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娟
[摘要]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承載物,是知識的物質載體。當前,我國部分地方課程教材在編輯過程中出現體例風格不統一、內容準確性欠缺、版式設計不合理、圖片質量不佳等問題。基于此,文章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加強編寫隊伍建設,統一規劃指導;嚴格審稿流程,保證內容質量;版式設計做到穩中有變;提高審圖意識,整體把握稿件;編輯加強學習,做到改必有據。
[關鍵詞]地方課程;地方課程教材;編輯質量
地方課程在我國課程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地方課程教材是地方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編輯的實際工作為出發點,總結了地方課程教材在編輯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一、地方課程教材是地方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方課程是地方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國家課程政策,以國家課程標準為基礎,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課程觀念的指導下,根據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水平及其對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資源而開發、設計、實施的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課程服務于地方、立足于地方,地方課程的開發及實施要從當地實際出發,所設計的各門課程應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資源。地方課程雖然學科性不強,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但是其課程資源非常豐富,教學方式靈活機動,是一門集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1]。
地方課程教材是根據本地區地方課程的設置情況而編寫的配套學生用教科書、教師輔導用書等,既是學生的學習用書,也是教師的教學用書。地方課程教材要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地方實際,促進學生發展,為地方的基礎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2]。
各地區在地方課程的設置及地方課程教材的編寫上都有各自的特點。例如,《遼寧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指導綱要(2019年修訂)》指出,地方課程內容由專題教育和省情教育兩部分構成,專題教育部分是按照“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領域設計的綜合性課程,省情教育包括省情通識和區域特色兩部分內容。由此,遼寧省地方課程教材主要有專題教育教科書《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省情通識教育教科書《魅力遼寧》,區域特色教科書《錦繡之州》《可愛的阜新》等。
二、地方課程教材編輯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一)體例風格不統一,缺乏統籌領導
教材編寫隊伍的素質直接決定教材編輯質量。地方課程教材的編寫隊伍一般由水平不同的大學教授、教研員、一線骨干教師等組成。在地方課程教材的編寫隊伍中,大學教授對教學規律的理解更深,可以把握教材整體內容方向。但是他們也存在一些短板,如受長時間從事大學教學研究的影響,他們不能將所編輯的教材內容成功轉化成中小學教材語言,存在語言生硬、內容不易于理解等問題。部分教研員可能會脫離教學實際,對教材內容把握不好。一線骨干教師雖然貼近學生,但是編輯水平有限,不能將所想內容融入教材。
地方課程教材的編寫隊伍組成涉及的部門和人員比較多,而整套教材的編寫若是缺乏統籌領導,在實際編輯過程中便會出現體例不統一、內容前后重復、年級區分不明顯等問題,直接影響教材的編寫進度與編輯質量。
(二)統稿把關不嚴格,內容準確性欠缺
在地方課程教材的編輯過程中,每位編寫人員會負責部分章節的編輯工作,由于編寫人員的編輯水平不一,所以編輯出來的稿件質量參差不齊。主編囿于時間、精力等原因不能整體審稿,若編寫隊伍沒有設置專門負責統稿的人,則會嚴重影響工作進度。隨著改稿次數的增加,編寫人員也會產生厭煩和挫敗心理,影響稿件的編輯質量。
缺乏經驗的編寫人員所編輯的內容常來自網絡,這些內容沒有確切的依據,經不起推敲,他們對政治導向性的內容也把握不足。特別是對小學教材的編寫,他們編輯的內容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且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起到教育引導學生的作用。這一系列問題都會導致教材可讀性差,不能發揮應有的育人作用。
(三)版式設計不合理
版式設計體現了書稿的風格,好的版式設計會為書稿內容加分。圖書最初的版式設計是要先定版,即確定版心、頁眉形式、頁腳形式、標題形式等,版式一旦確定下來,圖書的排版就要遵從這一規律,做到有章可循。
地方課程教材內容多而雜,其版式設計往往也會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教材的排版在字體、字號的設計上容易忽略學生的閱讀感受,有時會對學生的視力造成影響。例如,一年級和二年級的教材涉及拼音,對拼音字體的大小、拼音與漢字的距離等,如果出版社掌握不好,便會影響學生的閱讀。另一方面,地方課程教材的圖片較多,其圖片的排版形式有時過于單一,內容與圖片不能緊密結合,導致出現圖文分離的現象,從而影響書稿質量。
(四)圖片質量不佳,圖文不符時有發生
地方課程教材在編輯過程中會用到圖片,文章所講的圖片包括繪圖、攝影圖片、地圖等內容。繪圖內容多出現在低年段教材中,常見問題為圖文不符,即繪圖內容不符合文字講述的內容。例如,同一個孩子在前圖穿著藍色鞋子,在后圖鞋子顏色就變為橙色。其還可能出現繪圖與現實生活及事實不符的情況。例如,一個人正在過馬路,其前方的交通指示燈的顏色卻是紅色,并且斑馬線是粉色。在攝影圖片方面,部分編寫人員提供的圖片來自網絡,圖片存在不清晰、隱藏水印、版權爭議等問題。排版人員對一些卡通圖的選擇不恰當,也可能導致地方課程教材圖片內容低幼化、扭曲人物形象等問題。在地圖內容方面,部分地方課程教材存在地圖繪制不符合行業標準、沒有審圖號、濫用地圖等現象。
三、提高地方課程教材編輯質量的方法與措施
(一)加強編寫隊伍建設,統一規劃指導
在組建編寫隊伍時,出版社要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如教材的內容、編寫人員的特長等,力求組建一支針對教材編寫內容的高水平的編寫隊伍。同時,出版社應提前制訂編寫大綱,加強統一規劃指導。在教材編寫之初,出版社要對編寫人員進行培訓,講述編寫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提高他們的政治意識及編寫水平。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出版社還可以有計劃地召開作者編寫會,讓編寫人員匯報編寫情況,交流經驗,做到信息共享。B0D68CF5-9604-4A1B-A44A-F795F3CCB89B
在編寫遼寧省地方課程教材專題教育教科書《人與社會》時,出版社聘請了一位有著豐富教材編寫經驗的大學教授。其在出版社組織第一次作者編寫會之前就已經將教材編寫提綱、內容體例、人員安排、交稿時間、審稿流程等詳細地羅列出來。同時,出版社責任編輯應將編寫要求,包括字體字號、版面要求、圖片要求等詳細地整理出來供編寫人員參考。這使下一步的編寫工作得以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為教材編寫和出版節省了大量時間。
(二)嚴格審稿流程,保證內容質量
在稿件編寫過程中,出版社要制訂詳細的審稿流程,規范審稿標準。尤其是擔任主編、副主編的編寫人員,要按照統一的標準、規范進行統稿工作,確保稿件內容體例、語言風格等一致性。出版社在收到稿件后,要嚴格遵守“三審三校”制度,規范出版流程。出版社在必要時可以增加校對次數,或請社外專家對稿件內容質量進行把關。遼海出版社在編輯關于雷鋒的區域性教材時,聘請社外專家對稿件進行了整體審讀,該專家提出了中肯的意見,比如苗族姑娘的頭飾一般是銀帽,而教材將其繪制成了銀角。該專家還指出,雷鋒原名雷正興,1958年改為“雷鋒”,所以教材在講雷鋒改名之前的事跡時,用“雷正興”比較妥當。社外專家的審讀對稿件的內容質量起到了重要的把關作用。
針對審稿流程,在稿件編寫過程中,編輯可以提前介入,如果發現有內容不適合放入教材,或者內容圖片存在商業廣告問題時,可及時提醒作者,提供一定幫助,從而保證稿件的內容質量,避免稿件反復修改的情況發生。
(三)版式設計做到穩中有變
地方課程教材的字體、字號要符合《兒童青少年學習用品近視防控衛生要求》(GB 40070—2021)的相關規定,不能影響學生的視力健康。
地方課程教材的排版既要注重穩定性,每個頁面的設計又要注重靈活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了區分年級梯度,低年級地方課程教材要考慮趣味性,高年級地方課程教材風格要偏穩重。在具體排版工作中,編輯要做好引導工作,與排版人員一起將稿件內容以完美的版式形式呈現。例如,對一組圖片的擺放,排版人員可以根據內容給圖片加上不同形狀、顏色的外框;在講述二十四節氣時,排版人員可以在二十四節氣大轉盤的四周添加四棵不同季節的樹,在轉盤內可以將四個季節分別標注不同的顏色,以示區分。如果頁面內容顯得過空,排版人員可以加入與此內容相符的底圖作為鋪墊裝飾。同時,其對思考探究性內容應做適當留白,對過程性內容可以加入不同風格的箭頭圖標等。
總之,地方課程教材的版式設計不同于純文字書稿的設計,其每個頁面、每項內容都有單獨的設計思路,而這個過程需要排版人員、編輯等多方共同努力,反復修改完善,才能做到盡善盡美。
(四)提高審圖意識,整體把握稿件
在稿件編寫之初,編輯要針對圖片對編寫人員、排版人員和繪圖人員進行培訓,對圖片的清晰度、大小等做出明確要求。若需要繪圖人員繪制圖片,編輯要讓編寫人員盡可能提供類似的圖片,使繪圖人員仿照繪制。若編寫人員不能提供可參考的圖片,其應詳細說明圖意,以便繪圖人員準確繪制相應內容。對繪制好的圖片,編輯和編寫人員都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審讀,審讀內容圖意是否準確,顏色搭配是否合理等。
對使用攝影圖片,編寫人員最好去實地拍攝,這樣圖片既清晰,又不涉及版權問題。對人物圖片的應用,特別要注意的是,編寫人員要與被拍攝者簽訂肖像權使用協議,避免版權糾紛。在編輯地方課程教材時,編寫人員還可以利用團隊資源采集圖片。地方課程教材的編寫團隊一般包括各個學校的校長、骨干教師,而當教材涉及這些學校的校園場景時,這些編寫人員可以提供真實的圖片。例如,筆者在編寫一本關于禮儀的區域性特色教材的過程中,針對中學生的校園禮儀行為,曾與編寫人員一起到當地的一所中學完成圖片的采集工作。這樣的圖片更能彰顯教材的區域性特色,可讀性更強。
在地方課程教材中的地圖要請專業人員繪制,并送至審圖機構審核。為了確保出書時間,同時保證審圖周期,出版社要將地方課程教材及早送至審圖機構審核。
出版社也要在排版工作開始前對排版人員說明所編教材的風格特點,避免其混用圖片裝飾元素,影響地方課程教材的整體版式美觀。
(五)編輯加強學習,做到改必有據
編輯要具有終身學習意識,特別是地方課程教材編輯更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增強自己的業務素養。地方課程教材是意識形態輸出的重要工具。編輯要加強政治學習,做到與時俱進,嚴把稿件政治導向關。在編輯區域性地方課程教材時,編輯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查找關于當地的資料,力圖將區域性特色融入教材。同時,編輯要認真審讀稿件,在遇到問題時,及時與編寫人員溝通,力爭做到改必有據,確保教材質量過關。
在地方課程教材再版重印前,編輯也要對教材進行全面審查,對其涉及法律條文、知識內容等方面進行更新。例如,教材《人與社會》在編寫過程中,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相關條文,而初版稿件定稿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還沒有正式出臺,所以《人與社會》用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內容。等到再版印刷前,《人與社會》的編輯對這些內容進行了及時更新替換,做到了與時俱進。再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于2020年12月26日修訂通過,《人與社會》恰好涉及此內容,在2021年圖書再版時,編輯對相關內容進行了修訂與更新。總之,教材在再版印刷時,編輯也不能疏忽大意,遇到疑問應及時與編寫人員溝通,嚴把教材質量關。
四、結語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承載物,是知識的物質載體。地方課程教材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認知,甚至影響地方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出版社保證地方課程教材編輯質量尤其重要。編寫地方課程教材是一項非常嚴肅、專業、規范的工作,需要相關部門人員齊心協力、嚴謹細致,各環節緊密相扣,才能完成[3]。在地方課程教材的編寫過程中,編輯要充分發揮統籌、協調、把關等作用,確保編寫出高質量的教材。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地方課程教材的編寫質量,使地方課程教材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海紅.編寫出版地方課程教材中應把握的幾個特性[J].出版發行研究,2011(10):25-27.
[2]張薇.出版社在編寫出版地方教材時要重點把握的問題[J].傳播與版權,2018(08):40-41,44.
[3]馮巖.新形勢下提高地方教材編寫質量的對策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21(10):209-211.B0D68CF5-9604-4A1B-A44A-F795F3CCB8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