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敏 路欣怡
摘要:本文從數字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和接收方式的變化入手,從視覺形式、視覺思維、視覺媒體、視覺文化等方面對視覺藝術的創新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數字媒體;視覺傳達;聯系和討論;藝術創新
1.數字媒體和視覺藝術的根本重要性
所謂數字媒體主要是指利用多媒體作為工具,利用計算機的計算功能來設計一些產品。這些多媒體產品可能包括動畫、短片、圖像、文本和聲音媒體。視覺藝術首先是一種有目的的藝術形式,它以某種視覺反應為設計的核心,通過視覺符號展示產品的特性。數字媒體藝術是在數字技術和現代媒體技術的基礎上,融合人們理性思維和藝術感知思維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可以定義為使用計算機和數字技術參與或部分參與創作,或者是數字藝術作品本身的藝術。數字媒體藝術是一種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技術支撐,以創作、承載、傳播、欣賞、批判等藝術行為方式滲透新舊的新型藝術形式。它在藝術審美感知、體驗和思維方面有很多方面。
2.數字媒體藝術的主要特征
視覺傳播是人們共享視覺信息的行為及其發展。視覺傳達使形式與內容同等重要,并賦予形式獨立的存在價值。根據具體的形式特征,我們將數字媒體歸納為五個特征:一是交互性,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直接工作,通過媒體內部的傳播形式與他人進行交流。第二種是超媒體。超媒體主要用于將不同的媒體元素連接在一起,創造個人聯想的痕跡,以創造一個特殊的交流空間;第三,它是全面的:數字媒體將藝術形式和技術結合成一種特定的外部表達形式,使其更加生動。數字媒體可以根據需要將審美形式策略轉化為特定的線性敘事形式;數字媒體可以模擬或關聯三維環境,將不同的媒體元素連接在一起,并創建個人關聯的痕跡。
3.數字媒體在視覺藝術創意設計中的應用現狀
目前,對于數字設計公司來說,數字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之間的區別并不十分明確。在實際設計中,它們可能與兩者不太兼容,導致許多設計作品在結構形式和美學上存在一些缺陷,這也是多媒體設計中軟件通用性設置不規范的原因。在這位同事看來,在使用視覺傳達設計時,設計公司通常沒有充分考慮與多媒體設計的兼容性,因此設計的產品在概念和原意上會產生一定的差異。這會給整體設計帶來一些缺陷,影響產品設計效果,甚至影響設計公司的聲譽。另一方面,多媒體設計理念與視覺傳達設計理念存在顯著差異。雖然他們有更多的共同點,但他們的設計理念仍然不同,這將影響整體設計水平。目前,許多設計師傾向于使用多媒體來展示可以更好地設計和服務于公眾的紋理;但他們忽視了視覺的樂趣。因此,這兩種類型的設計概念是不可取的,設計公司應予以考慮。作為21世紀的設計先驅,設計師應該嘗試選擇綜合性的設計理念,以實現產品設計的完整性。
4.低碳經濟時代數字媒體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數字媒體下的視覺藝術創新已經成為在當今社會可持續生產設計的最佳方式。中國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化藝術積累十分深厚、文化藝術類型極其豐富,積累了難以估量的文化藝術資本。而現如今,數字媒體下的視覺藝術創新已經成為新世界的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說可能會成為新世界的一個領銜文化,也會成為新的世界的一個需求,一個生活方式。在現階段,各行各業均通過文化產品的輸出向世界傳遞企業自身的價值觀,以便讓“自身價值也成為一種世界價值的一部分”。只有各行各業的不斷努力,數字化媒體視覺創新才能更好的發展、立足。只有如此,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才更具有國際競爭力。
5.數字媒體藝術的產業化
上實際,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完成了原有產業的轉型、改造與提升,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全力推動經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當代服務經濟中的高端形態,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數字化藝術傳播空間中所展現的信息和想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逐漸轉化為工業化的生產對象,這種產業形態逐步形成了數字化藝術傳播的產業結構和消費市場,同時社會的文化訴求也轉化為大眾的消費行為,數字媒體藝術的產業化成為其傳播的最重要的形式。
結語
數字媒體下的視覺藝術創新是“觀看之道”。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社會生活和社會行為的新方式,數字媒體也不例外。現如今科學技術、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的迅速發展,使人們真正認識到視覺語言的功能及其潛在的巨大價值,未來,計算機技術和傳播方式的整合將會更深淵的影響我們的感覺器官和接受方式。視覺文化的內驅力來自于人類本能的視覺需求和視覺欲望。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在創造圖像文化的同時也陷入了圖像文化的重圍。為了更好的展現視覺語法創新研究,我們必須采用比較分析與典型論證相結合的方法,理論和實踐結合,運用典型案例進行具體分析,以便更好地將數字媒體藝術理論應用到藝術創造中去,為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理論研究提供鮮活的素材和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李金輝.簡述多媒體中的視覺傳達[J].理論觀察,2008(05):149-150.
[2]杜宇.多媒體設計在視覺傳達領域的應用研究[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