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玉萍
【摘要】在全面實行課程改革的今天,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優秀人才,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新課題。轉化教育工作更在班主任工作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系統地了解、研究后進生的基礎上,班主任給予后進生無私真誠的愛,與他們建立起真摯的師生情誼,滿足他們想獲得尊重和信任的愿望,努力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引導他們力爭上游、健康成長。只要我們從熱愛學生出發,“動之以情,深于父母;曉之以理,細如雨絲”,一定能更好地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
【關鍵詞】后進生;原因;轉化
俗語說:“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班級中的每個學生的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而我們通常把學習成績落后或有不良行為習慣或兼而有之的學生稱為“后進生”。我們不否認每個學生之間確實存在著智力和能力上的差異,但后進生在一定條件下是有可能轉變為優秀生的。作為教師,應該積極地、有耐心地去尋找,去發現轉變的條件,根椐不同的教育對象,對癥下藥。這是提高育人藝術的基本功,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一、后進生產生的原因
后進生存在于各年級中,他們受到周圍同學、教師的冷落,在很大程度上倍感孤立,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因此,轉化這些后進生是班級工作中的重點。希波克拉底說過:“了解一個什么樣的人得了什么病,比了解一個人得了什么樣的病更為重要。”由此可見,轉化后進生首先是要找準“病根”。筆者認為,后進生的“病根”最主要來源是學校和家庭兩方面。
(一)學校教育
1.部分學校一方面追尋素質教育,但另一方面卻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具體表現為片面追求升學率,存在“三重三輕”的現象:即重學業,輕品德;重分數,輕能力;重“尖子生”,輕“后進生”。2.部分教師使用的方法簡單、生硬,他們不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不去主動接近學生,對學生并不是循循善誘的鼓勵,而是一味地埋怨學生的智力或向家長、學校告狀,致使后進生心理壓力加大,“包袱”越來越重,最終后進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二)家庭教育
1.由于現在的家長多數忙于工作,對子女學習情況很少過問,任其自然發展。2.家長對學生缺乏責任心,把學生的學習全依賴于學校,認為“學費交到學校了,那么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3.家長不重視家庭教育或缺乏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
(三)后進生心理
后進生之所以會出現學習落后,是因為他們長期的“習得性無助”而導致的自我放棄,學習信心下降,以至于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很好地養成。一環扣一環,長此以往,他們對學習的認知不足、動力不足,心理上的成就感不足。因此,綜上所述,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1.以自我為中心,一切總是從自我出發,好表現自己,好支配和指責他人,而忽視他人的需要和存在,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2.自我信心不足,影響對自我的正確認識和評價。加上學生年齡還小,對情緒的控制力不強,穩定性較弱,有時候會出現破壞性行為,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快。
3.挫折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稍微遇到一點困難或挫折,就會動搖或失去信心,一批評就泄氣,不能勇往直前,甚至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于是,他們就會采取逃避、退縮的態度,久而久之,惰性逐漸抑制了上進心。
在競爭機制引進教學活動的今天,面對后進生的“病根”,教育工作者應先用真誠的愛心和責任心來喚起后進生的良好情感,滿足他們想獲得尊重和信任的愿望,再為后進生“特制”一種適合他們學習的課堂教學,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環境。這樣,后進生會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愛,且在教師、同學的幫助下會慢慢往好的方面轉化。
二、轉化后進生的主要思路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有句名言:“愛孩子,是人民教師的天職。”俄羅斯也有句諺語:“漂亮的孩子人人愛,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愛。”那么,如何對待這些“難看”的學生呢?教師應該用熾熱的“師愛”、真摯的“師情”去感化學生。
(一)用真誠的師愛,去愛每一位學生,從心靈上感化他們
后進生就像一顆未發光的星星,只有撥開烏云才能讓其發出耀眼光芒。如何才能撥開“烏云”,讓這一顆顆“星星”發光芒呢?教師的職務決定了他要用“愛”去撥開后進生頭上的“烏云”。只要用心去愛,學生都是可愛的;只要用心去愛,才能發現這些后進生所具有的特點。這種師愛作為一種紐帶,一種親和力,可讓后進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是班級中的一員,認識到自己的潛力和價值。教師只有用真誠的愛讓后進生體會出教師的善意和對自己真摯的愛護,后進生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樂意聽從教師的教誨。這樣,他們的思想才更易得到轉化。
(二)使用賞識教育,重塑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識的重要標志之一,是進步的動力之一。每個人都渴望自尊。自尊心對于后進生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對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他還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后,其能力可以發揮80%-90%,“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可見,在轉化后進生工作中,教師要使用賞識教育,及時肯定、表揚后進生,滿足其自尊等正常的心理需要,增強其信心,為轉化創造契機。
(三)發掘、扶持、促進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即使是廢鐵,也可熔煉成鋼;即使是木屑,也可燃起熊熊的火焰。大量事實證明:每個后進生都有閃光點,他們的優點往往被缺點所掩蓋。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及時發現,任何后進生身上都有一些閃光的東西。這讓筆者想起了班上的小玲,她是一個自卑的學生,不愛說話,極少跟同學交流,總是待在座位上,低著頭,默默無聞。聽說她回到家也很少和家長溝通。很多次的家訪,收效甚少。這可怎么辦好呢?后來,筆者發現她做事很細心。于是,筆者讓她幫忙一起畫班報、貼畫紙。黑板報評比出來了,筆者班獲得二等獎。為此,筆者在班上及時并大力表揚了她。慢慢地,筆者看到她笑了。后來,開始跟筆者溝通。筆者發現,她逐漸有話說了,也有了自信,一些科目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行為習慣也改正了很多。賞識只是一種形式,其實質是對人格尊嚴的一種維護。適時表揚,在育人工作中是有獨特魅力的,尤其對后進生而言,更是開啟他們心靈的“鑰匙”。因此,教師只要消除偏見,敏銳地觀察,后進生是有很多長處的。我國宋代學者朱熹曾說:“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古人尚且如此,我們作為人民教師更不應該“棄人”,應該像模范教師丁有寬那樣,對后進生“挖掘閃光點、扶持起步點、抓住反復點、促進飛躍點”。積極創造各種條件,開展各項活動,使他們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并獲得成功,進而將這種成功遷移到學習、品德方面。增強其自信心,使其滿懷希望,沿著成功的階梯穩步向高峰攀登,逐漸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是轉化后進生的工作重點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每堂課都應使每個學生都達到教學要求。如果能做到“堂堂清”,就可以促進后進生的轉化。因此,筆者認為,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是轉化后進生的工作重點。
1.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有的學校和教師為了追求升學率,對好學生“重點輔導”,而對大部分學生卻棄之不管。有的教師采用“我講你記,我做你抄”,“百科全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成為任人擺布的“機器”,這樣的課堂不會讓后進生產生學習的興趣。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講究方法,貫徹啟發式教學,采用生動活潑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后進生開動腦筋,自始至終都情緒飽滿、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學習掌握新的知識,并提高學習能力。筆者曾做過一次試驗:在教授小學五年級英語第一單元Let's talk這一課時,采用了普通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帶讀完課文后學生做練習,然后立全班評講”。如此發現,后進生上課積極性差、興趣不濃,其效果不言可知;當講第二單元Let's talk這課時,筆者則采用了討論式教學。讓全班學生圍成六個圈,讓后進生與成績較好的學生圍成一個圈坐,上課時除了帶讀和延伸課外知識外,還留有時間讓學生討論,他們興趣高漲,就連下課不多講話的后進生都大膽積極地討論起來。這樣一節課下來,教學效果讓人滿意,連后進生的掌握程度也讓筆者欣然而笑。從這次試驗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了改革教學方法對轉化后進生的工作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課堂上要注意解決好知識的轉化點和分化點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注意后進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和學習評價,尤其是對于知識點的轉化點和分化點,不能將普適性的知識策略,一以貫之地用在后進生的學習指導上。我們要特別注意,知識點的分化和歸類,找到最適用后進生的學習方法,進而進行知識點的重構,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到后進生的學習。
3.降低難度
教師在提問后進生時應適當降低問題的難度,多啟發、提示。盡管后進生還不能回答,教師仍然要給予鼓勵和安慰。在課堂提問上,筆者總是想方設法給予他們體驗成功的機會,使他們能真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并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表揚。這樣,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4.鼓勵后進生,樹立其信心
俗話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細心的教師在教學中常發現,每個后進生身上都有好的“微量元素”。后進生批評聽得多,一句表揚鼓勵的話,可能會喚起他們長眠于心中的熱情。如,筆者班有位后進生,他上課時經常發呆,學習成績很不理想。但有一次,他卻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好成績,筆者特意表揚了他,當時他表現出靦腆,也不難看出他的喜悅。這節課后,他發呆的現象大大減少,上課比以前認真多了。在一次取得優秀成績時,他拿著本子高興地對著筆者笑了,筆者也欣慰地給以他一個贊許的目光。從這件事上,筆者意識到了教師經常給后進生精神上的鼓勵,能增強他們的信心,鼓舞他們前進。
5.掌握反饋信息,精心設計練習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利用練習來掌握反饋信息,及時采取措施,彌補缺陷以保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因此,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找準后進生薄弱的地方,有針對性地對其作業進行設計,實施分層作業,力爭每一項作業做到個性化,符合了學生的學情,對他們的學習也真正起到了效果。例如,有位教師在一堂課內安排兩次反饋,第一次反饋——嘗試練習,如發現問題,及時補充講解,起強化、調節作用;第二次反饋——課堂作業,如再發現缺漏,當堂就能補救。這對后進生特別有利,課內補強于課外補,大大減輕后進生負擔。
(五)營造一個和諧的、充滿愛的班集體環境,產生情感效應力
為后進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環境,是轉化后進生的一個重要途徑。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愛是人類最需要的情感之一。后進生和其他學生一樣也有得到別人愛的需要,但這種需要往往因他們的不良行為很少得到滿足而產生既自尊又自卑的心理。“積極的情感只能用溫暖換取,冷酷的情感只能使情感更加冷酷。”因此,營造一個和諧的充滿愛的班集體環境,對后進生的轉化有重要作用。在他們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時,情感作用于認知,認知調整行為,產生情感效應力。“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要同學、教師給予后進生無私的愛,后進生終會轉變過來。
(六)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起來轉化后進生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到:“堅持協同配合。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引導家庭、社會增強育人責任意識,提高對學生道德發展、成長成人的重視程度和參與度,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調一致的育人合力。”因此,我們要聯合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一起來轉化后進生。同時,要圍繞課程目標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挖掘課程思想內涵,充分利用時政媒體資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發展學生道德認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
后進生轉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會出現波折和反復,不能急于求成,必須時刻抓、反復抓,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我們為師者有一顆永恒的愛心,加大對后進生的“感情投資”,善于采用一種適合后進生的新型課堂教學并創造和諧的班集體,一定能幫助后進生完成從自卑到自信、從自棄到自奮的轉變。一朵朵“遲開的花朵”在愛心的澆灌下必將“開放”,為“滿園春色”爭光添彩。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