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音樂文獻學為專題,以古箏基本功教學研究為主題,進行古箏基本功教學研究的文獻綜述。文章通過分析古箏基本功教學的研究意義、研究現狀,發現古箏基本功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古箏;基本功;教學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6-0-03
1 古箏基本功教學的研究意義
古箏基本功的教學在古箏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只有擁有扎實的基本功才能擁有扎實的技術,這也是彈好一首樂曲的基礎和關鍵。研究古箏基本功教學旨在研究古箏基本功教學的現狀,從研究狀況中發現目前依然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分析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措施,促進古箏教學未來的發展,使教師在開展古箏基本功教學中獲得進步。
古箏基本功是習箏者在練琴和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在練習樂曲之前,若沒有基本功的支撐,彈奏出來的音色則達不到飽滿、均勻、扎實、松弛的要求。所以,研究古箏基本功的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更能提高學生的練琴效率[1]。
2 古箏基本功教學的研究現狀
目前大多數研究者在研究古箏基本功教學時,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2.1 古箏基本功教學的重要性
古箏基本功教學就像建房子打地基,只有將地基打好了,房子的結構才能牢固,基本功的教學和訓練同樣如此。只有在練習樂曲之前將基本功練好了,才能夠將樂曲彈好。首先,音色是基本功練習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練習基本功的目的是除了擁有爐火純青的技術外,更重要的就是要訓練出飽滿、扎實、松弛、均勻的音色。其次,在氣息方面,彈奏時的氣息分為快吸快呼、慢吸快呼、慢吸慢呼、快吸慢呼。這四種呼吸方式用在不同的樂句情境中,并鋪墊不同的樂句情緒。呼吸同樣是樂曲彈奏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訓練氣息時,以慢吸慢呼的訓練為例,一是要感受呼吸,先做慢吸慢呼的練習,如模仿聞花香,找到慢速吸氣慢速呼氣的感覺。二是加入數拍練習的訓練,將數拍帶入呼吸訓練當中,增強慢吸慢呼的訓練效果,在完成身體均勻呼吸的基礎上,再加入其他呼吸訓練。三是律動是樂曲彈奏中帶有靈性的元素,如果演奏者在彈奏中沒有身體的律動,那么彈奏出來的音樂會略顯死板。四是擁有良好的樂感。樂感是旋律的靈魂,好的樂感能夠使樂曲變得生機勃勃,而沒有樂感的旋律是死板且沒有靈魂的,只是一串音符。
將基本功練好是習箏者擁有爐火純青技術的前提,是實現隨心所欲情感表達的必經之路。由此可見,基本功的訓練對習箏者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教授基本功就顯得更加重要[2]。
2.2 古箏基本功的分類
2.2.1 坐姿與手型
坐姿與手型這兩種訓練對初學古箏的學生來說無疑屬于基本功練習的范疇。在練琴之前要調整好坐姿,首先要找一條舒適的凳子,肚臍眼的位置對準第一個琴碼,太小的小朋友由于腿太短夠不到的,可以再找一張矮凳子來放腳。肚子離琴弦兩拳左右的距離。教師在對這類學生開展教學時,上課前一定要檢查學生的坐姿是否正確,讓其養成良好的習慣。
對初學者來說,彈奏的手型也非常重要。初習箏的學生在彈奏中會出現許多手型問題,如手型緊張、小指翹、虎口癟指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放弦方法和彈奏方法造成的。以“托的夾彈法”的放弦和彈奏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反復練習“托的夾彈法”的放弦口令,“右手握一個拳頭,慢慢地松開,將大指放在中音5上,無名指和小指落在琴弦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反復練習和鞏固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放弦手型和彈奏姿勢。
2.2.2 觸弦方式
古箏彈奏中的觸弦方式主要包括貼弦和離弦兩種。貼弦和離弦是指彈奏前或彈奏后義甲與琴弦之間的狀態是否貼住琴弦。而將這兩種觸弦方式組合,則形成了四種觸弦方式:貼貼、貼離、離離、離貼。這四種觸弦方式能彈奏出不同的音色,如離離和貼離這兩種觸弦方式就存在很大的區別。首先貼離和離離的意思分別是:彈前貼弦彈后離弦以及彈前離弦彈后離弦。在這兩種觸弦方式中,第一種能彈奏出比較慢速的音色,主要用于慢板的抒情段落,而第二種一般用于彈奏快板的顆粒音色,主要用于快板的快速指序段落。不同的觸弦方式能夠表現不同的音色,所以,將觸弦方式的訓練納入古箏基本功教學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2.2.3 演奏技法
基于研究現狀,大多數研究者將演奏技法歸為打、勾、抹、托四種,并認為將這四種演奏技法練好后再練小撮、大撮、勾托抹托等組合技法即可。首先這一類文章多數是先闡述四個指法應該如何放弦,其指法符號是什么,以及彈奏方法。但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論知識,對課堂教學來說是比較片面且不科學的。以抹指法為例,首先在抹指法的放弦要點中,一是虎口要呈圓形,二是其余手指自然放松。其次介紹抹指法的指法符號,最后講解抹指法的彈奏方法。托、抹、勾、打四個指法是古箏的基礎,但在研究過程中需要發現更加科學的方法來開展這四個指法的教學,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出基本技法的組合更科學的教學方法。
3 古箏基本功教學研究的問題及未來發展
3.1 古箏基本功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3.1.1 過于強調重要性,忽略了教學內容
筆者通過研讀文獻發現,多數作者在研究古箏基本功教學時,將基本功教學的重要性講得天花亂墜,但在實際教學環節的研究成果不多。這也是目前古箏基本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之一[3]。教師在開展基本功教學的過程中著重宣揚古箏基本功的重要性,卻沒有將其落到實處,未能將重要的古箏基本功很好地轉化為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例如,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強調基本功非常重要,大家要加強練習基本功,但在基本功的教學環節,缺乏邏輯性,且結構設計不科學,導致學生在學習基本功的過程中感到乏味,造成練琴效率低下。
縱觀古箏基本功教學現狀,大多數將基本功分成了單一的演奏技法勾、抹、托、打。但基本功的教學不止這些,教師應該將自己口中的重要性與課堂上的教學內容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1.2 古箏基本功分類不嚴謹
研究中,坐姿與手型、觸弦方式、演奏技法這幾大類成為目前的主流分類,但這樣的分類方式不夠科學嚴謹。首先,要研究出一套有效的古箏基本功教學方法,就應該先研究受教群體。坐姿與手型只是針對初學的兒童,而在古箏的受教人群中,大部分習箏者并不是初學的兒童,同時也包括青少年等群體。并且基本功每天都要反復練習,所以,坐姿與手型這一類別應該不屬于基本功的練習范疇。
其次,觸弦方式應該屬于在基本功練習前的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只有了解了這一理論知識,并有了理論基礎,才能在彈奏中更好地發揮。但僅僅了解這一理論基礎知識還不夠,在講解完觸弦方式后,學生應該掌握的是發力方式。在古箏基本功的學習中,發力方式分為五種,分別是指關節發力、掌關節發力、腕關節發力、小臂發力、大臂發力。在講解觸弦方式時應該與發力方式結合起來講。觸弦方式和發力方式不同,決定了音色表達的不同,即便用同一種觸弦方式,如果發力方式不同,其音色也會有很大的變化。例如,采用貼離的觸弦方式,用指關節發力能夠彈出比較飽滿的音色;而同樣用貼離的觸弦方式,但采用大臂發力的方式,彈奏出來的音色就非常渾厚。由此可見,觸弦方式只是改變古箏彈奏音色的其中一個要素,要結合其他影響音色的要素才能彈奏出不同的音色[4]。
最后,在演奏技法的分類中也體現了不嚴謹的一面。演奏技法應該包括基本技法以及基本技法的組合。目前研究中所說的勾、抹、托、打只是古箏演奏中的基本技法,但在古箏基本功練習中,除了基本技法的練習外,更重要的是練習基本技法的組合,將基本技法運用到組合中,再將基本技法的組合運用到樂曲中,從而實現較好的基本功練習效果。
3.2 古箏基本功教學的未來發展
3.2.1 完善教學內容
在古箏基本功教學中,應該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不應該僅將“重要性”變成一句口號。教師在開展基本功教學時,應注重完善技法基本功和樂曲基本功兩大模塊的教學。所謂樂曲基本功,就是提取樂曲中的重難點,變成基本功來練習。這樣可以將樂曲練習和基本功練習結合起來。例如,教師在開展樂曲《夜深沉》的教學中,可以先將《夜深沉》中的五個重難點作為基本功練習項目:琶音、輪指、多指搖、輪彈、勾搖。
以輪指和輪彈的基本功教學為例,首先在輪指教學中,將節拍器開至四分音符等于八十的速度。練習步驟包括以下幾步。步驟一:貼弦練習一拍一個音,五個技法為一組,彈完四組后換下一根弦練習。這一練習步驟的要求是在彈奏每一個音時都要有手腕的帶動,并在彈奏中找到下落的感覺。而這一練習步驟的目的是讓彈奏出來的音色更加飽滿、扎實、均勻、松弛。步驟二:離弦練習一拍一個音,五個技法為一組,彈完四組后換下一根弦練習。步驟三:離弦練習一拍兩個音,五個技法為一組,彈完四組后換一根弦練習。步驟二、步驟三的練習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在彈奏的過程中感受離弦彈奏,訓練手指的爆發力。步驟四:離弦練習一拍五個音,五個技法為一組,彈完四組后換下一根弦練習。這一練習步驟的要求主要是保持每個音都彈得非常均勻,在五個一組時,能夠突出重音。其次在輪彈的教學中,教學步驟。第一,將節拍器的速度開至四分音符等于八十的速度,慢速練習輪彈段落。這一練習步驟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熟悉譜例的基礎上將節奏與輪指個數分配清楚。第二,節拍器開至四分音符等于六十的速度,快速彈奏輪彈部分[5]。
根據以上兩個教學案例的分析,輪指的練習屬于技法基本功的模塊,在技法基本功練習完成的基礎上,可以結合到樂曲《夜深沉》中,提取樂曲的輪彈段落作為樂曲基本功來練習。這樣既能練習基本功,又能提前預習和練習樂曲的重難點,獲得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3.2.2 細化分類
古箏基本功教學的分類非常嚴謹科學,不應該零散且無邏輯地分類。古箏基本功可分成理論基礎和技法基本功兩種。
首先,理論知識應該包括觸弦方式、發力方式、發力速度、彈奏力度以及彈奏的四要素——音色、氣息、律動、樂感。前文中提到,一是音色是基本功練習中最重要的一點,練習基本功的目的除了擁有爐火純青的技術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訓練出飽滿、扎實、松弛、均勻的音色。那么在氣息方面,彈奏時的氣息分為快吸快呼、慢吸快呼、慢吸慢呼、快吸慢呼這四種。這四種呼吸方式可以分別用在不同的樂句情境中,并為不同的樂句情緒做好鋪墊。而在樂曲彈奏中,呼吸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前文談到了慢吸慢呼氣息的訓練方式以及將其運用到樂曲中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細化四種呼吸方式的分類。二是示范講解四種呼吸方式的作用和運用方法,最后運用到樂曲的彈奏和教學中。三是律動是在樂曲彈奏中帶有靈性的元素,教師在教學時要重視律動的示范和教學。四是擁有良好的樂感。樂感在旋律中起著靈魂般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時同樣要通過示范、講解等方式讓學生將樂曲彈奏得更好。
其次,在技法基本功的分類中,可將技法分為基本技法以及基本技法的組合兩大類?;炯挤òㄍ?、抹、勾、打四個指法?;炯挤ǖ慕M合包括抹托、勾托、勾托抹托、小撮、大撮、搖指等。第一,在基本技法教學中,又分為幾個模塊,第一模塊是貼離練習,第二模塊是離弦練習,第三模塊是快速即回原位練習。這三個模塊的練習目的如下:一是訓練均勻地呼吸,訓練飽滿、扎實、均勻、松弛的音色;二是訓練手指的爆發力;三是訓練手指快速回原位的準確性。每一個練習分類、練習步驟都有它的意義,每一個步驟也都有練習的目的。第二,在基本技法的組合練習中,主要包括抹托、勾托、勾托抹托、小撮、大撮、搖指等。以抹托為例,在開展基本技法組合抹托的基本功教學過程中,先應該將節拍器開至四分音符等于九十的速度,練習步驟如下:一是貼離兩拍一個音;二是一拍一個音;三是一拍兩個音;四是離離貼離兩拍一個音;五是一拍一個音;六是一拍兩個音;七是一拍四個音。練習要求如下:一是要有飽滿、均勻、扎實、松弛的音色;二是要有骨干音;三是頭和身體在骨干音時要有律動;四是小拇指要扎樁;五是彈奏時手背要保持平衡。
最后,在古箏基本功教學中,一定要明確分類的目的和意義,不能沒有科學無邏輯地分類。
4 結語
通過檢索古箏基本功教學的文獻,文章闡述了其研究意義和研究現狀。目前關于研究古箏基本功教學的論文中,主要有研究古箏基本功的重要性和古箏基本功的分類。但在目前的古箏基本功教學中還存在種種問題,如過于強調重要性而忽略教學內容、古箏基本功分類不嚴謹等。筆者基于自身的教學經驗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教學中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鄧巧.論古箏曲練習中基本功的拓展訓練[J].大觀(論壇),2020(3):117-118.
[2] 李玲霞.基本功訓練在古箏教學中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2019(27):217.
[3] 詹倩.淺析古箏基本功[J].牡丹,2018(35):100-102.
[4] 黃梅.古箏基礎教學中基本功的訓練[J].藝術品鑒,2018(17):128-129.
[5] 張麗橋.論古箏基礎訓練的重要性[J].品位經典,2018(3):42-46.
作者簡介:陳柯靜(1998—),女,湖南衡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樂器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