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艷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我國過去的商科人才培養往往只重視專業知識教育,缺乏創新創業教育。隨著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顯現,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調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同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要求全國高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創新創業教育開始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得到重視,但仍處于業余教育的地位[1],與專業教育相互獨立,難以形成互促合力。也有較多研究從如何促進二者有機融合方面進行了探討,如吳方鵬[2]、賴靖靖[3]、李丹[4]等。2018 年,教育部進一步提出要發展專創融合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專創融合教育提出以來,“專創融合”也開始逐步出現在教育研究的視野中,如陳守輝等[5]、馬軍[6]探討了專創融合的課程體系建設。縱觀中國商科人才培養的專創融合教育模式,盡管尚處于探索階段,但仍有一些高校在這方面做出改革,特別是在促進學生成果轉化方面作出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我國整個商科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中,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對獨立運行,存在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脫節”和專創融合師資缺乏等“兩脫節”“一缺乏”問題。
專創融合關鍵在于“創”“教”的深度融合和良性循環,專業教育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支撐,創新創業教育是專業教育的重要延伸。但目前國內商科人才培養中,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并未有效融合,脫節問題嚴重。商科專業教育往往注重專業知識傳授,課程體系設計圍繞通識類、語言類、數學類、專業課等幾大模塊進行設計,并附加一些實踐類課程。其創新教育主要體現在實習實踐和畢業論文環節,在專業課設計方面,很少切入創新創業教育。許多大學專門設立了創新創業學院,但不單獨招生,也不與專業教育的培養方案進行對接,只進行創新創業培訓和創業競賽輔導,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兩層皮現象十分明顯。
商科人才培養中,注重的是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其表現形式是學生論文、學科競賽等,至于其創新創業思想是否能轉化為實體,以及如何轉化為實體,正是商科專業教育中缺失的部分。其一般做法是:學生通過自己找輔導老師,參加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項目,指導老師和學生形成項目小組,即使成功獲得獎項,但由于缺乏項目落地轉化的指導和資金支持,許多創業項目便束之高閣。
雖然國內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層出不窮,但總體而言仍處于探索階段,在課程體系建設、師資力量引培、實踐訓練等環節尚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創新創業項目轉化,更是雙創教育的痛點。
商科人才培養所需的師資水平要求越來越高,但高要求主要體現在高學歷上。無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應用型大學,專業教師招聘至少要求具備博士學位,但具有企業從業經歷、創業經歷的博士比例很低,兼具創業指導和專業指導能力的雙師型導師更是十分匱乏。這也客觀上導致了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存在困難。一是缺乏富有經驗的企業創新創業導師,雙創課程主要由負責就業工作的教師和各專業輔導員兼任;二是專業教師中雙師型比例不高,融入雙創教育能力不足,很難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與社會現實問題相結合并形成服務社會的創業項目。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N大學最早成立的商科專業之一,20年來累計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合格畢業生2000余名,2015年開始進行專創融合教育,打造了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的教學體系:建構“三融入”知識體系、“三位一體”的雙創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和“三協同”融合的雙創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架起了商科人才高校培養與社會需要有效銜接的橋梁,促進了創新創業項目轉化為滿足社會需要的實際成果,實現專創深度融合。
將創新創業課程融入專業培養方案,從全員普及的通識教育課程,到雙創能力提升培育的專業特色課程,再到項目引導的雙創實訓課程,打造了逐層推進的專創融合課程體系,見表1。一是通識課融入:從源頭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通識課設置創新創業課程模塊,設置必修學分,學生可以從一攬子創新創業模塊中選擇。二是專業特色模塊融入:電子商務專業以互聯網創業為方向,開設《互聯網創業機會識別與分析》《互聯網創業管理》等課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跨境貿易為方向,開設《跨境電子商務運營與管理》《外貿企業風險管理》等課程;金融專業以投資創業為方向,開設《現代投資銀行學》《金融職業素養》等課程。三是實習實訓融入:《統計學》《國際市場調研與分析》等專業基礎課,融入省統計大賽、省電子商務大賽;增設暑期《社會經濟調研》《國際貿易綜合訓練》等創新創業類專業實踐課,讓學生與企業家、創業者零距離對接。

表1 不同專業開設的特色創新創業課程
搭建“實驗教學模塊化、實踐教學案例行業化、創新創業實踐項目化”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啟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引入“雙師+創新創業導師+行業企業導師”的三師結構導師團隊,將個性化的創新實踐項目納入選修學分,引導學生參與校、政、企聯合的實踐項目,鼓勵學生將創新創業實踐與成果孵化融入頂崗實習與畢業項目設計中。學工、教務、專業、教師、外聘企業家導師五方聯動,形成“課堂教學—競賽訓練—創業基地—成果孵化”全鏈條培養方式,架起了商科人才高校培養與社會需要有效銜接的橋梁。
搭建了“課內與課外、專業與學工、學校與行業”“三方協同”的全程化雙創服務體系,建立校企雙導師制,讓企業家走進專創融合教育體系,促進商科人才的雙創能力培養與企業零距離對接。聯動了“校內+校外”師資,聘請10名企業家導師、創業導師和職業發展導師進校園,形成了一支校內外結合,學術與實務結合、創新與創業結合的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協同地方政府,獲取政策、資金、場地、環境等方式資助,形成“學校教、政府扶、企業幫”的局面;成立了產教融合的跨境電商創新創業實訓基地、校外創新創業孵化器,讓學生走進真實的創業環境,體驗創新創業過程。舉辦創新創業講座80余場次,成功幫助孵化創業組織和經營類實體。
經過多年探索,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顯著提升,專業和教師能力實現雙提升,教學成果顯著增多,學生創業精神強,學生成果反響好。特別是2019年12月美國Homa&Sekey Books出版社主動聯系商學院,希望將商學院學生創新創業案例匯編譯為英文版本,向全球推介。
近五年,累計76名畢業生成功創業,且創業人數逐年遞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成立的電子科技企業獲學校宣傳,眾多跨境電商企業運轉良好,獲省級以上創新創業類競賽150多項,發表論文31篇。以學生為主要作者出版了《經行天下——職場翱翔篇》《電商大課堂:點擊創業夢》《股神點將臺》等6部創新創業類調研著作。
電子商務專業入選省“十三五”特色專業,金融學不僅入選省一流專業,還入選中國頂尖應用型專業,全國排名第4;以電子商務專業為依托構建的中國—中東歐電子商務合作項目在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上宣介;形成校級教學成果2項;2門課程入選省一流課程建設,其中《供應鏈管理》成為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商務類專教指委首批推薦慕課課程;獲得創新創業類教學研究課題13項、教研論文14篇。
“333”融合的教育改革模式顯著提升了畢業生創新創業能力。對畢業生畢業三年后情況的調查顯示,2018屆電子商務學生畢業三年后創業率達到30.6%,國際經濟與貿易學生畢業三年后創業率達到18.2%。就業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明顯提高,據麥可思就業質量報告,用人單位對商學院畢業生滿意度90%。
以學生為作者出版的6部創新創業類調研著作在社會、高校、校友、新生中產生了很好的反響,不僅學校作為重要的學生成果重點展示,兄弟院校也對聚焦學生成果轉化的培養模式十分認可。美國Homa&Sekey Books出版社2019年12月主動聯系商學院,擬將案例篩選匯編譯成英文書籍出版并向全球發行。
N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專創融合教育體系的創新點在于:
1.構建了“333”的“校企合作、多維互動、分段遞進”專創融合培養模式。成果堅持問題導向,針對性強。該模式有效解決了雙創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相“脫節”、教學不融,專創融合教育中理論教學與雙創實踐能力培養相“脫節”、實戰不強,專創融合教育中師資等資源缺乏能力不足、專創融合無法有效實施三大現實問題。
2.搭建了螺旋閉環的全過程雙創融合的實踐能力培養鏈條。聚焦學生雙創能力提升,寓“創”于“教”,構建了“實驗教學模塊化、實踐教學案例行業化、創新創業實踐項目化”的“三位一體”的雙創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形成“課堂教學—競賽訓練—創業基地—成果孵化”的全鏈條雙創人才培養模式,顯著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轉化能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專創融合是促進創新創業教育從業余教育地位向與專業教育并軌轉變的關鍵途徑。必須通過培養方案的全面對接、專創融合氛圍創造、各類師資全員參與的模式進行,同時要結合政府、企業力量幫助學生實現理論成果的轉化和創業項目的落地實施。N大學立足于高水平應用型商科人才培養目標,圍繞國家戰略、服務地方需求,寓“創”于“教”,形成了虛實結合、軟硬相融的“全覆蓋、多模塊、三層次”、市場與學校、企業家、創客平臺、競賽大賽等系統化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新范式,專創融合成效較為明顯,特別是學生成果轉化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