念,穩定推進高校教材的高質量建設。同時教材建設過程也要全面深化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業務戰略布局上要面向新學科、新知識以及新方法等,促進高質量的本科育人,實現跨學科的人才培養。尤其是在出版過程中,還需要拓展出版資源,結合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相關信息技術多方面展現教材資源。
(一)做好高校教材的規劃
結合國家戰略,規劃本科教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已有的教學基礎理論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架構,后續的科學發展是已有知識體系基礎的擴充。因此各個高校的教學活動應立足于國家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大學出版社要深刻認知自身的強勢學科,尤其是在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上有所突破。目前,基礎學科是社會研發的薄弱點,在中美貿易交鋒中,芯片基礎產業和基礎技術被頻頻卡脖子,這正是在高速發展過程中弱化基礎學科的后果。國家核心部門已經深刻認識到大力發展基礎學科的重要性,進而增加了基礎學科方面的資金投入。對于大學出版社來說,其也要從頂層設計上重構教材發展規劃,積極落實“為高校教學服務”這一基本的發展宗旨。教材體系的建設要密切結合學科建設,使其跟上社會發展主流,進而打造出全新形態的教材,綜合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通過學科交叉融合的形式,綜合培養學科基礎能力,并對現有的知識體系和專業體系進行升級。
緊抓產教融合,布局高等職業院校教材。職業人才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職業院校教材的水平直接決定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高等職業院校是綜合型人才培養的復合機構,通過自身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能夠促進優勢產業和職業教育融合。尤其是要積極推進社會中的優勢企業出現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優勢產業同高等職業教育深度融合。因此大學出版社可以結合人才發展要求,推出貼近企業實際崗位的實踐教材,此舉實現了產學研的結合,使學生們畢業之后就能夠快速開展工作。
深度開發繼續教育教材。繼續教育涵蓋同等學力學生的教學資源和職業教學的教學資源,這些教學活動具有學科跨度大且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因此需要充分考慮在職人員的學習特點,緊密結合個人發展要求編寫教材,還要注重教學內容和學歷教材本身的區別,促進其采用新技術、新手段幫助學生深化學習內容,使其掌握核心能力。同時,隨著學碩項目、專碩項目分流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碩士的應用實踐能力培養逐漸成為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碩士的教材也要更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強有力的材料支撐作為基礎,進而強化教材的核心指導作用。
(二)重視學術特色的融合出版
一是要充分挖掘優秀著作。大學出版社的宗旨是為綜合提升教學基礎服務,其業務開展要充分注重優勢學科的交叉融合,緊密跟蹤學科帶頭人的發展優勢,將前沿的交叉成果和學術成果作為著作內容優先發表出來,這是促進大學出版社品牌建設的關鍵。例如,在人工智能技術相關教輔資料推出前,人工智能技術還沒有成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要點,其曝光率和應用率不高,但是隨著硬件設備的開發和算力的升級,人工智能技術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高潮,人工智能相關讀物及技術原理書籍暢銷,最終促成了《機器學習》這本書的火爆。隨著開設機器學習課程的高校越來越多,這本書逐漸成為最受歡迎的教材之一。
二要明確自身特色定位,發展特色教材。大學出版社要結合自身的特色資源開展業務布局,大型出版社可以依附所在學校的強勢學科實現業務聯手。中小型出版社也要及時找準自身定位和資源特色,探索“小而精”的業務模式。同時結合教學資源的發展,深化高校教材的特色布局。尤其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升,職業類型越來越多樣化,專業名稱、專業布局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更新,出版社要緊緊抓住每一次變革,緊緊跟隨政策變化布局業務。
三要強化技術優勢布局,促進形成融合式出版。《教材管理辦法》明確提出,信息技術的建設要符合教學活動的開展,通過多種介質的融入和綜合應用,豐富教材的基本形態。并且在業務布局、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還能夠開發出呈現形式更為多元的教材體系。因此,在全新的發展布局背景下,應該強化這一基本優勢,實現紙質教材與多媒體形態的深度融合,使一線教學技術發展得更加成熟。在發展技術工具的同時還要強化線上資源的建設,開發具有良好交互界面且檢索功能更加便攜、內容更加豐富的交互式多媒體資源,綜合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同時在營銷布局上也要有創新的發展形式和發展策略,重視教材體系價值鏈條的發展創新,實現全過程的優化,進而綜合激發產業價值,實現自身價值優勢的再創造。從目前市場形勢來看,采用院校代表推廣方式能夠取得較好的營銷效果,取得了較好的市場反響。
四、結語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人才需要戰略也在進行實時的調整,高等院校的改革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這同樣也是大學出版社的發展機遇。在此背景下,大學出版社要依據教材產業的發展現狀綜合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促進自身競爭力的提升,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廖小剛,陳琳.高校出版社數字出版的現狀、發展趨勢及對策[J].中國編輯,2018(11):56-62.
[2] 宗俊峰,劉志彬.新時代大學出版社高校教材出版的思考與展望[J].現代出版,2021(3):49-54.
[3] 雷蕾.高校教材出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科技傳播,2021(6):10-12.
[4] 汪碧穎.高校出版社初創時期的戰略選擇與調整:以某高校出版社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20(6):104-105.
[5] 于建輝.淺談大學出版社高校教材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大學,2021(46):21-23.
[6] 佟暉.論高校出版社教材建設的“源”與“徑”:以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教材建設為例[J].出版廣角,2021(17):42-44.
[7] 辛菲.“雙一流”高校出版社編輯學術素養的提升路徑[J].傳播與版權,2021(9):5-7.
[8] 廖小剛,禹純順.高校出版社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40(9):1173-1178.
作者簡介?陳巧,文學碩士,編輯,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編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