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超 于汶卉
摘要:改革創新理念作為新時代發展的第一動力,若要取得久遠成效,需要各領域創新性發展,而推動這一步伐離不開高校向社會培養有才能有品性的創新型人才。作為青年人才群體中占比最大的大學生,其教育問題與國家的興旺,民族的未來緊密相連,也同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息息相關。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標桿,高校思政課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重要理念,就要針對“如何在高校思政課堂改革創新”這一根本性問題,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分析與改革,力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傳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堂;教育形式創新
《形勢與政策》這門大學必修課程,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施開展起到關鍵性作用,對大學生特別是本科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更是高校立德樹人全面發展不可代替的支撐橋梁,具有很強的引導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思政課堂教授是新時代改革創新的根本任務,更是學生與時俱進的最好機會。[1] 現階段,對于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實施與運用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部分同學理論知識的掌握有待提高,學校對于思政課程教學模式有待創新,高新技術的運用需要更加明確,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與認知程度有待提升。新時代形勢與政策的創新,需要教育貫徹實際,在原有體系下進行創新性發展。
一、形勢與政策課程在高校教學形式中的不足之處
(一)思政課堂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創新性引導作用
目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封閉性,只保留了課程原始的教學模板,大多高校教師都是采用照抄照搬的教學方式向大學生灌輸課程內容,或者照本宣科地按照原課程PPT流程授課,毫無疑問,這種課堂缺乏師生之間互動性交流,機械化的輸出對大學生的積極性產生消極作用,學習興趣低下從而產生低效率、厭學等情況。
(二)缺乏正確的信息技術運用引導作用,對高校學生課程學習產生阻礙性
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走向多樣化、信息應用更加便捷的同時,對思政課教學也帶來極大的考量。
一方面,信息價值體現和學生思想導向的考量。學生的視聽接受度處于魚龍混雜的信息和多樣化思潮的激蕩沖擊中,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學生自我理性的判斷與抉擇過程中產生消極影響,處在價值觀、人生觀的塑形期,部分學生缺乏一定的自我判斷力,對于未涉及過的領域有一定的盲目性。處于多樣化的信息時代,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觀是高校思政課亟需解決的難題。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堂教學存在實效性滯后的問題。為順應思政課改革化,涌現出一批批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然而并不是每種教學方法都是順應該階段教學體現。
(三)思政課程教師專業技能有待提高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信道者和傳道者,思政課教師不僅需要具備高尚的個人理念、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用真實有效的知識引導學生,用重點理論學說說服學生,用個人感知力度鼓舞學生,讓教師本身主體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作為核心課程,該課程配備的教師性能各不相同,由此組成的教師集合相對多樣化,圍繞思政課堂開展,既配合有思想政治課專任教師,也存在相關行業人員等。部分教師無法順應時代要求,機械化的教學方式容易引起教師個人主觀臆斷性,從而導致課程內容與學生接受內容相駁。而對于外聘行政人員或者助教,其大多對于核心內容缺乏專業的知識教育培養,且其本身就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任務,對于全方位投入該課程的研究中力不從心,也可能產生呆板枯燥的課堂氛圍,對于學生的提問也不能做出積極正確的回應,缺少該課程的授課經驗,因此無法達到該課程的教學效果[2],從而導致授課人對該課程的理解有一定局限性,無法合理地與實踐相匹配。
(四)教學內容缺乏與時俱進性
與時俱進性是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的突出特點,也是最基本的授課要求,教師講授的內容應立足當下,對于現階段發生的國內外時事政治和熱點問題應有較強認識性和理解性,能夠舉一反三順應課程需要,使學生所學內容與國家局勢緊密相連。然而,對于提前選取的思政課程教材相關資料,其主體內容與當下時政存在差異性,無法體現該課程的時效性特點。學生無法第一時間運用所學知識與時代相結合。
(五)素質參差不齊的學生對于思政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當前,性格各異的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所關注的點和興奮點各有不同,標準化的教學內容無法順應眾多大學生各自的學習需要,從而降低學生對該課程的關注,對該課程的學習動力存在不足。綜上,如何改變學生心態,讓學生積極回應思政課堂尤為重要。
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改革完善與創新
(一)運用多元化多方面的課程改革方式
課堂作為學生接納思政知識的第一站,應最大化接受新知識的沖擊,并對其進行充分有效地理解消化,成為學生自己的東西。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課堂氛圍的營造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已有資源,采用“提出問題分組討論或是就某一問題讓學生之間相互協助共同合作”等方式就某一社會熱點問題展開進行。讓每一位成員都融入到課堂氛圍中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在課余時間,采取拋出問題,合作完成等形式,讓學生自主融入其中。其次,利用大數據優勢,采用線上線下互動式的教學方法。積極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如微信公眾號、博客、易班、微博等新媒體,在此基礎上,可開設各種云平臺、對時下局勢剖析、對重點內容開設研討會,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鼓勵學生用所學內容與自我認識相結合發表自己的想法,輔助學生進行辯證討論,從而增進學生吸收思政課程知識的意識性和主動性。
(二)推動信息技術運用與教師授課主題思想相結合
信息技術的應用需要好的導向性。這就需要學生在使用信息技術查閱資料時明確問題主體,不盲從,不跑偏。而對于大數據技術的認識程度較深的教師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信息技術在選取和應用層面上與思政課堂教學融合并非“唯技術論”,需要將課程主題思想的“內容為王”。教師在教授學生課程時可有目的性的引導學生使用明確且突出課題的信息技術方向,并結合所給內容進行恰當解讀形成深入淺出的基礎。確保高新技術應用得以正面為學生最大程度上使用和接納。
(三)加強師資技能建設,提高授課水平
改變思政教學現狀的根本離不開組織一支高水平的、有著廣闊渠道來源、結構合理穩定的師資團隊。在思政教學改革中,加大思政教師在職進修、參與課題研究的機會,給予其參與實踐,提高專業知識培養和教學經驗的方式方法。對于高層次有積極性的教師,應加大培養力度,著力讓教師做學生正確思想的引導者、指引者、啟蒙者,從而帶動整個教學梯隊整體素質的提升。在思政課程學習過程中,應對思政教學施以嚴格管理體系。
(四)把握思政教學的實效性,不斷完善思政教育體系
針對不斷發生變化的形勢與政策,將這門課程定義為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系統。與此同時,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也存在穩定動態平衡的一部分,如我國的基本國情、黨的基本路線在一定歷史時期也是相對穩定的。可以對有關形勢與政策的基本概念進行著重的強調和介紹,之后利用各種形式剖析的方法進行正面解說,有目的性引導學生去理解課程的途徑以及探索世界局勢動蕩的基礎內容和基本特點、努力推動學生掌握形勢剖析政策解說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五)了解學生思想,完善不同層次學生的思政學習體系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力量在形勢與政策的局勢中有著獨特的地位,為使得青年力量最大化,“兩會”期間,高校國家教育政策進行重點關注,并結合“兩會”內容對學生思政課程學習體質進行合理規劃和創新。新政策注重對不同層次學生自我認知度不同的特點對授課方式進行調整。學生可以通過自我認知的特點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學,形成專一性小組,并進行小組間的自我實踐,以此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習積極性。
其次,教學方式必須注重發揮學生的自我認識性、實踐性和創造性。人們對意義的追求是絕對的,如果沒有更高的目的、使命感或理想,我們就無法發揮全部的潛能去追求幸福。[3]在思政課堂教學中對于部分問題允許產生學生自我觀點和見解;與此同時教師應對這類同學進行深化引導,促進其做出更完善更具體的結果。從而激發其不斷探索,積極進取的信念。進而更好地融入思政課程學習中。
三、高校形式與政策課程的創新與推廣
(一)新時代思政立足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新時代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模式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主題思想,避免了教師理解與學生接納之間的隔閡。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之間形成互相理解,合作共贏的局面,內容上潛移默化用帶入學生思想,形式上加大了學生講解,學生反饋,教師輔助的比重,讓學生主體形式進一步體現。
(二)新時代思政與形策與時俱進
新時代的思政課堂緊追時代潮流,將國家,軍事,民族等重點內容以講座、短視頻、座談會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內容上積極探索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融入教學形式中;形式上不斷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創新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利于學生借助多樣化途徑全面、客觀了解新時期“國情、社情、民情”,學會用知識武裝自己,借助正確的世界觀不斷引導自己前行,成為新時期所需的“高素質、高水平”專業人才。
(三)新時代思政課堂與高校教學內容緊密相連
思政課程導向,組織與實施創新學科,教育實效性的提高等一系列方式與學校在教育中的作用息息相關。引導學生更好融入思政課程,要求學校在規劃、實施、建設等方面應順應時代潮流,了解青年學生的特點和習慣,探索新時代適應該校學生的教學模式。組織者應充分理解和完善到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實施方案,理解其特殊性,在此基礎上促進形勢與政策教育的規范化、創新化。
四、高校實行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目的
(一)培養高校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識與理解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有義務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立德樹人的重點任務,不斷深化思政教育理念與大學教育相結合。高校開設形勢與政策課旨在通過國家大政方針的宣傳教育,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形勢觀、政策觀,從而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國際局勢,提高學生自我思想政治理論修養,完善學生對思政知識的敏銳性和鑒別力。只有讓高校學生充分認識和理解思政課程開展的意義才能對事實情況進行合理剖析與解讀。
(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質人才
教育育人根本導向培養學生走入正軌,從而不斷向正確的方向前進,這離不開學生自我素質的發展,思政課要力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與立德樹人目標相匹配。全面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旨在立德樹人,其引導學生追求科學真理、有助于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的思維能力、政治鑒別能力等,從而樹立全面的大局觀念和理想抱負,從而更好地成長成才。
結束語:
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基于思政課程特點融合新時代的教學方法,努力打造適應不同層次學生正面發展的教學模式。其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特點,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從而推動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對于教師能力與水平的提高更全面地順應了思政課程學與思相結合的理念。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拉近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加深入具體的增進高校思政課程的學習和研究。形勢與政策課堂的優化創新不僅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拉近師生距離,從而促進新時代思政課程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8-14)[2021-03-09].國務院網站,http: //www.gov.cn/zhengce/2019 -08/14content_5421252.Html.
[2]王繼翔,田勤琴.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創新思考——基于教師隊伍的視角[J]. 教育現代化,2017,4(35):12-13,24.
[3][美]泰勒·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M]. 汪冰,劉駿杰,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基金資助:2022年沈陽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新時代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新模式研究》成果,題立項編號:SDSZ-202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