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摘要】幼兒園是人生起步的初始階段,而如何在幼兒心中烙上紅色印記,怎樣對幼兒開展必要的紅色文化教育,讓紅色的種子在他們幼小的心里生根發(fā)芽,這是個現(xiàn)實課題。為此,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并引進課堂,幫助幼兒傳承紅色基因、培植革命情懷。基于此,本文從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與幼兒教學有效融合的意義及策略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關鍵詞】本土紅色文化;幼兒課程;紅色資源;意義;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11—0015—04
紅色文化具有歷史印證價值功能是開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載體。那么,在幼兒教學實踐中,如何把這種紅色基因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這是廣大教育者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
紅色資源,顧名思義就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經(jīng)過血雨腥風的斗爭后沉淀下來的革命精神,以及彰顯這種精神的遺址遺跡、文學創(chuàng)作等物質(zhì)載體,這些物質(zhì)載體及其蘊含的精神是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是激勵人、感化人不畏困難的一種正能量,是鼓舞人、教導人不懈前進的動力源[1]。高臺縣的紅色資源比較多,比如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是全國集中反映西路軍征戰(zhàn)河西走廊悲壯歷程最全面、最權(quán)威的紀念館,是全國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董振堂、楊克明紀念亭等一些主題建筑,記錄著生動感人的人物生平、紅色故事;血戰(zhàn)高臺老城、董振堂犧牲地等遺址遺跡默默訴說著那段慘烈滄桑的歷史;尤其伴隨著西路軍故事的代代相傳,形成了《我的父親》《西路軍》等一系列的紅色文化書籍和《驚沙》《祁連山的回聲》等10多部影視作品,都是很好的紅色教育素材。在教學的時候,若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理想教育,讓他們從小就明白今天的幸福是怎么得來的,啟迪幼兒繼承先輩的革命意志,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建設好美麗家園,具有非常積極的教育意義。為此,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厚植幼兒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思想教育的教育力、引導力、感召力,具有積極而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將主題活動與“重大節(jié)日”相融合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幼兒園每學期的工作計劃當中都有主題活動的安排,這些主題活動的內(nèi)容可根據(jù)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結(jié)合實際的教學進度適當微調(diào),準時開展活動。有些法定的節(jié)假日,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基因,在教學的時候,只要善于挖掘紅色文化的題材,就能很好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讓主題活動更加充實,更加接近幼兒的生活實際。比如國慶節(jié),這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節(jié)日,每當一年一度的國慶節(jié)到來之際,幼兒園就可以組織幼兒開展紅色文化活動,可讓幼兒畫一畫我們的國旗、唱一唱我們的國歌、講一講新中國是怎么誕生的、朗誦一些愛國的詩篇、看一看視頻、體會天安門升國旗時激動人心而又莊嚴肅穆的氛圍。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自然而然地把紅色傳統(tǒng)文化灌輸給幼兒,讓他們從小就記住這個神圣的日子。
把對幼兒的理想教育,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無意中就是對幼兒的一種紅色文化教育。適當?shù)臅r候,幼兒園還應該開展一些軍訓活動,讓幼兒身穿紅軍的服裝,感受一下當一名軍人的威武與自豪;或觀看一些有關紅軍的視頻,體會當年紅軍生活條件之艱苦,而革命意志之堅定、革命理想之崇高。
清明節(jié)也是一個開展紅色教育最好的節(jié)日,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到“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紀念館”親自感受紀念館的莊嚴與神圣。通過參觀先烈的遺物,感受戰(zhàn)爭年代人們生活的艱辛、革命的不易,體會現(xiàn)在生活條件之優(yōu)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道理,讓幼兒在幼小的心靈里埋下革命理想的火種,在今后的學習生活崗位上,讓這顆火種閃出應有的光芒。
9月30日是我們國家專門為紀念烈士而設立的紀念日,到了這一天,高臺縣城有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那么幼兒園也可抓住這個難得的契機,帶領幼兒到高臺縣博物館、高臺縣紅軍營、毛主席像章紀念館等多處教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把紅色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2.將主題活動與“紅色讀本”相融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幼兒年齡太小,他們感興趣的主要是寓教于樂的一日活動,而幼兒主題活動則主要是通過教師講故事、看視頻、做游戲以及師幼互動來進行。所以在開展幼兒主題活動的內(nèi)容時,教師要及時地把當?shù)丶t色文化藝術作品或相關的影視資料展現(xiàn)在幼兒面前,讓他們感受紅色藝術的魅力,接受本土紅色文化的熏染,從小培養(yǎng)愛國情懷。如《高臺文藝》2020年第一期,出版了山丹作家周步的報告文學作品《血戰(zhàn)高臺氣更雄》,這部報告文學飽含對西路軍的深厚情感,表達了作者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通過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利用音頻、視頻等多種幼兒喜歡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幼兒在聆聽或者是觀看的時候,可有意識或者是無意識地接受愛國情感,然后懷著革命先烈那樣的思想情感,樹立信心,為了理想而忘我學習。再如由高臺縣文聯(lián)干部共同創(chuàng)作完成的《西征英雄譜》百米長卷,是一個非常好的幼兒繪本教材,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邊像看小人書,一邊了解西路軍西征過程中可歌可泣的戰(zhàn)斗場景畫面、英雄人物形象,還可以在領著幼兒學誦“一腔熱血驅(qū)鬼魅,三千弱水鑒忠誠”的時候,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紅色革命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熏陶[2]。
3.將一日活動與“紅色故事”相融合開展革命理想教育。幼兒一日活動的組織是幼兒園教學計劃是否科學合理安排的重要體現(xiàn),教師要巧妙地把講好以西路軍故事為主的紅色故事穿插到一日活動計劃中去,對幼兒從小烙上遠大的理想印記。2009年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西路軍》,以詳實的資料描述了西路軍西征的悲壯歷程,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最為壯闊而又最為慘烈的畫面。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這部文學巨著當中詳實的資料創(chuàng)作生動感人的“紅色故事”,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革命先烈是如何跟敵人做斗爭的,在斗爭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革命精神是怎么樣的,這些精神在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什么樣的積極意義[3]。要讓幼兒明白,革命先烈的理想就是建立人人平等,不受壓迫的公平公正的社會,那么今天這個理想實現(xiàn)了,我們還“要不要繼續(xù)發(fā)揚革命精神,為美好明天而努力”,這也是教育教學當中需要解答的問題。32CC6605-ECCA-467E-BFFD-7F8E024C8405
除了利用文學作品等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改編紅色故事外,還應當牢牢抓住本土的歷史遺跡,開發(fā)紅色微課、紅色人物故事等幼兒容易接受的故事對幼兒進行革命理想教育。比如高臺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就是最大的紅色教育基地,自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過以后,一年四季都會有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到這里緬懷革命先烈、聆聽西路軍故事,學習繼承他們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傳承紅色血脈,為共同的理想而奮斗。幼兒教師可以根據(jù)園里的一日活動計劃安排,組織幼兒園大班幼兒,有目的地到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讓幼兒聆聽巍峨的祁連山下,悠悠黑水河畔,在高臺城墻的烽火臺上,訴說著的一段革命歷史故事:1936年11月,兩萬多名紅四方面軍戰(zhàn)士,遵照黨中央的命令,孤軍深入河西走廊,同裝備精良、數(shù)倍于己的馬家軍做殊死搏斗,最終因寡不敵眾,血染高臺城,兩萬多將士殞命沙場,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革命歷史悲劇,西路軍也因此在中國歷史畫卷上譜寫了一首蕩氣回腸的英雄史詩,樹立起了比祁連山還高的精神豐碑。這樣一來,利用這種寶貴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對幼兒進行革命理想教育,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或者,組織幼兒坐在游人歇息的廊道里給幼兒講述董振堂、楊克明等烈士血戰(zhàn)高臺的故事,從中汲取革命的精神營養(yǎng),引導幼兒樹立雄心壯志,從英雄的先烈們身上汲取斗志,樹立遠大理想。
4.將紅色資源與“互聯(lián)網(wǎng)+”相融合,搭建紅色育人平臺。時代發(fā)展到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走進了千家萬戶,人們的生活學習時時刻刻離不開互聯(lián)網(wǎng),同樣幼兒的學習也離不開互聯(lián)網(wǎng),因此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搭建一個紅色文化的育人平臺是切實可行的,也是教學需求所必須的。一方面,對幼兒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用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為我所用;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將發(fā)布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大家一起共享學習,這樣就能從整體上提高紅色文化教育的效果。在日常教學當中,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紅色文化教學的資源夾,幼兒園也建有專人負責的紅色文化教學資源庫,在教學活動當中,可以把教師積累的眾多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和適當修改,讓這些海量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轉(zhuǎn)化成教師個人的資源,便于有目的地選擇合適的內(nèi)容。例如,一是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的需要把大量的紅色文化資源,以圖片、文字和視頻的形式,提供給幼兒學習,除此以外,本土的紅色教育基地、紅色教育場所都是很好的教育資源,可對這些資源整合,制作成紅色教育短視頻(比如紅色教育微課堂、紅色教育專欄),還可以通過其他媒體的形式,發(fā)布有關紅色教育的內(nèi)容,讓幼兒在課余時間反反復復觀看,對幼兒的思想言行進行熏陶,這樣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紅色文化的常態(tài)教育。二是眾多的社會媒體也要承擔起紅色教育的責任,讓紅色文化和休閑娛樂結(jié)合起來,讓幼兒在玩耍和看抖音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在這一點上,全社會應當行動起來,一起營造紅色文化傳承的氛圍,將紅色文化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幼兒時時刻刻能感受到紅色文化就在身邊,隨時隨地都能夠享受到紅色文化帶來的愉悅。打造一個良好的育人平臺,尤其是紅色文化的育人平臺,在當今的社會里顯得尤為重要,教學的時候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創(chuàng)建好自己的紅色文化資源庫,為幼兒的紅色文化教育打下扎實的基礎很有必要。
5.將紅色資源與“因人施教”相融合創(chuàng)設紅色育人環(huán)境。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幼兒階段作為人生的起步階段,他們的一言一行,時時刻刻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那么我們就必須營造一個有利于幼兒發(fā)展的紅色文化環(huán)境,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價值觀,讓他們從小就形成分辨是非善惡的思想觀念,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不好的事情做了后對自己有哪些影響,會給自己帶來哪些負面的效應等。從大的方面說,幼兒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直接關系到“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習的環(huán)境,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幼兒進行價值觀教育,讓幼兒在輕松愉快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教學的時候,也可以利用本土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結(jié)合教學計劃安排,有目的地開展一些活動,提高幼兒對紅色文化的感性認知。比如甘肅省幼兒教材大班上冊“我們的節(jié)日”這節(jié)活動列舉了幾個關鍵的節(jié)假日,可讓幼兒說說都是什么節(jié)日,是紀念什么日子的(七一建黨節(jié),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期,教學的時候抓住這個機會,對幼兒進行思想價值觀的教育,一定能夠取得非常不錯的教育效果);再如音樂課上,教師可以根據(jù)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引導幼兒唱響紅色歌曲,觀看一些紅色經(jīng)典視頻,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藝術形式中,可讓幼兒充分感受紅色文化,然后把這種感受轉(zhuǎn)化為自覺的行動,踐行在一言一行當中,那么對幼兒的紅色文化教育就算是真正做到了極致。
總而言之,紅色文化資源在幼兒教學當中的運用,一定要實事求是,并結(jié)合幼兒教材內(nèi)容設計自己的教學方案,真正把紅色文化貫穿到課堂教學、一日活動、主題活動、班級活動等有效的形式之中,相互融合、寓教于樂、相得益彰。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要善于積累紅色文化資源,形成一定的儲備量,對幼兒的思想言行進行規(guī)范教育,讓幼兒能夠從中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進而在理想信念、興趣愛好、思想價值觀上發(fā)生改變,讓一言一行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爭取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1]張雪云.如何在幼兒教學中滲透紅色文化[J].學前教育,2017(17):214-216.
[2]李曉琴.紅色文化資源和幼兒課程資源相互促作用研究[J].幼兒教育,2019(32):145-146.
[3]任海洋.紅色文化資源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意義[J].啟蒙教育,2016(02):205-206.
編輯:王金梅32CC6605-ECCA-467E-BFFD-7F8E024C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