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鳴
現階段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眾多教學模式中,“1+X”群文閱讀方式作為新興的教學模式被廣泛采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本身對于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具有獨特的意義。深入研究“1+X”群文閱讀方式的特征,結合現階段小學語文的特性,筆者認為要通過以下四個方面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
一、精準把握教學內涵
教師首先要明確“1+X”群文閱讀的教學內涵在于將小學語文教材和課外閱讀材料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可以通過教師對課本內課文的講解,逐步體會閱讀的技巧,并通過閱讀課外閱讀材料對這些技巧加以運用的過程。這就表示,教師需要對課本內容進行精細化的講解,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對課文的精準化解析、層次化分析和系統化整理,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閱讀技巧。所以其中的“1”就代表著課文,教師必須要選擇教材中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全方位的講解。比如:《出塞》就是很好的代表性古詩,其作為一首初學者適宜接受的邊塞詩,表達出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對其“但使龍城飛將在”這一名句的經典解說,讓學生體會更多的如《使至塞上》等名篇中描繪的高尚情懷。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詩詞中蘊含的情感主旨,對于其日后的自主學習具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除此之外,這個“1”還可以代表課文中蘊含的其他元素,比方說可以代表不同種類的文體。比如在閱讀《為人民服務》這篇議論文時,可以讓小學生初步掌握議論文的閱讀方法和寫作形式,從而讓學生對議論文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此為契機,通過閱讀一些優秀的作文進一步感悟議論文的學習要點,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1”還可以代表一些特定主題的文章,比如小學課文中的《匆匆》一文,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人生無常的感嘆。通過對其精準的解析,可以讓學生對感嘆人生的散文的主旨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從而更加容易地理解相關文章的中心思想,開展自我學習。教師還可以依據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選擇其他的課文作為“1”,這就涉及到具體的職業判斷了。在選擇前,教師可以請相關的專家評價自己的方案,依據專家的建議進行適當的調整。對于“+”,它代表著延伸和拓展,是在“1”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的延續。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小學生的局限性,教師可以從選擇課外閱讀材料、幫助分析材料內容等方面全面地提升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水平。而“X”則代表著與“1”有著相同要素的課外文章。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X”的閱讀教學模式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很明顯的現實意義,學生將通過課堂和課下的雙輪次學習精準地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當然,“1+X”群文閱讀的內涵是豐富的,每一位教師根據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肯定會有不同的感受,教師要注意將自己的理解融入到“1+X”群文閱讀的精髓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讓“1+X”群文閱讀能夠更加高效地指導自身的教學活動。
二、精準定位“1”和“X”
這里需要明確的是,“1”和“X”作為“1+X”群文閱讀模式下的兩個重要因素,其地位是同等重要的。教師不能對二者中的任何一方有所輕視,避免因為主觀判斷失誤導致閱讀教學的失敗。針對于“1”,教師必須從兩個方面對其進行判斷,一是價值性,也就是所選擇的課文必須是有較高價值的某一個方面的范文。所選擇的課文或是含有一定的知識,或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是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思維,或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技巧。教師要明確只有“1”的選擇正確了,才能開展有效的群文閱讀教學。其選擇“1”的過程必須是嚴肅的、有邏輯的、符合教學大綱的、貼切于生活的。二是針對性,教師明確“1”的導向作用。理解其作為閱讀教學的指引,發揮著把控教學路線的關鍵性作用。所以在“1”的選擇上,教師一定要將其建立在對學生的整體分析上。教師要通過考試、課堂問答、談話、作業、家長反映等多種渠道了解學生的薄弱點,依據學生的薄弱點合理確定“1”。教師要讓“1”更加具有針對性,從而幫助學生進行快速的提高。例如,當教師發現學生對于詩詞中景物的理解不到位的時候,可以帶領學生重新學習《江雪》這首詩詞,讓學生體會如何通過分析古文中的某一個詞的意思來感悟詩人面對景象所抒發的感情。而針對于“X”,則要注意兩個方面的標準。一是“1”的主旨緊密貼合“1”的中心思想,二者一定要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比方說,在學習《天凈沙秋思》這篇古詩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讓學生理解秋天自古以來便蘊含著詩人對親人的思念,落葉、落花、秋風都蘊含著人們淡淡的哀愁。這樣學生對于這一類古詩詞必然有一個深刻的認知,更可以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不同“X”的主旨要具有一致性,即“X”不但要和“1”相契合,不同的課外文章互相之間也要在內涵上相聯系。教師要事先對課外閱讀的內容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精細化選擇“X”。力求這些課外文章能夠以一個清晰的脈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比方說,對于蘊含著家國情懷的詩歌,可以將陸游、杜甫、楊炯等人的作品進行橫向對比賞析。讓學生理解怎樣的情境利于抒發家國情懷,作者所描繪的景物具有哪些共性。
三、強化教法指導
這里所說的指導重點在于教師對“1”進行全方位的解析,讓學生通過理解自己分析文章的語言來明確對相似的文章應該采取何種分析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歸根結底在于要通過對課文的精準分析,讓學生掌握分析的方法,從而可以獨自面對相似的文章。例如:在講解《春曉》這首古詩的時候,要注意從古詩的大意、寫作手法、表達的情感三個方面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對一些諸如創作背景的知識點進行簡單講解即可。在進行擴展的時候,要注意引導學生著重體會相關古詩所蘊含的情感和表達的主旨。教師要采用學生可以理解的語言描述自身分析文章的過程,提醒學生在解答相關的問題時運用適當的措辭。要讓學生理解,學習的內容并不僅僅是對教授的知識點進行機械的記憶,而是要掌握如何才能通過挖掘文章得出相關的結論。教師要讓學生自行總結課堂上講授的內容,用筆記記錄關鍵點。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學習分析方法才是課堂的重點。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備課階段,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講授內容進行全面梳理。要盡可能地將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進行課前整理。針對于語言中存在的生僻詞,要盡可能地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進行解釋。教師要注意,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能總使用近義詞去替代生僻詞。要通過錘煉語言的方式,將生僻詞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教師可以考慮運用肢體語言、PPT、圖片等形式結合的方式進行講解。教師可以在講解的過程中融入自身的生活經歷,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特殊含義。更可以讓學生回家后詢問父母的相似經歷,從而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理解生僻詞。在課堂上,教師要積極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在這里,由于小學生年齡的限制,教師要多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設置問題的形式讓學生探究對應的答案。教師要對學生的作答情況進行詳細的評價。并引導學生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提醒學生如何才能培養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后續的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對已經掌握的分析方法進行合理的運用,通過自己的探究解答問題。最后,教師要布置一定的閱讀作業,讓學生通過閱讀相似的文章,解答相似的題目來鞏固所學習的知識點。
四、開展閱讀活動
“1+X”群文閱讀非常適合于開展各種主題的閱讀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在活動中讓學生表演不同文章的故事情節,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類文章的主題思想。在這里,并不需要學生準備復雜的道具,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神態的變化來表達人物的思想。另外,為了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迅速地提高。也不必要求學生提前排練相關的節目,要采用即興表演的方式。例如:在講解《北京的春節》一文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閱讀一些關于描寫節日的文章,讓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民族文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行提煉文章的主旨,并將其進行記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學生自身的年齡限制,教師不要過分要求其記錄的形式。學生只需要將主旨和感悟進行整理即可。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原文和自己的記錄一并交給同學,讓同學通過閱讀課外讀物進行自我總結。通過比較自己和同學的閱讀筆記,讓學生認識到自己閱讀能力的不足。在這期間,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學習他人的閱讀方法,了解其它同學是如何培養自身的閱讀能力的。在最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一段即興的復述,通過表演讓小伙伴了解文章的內容是什么。或者,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畫出來,通過繪畫的形式表達自身的理解。這樣,更多的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活動了解文章的主旨,教師再對其進行補充和糾正,從而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較快的提高。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安排更多的展示時間,從而實現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雙重提高。通過這種閱讀活動,在班級內部將形成濃郁的學習氛圍,學生將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閱讀課外讀物。并且,學生會意識到自己不能毫無目的地閱讀,要按照課堂上的方法對閱讀內容進行自我總結。學生通過不斷地閱讀新的文章,對不同的文章進行深刻的剖析,將會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這種從實踐過程中總結出的方法能夠更好地被學生所運用。學生通過將這些方法和教師傳授的方法進行對比,將會深入體會不同方法的聯系和邏輯關系,從而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這種特色化閱讀方式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具有很大的幫助。另外,當學生養成了閱讀習慣、分析習慣、總結習慣,將對日后的學習具有很大的幫助。
結束語:
“1+X”群文閱讀作為小學語文的重要教學方式,其對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在開闊自身視野的同時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更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對于學生的后續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廣大教師應該將“1+X”群文閱讀方法進行大力的推廣,讓更多的小學生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