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對教育事業的改革不斷推進。小學語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科目,其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閱讀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影響著語文科目的學習,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也應提高對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以身作則,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閱讀品質,提升語文素養,從而為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小學階段培養好孩子閱讀興趣的重要性,深入探究了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途徑,以提供一些借鑒意義。
關鍵詞:低年級;小學生;閱讀習慣;培養途徑
在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生活中通過對文章的廣泛閱讀與整體把握中心思想,能夠從閱讀中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遞的情感傾向,深入思考文章背后的內涵。然而,在如今的語文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效果不太理想。與此同時,很多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在接受閱讀教學時,容易產生抗拒心理,甚至會影響對語文科目的整體學習效果。這種情況的發生使得如何培養好孩子閱讀,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創新方式方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教學重點,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轉變觀念,提高對閱讀的重視,從而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培養好孩子閱讀習慣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是學生的關鍵節點,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掌握了基礎的學習技巧與語文知識。同時,他們即將步入初高年級,面臨著難度更大的課程學習,培養好學生的閱讀習慣,能夠讓他們在更高水平的學習過程中找到獨立學習的方法。因此,小學階段是激發學生文本閱讀興趣的黃金時期,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培養每位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1]。課程標準的提出,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通過高效的閱讀教學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讓他們在獨立閱讀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其知識面。孩子通過閱讀能夠直接獲取到外界的有效信息,深入閱讀課內教材,能夠鞏固語文知識,大量的課外閱讀,能夠鍛煉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其自信健康的人格。
二、培養好孩子閱讀習慣的有效途徑
1.明確閱讀教學目標
科學的閱讀能夠擴展小學生的眼界。在閱讀中,孩子能夠通過作者的遣詞造句以及各種生動的描寫手法,感受到不一樣的美,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同時還能夠收獲一定的寫作技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制定好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以達到更高質量的教學效果[2]。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作為重要內容,通過大量閱讀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樹立學習自信。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針對班級的整體水平以及學生的學習習慣來確定閱讀教學的目標,不斷探索創新型教學方式來提升教學質量,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有意識的關注文章主旨,通過對關鍵詞,關鍵段落的正確把握來實現高效閱讀。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教學中,包括《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神筆馬良》、《好漢查理》四篇文章。這幾篇文章主要是圍繞歷史中杰出的國內外人物形象來展開描寫,通過啟發式閱讀的教學方法,小學學生能夠通過人物的生平經歷和時代背景,以及作者對人物的生動刻畫來理解文章的中心內容與深層情感。語文教師可以發揮優秀人物的引領作用,讓學生養成積極向上,努力學習的優秀品質。
同時,語文教師還可以在完成基礎教學之后,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開展更加豐富的教學活動,通過多方面整合來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與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機結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針對書本的習題來進行教學。教師可以通過提示啟發學生:作者的描繪中,你最喜歡哪些內容?說出你的理由。人物的過人之處體現在哪幾個方面?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方法來表現出它們的?課文的語言風格是怎樣的?通過閱讀全文來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通過自己的話來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等等。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問題式教學,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對教材內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鼓勵他們在閱讀中提出自己的想法,通過集體討論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2.創建情景進行閱讀教學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中,小學教師通常是自行分析文章大意,一人在講臺上通過口述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沒有以學生為主體。長期以往,學生容易喪失掉自主學習的能力,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導致學生的語文水平依舊處于尷尬的位置。因此,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路,提升自身水平,通過情景教學法來創設更加和諧的學習環境[3]。
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課文的內容以及單元主題來設計教案。利用多媒體設備投放教學資源,例如一些插圖、音樂以及影視資料等,營造更為飽滿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實現沉浸式學習,提高教學效率[4]。例如,在每一單元學習之前,開設一節單元導讀課,在課堂上,學生能夠跟隨教師的節奏來了解某一單元的教學目標與學習內容,初步明白單元內所包含的文章,簡要概括其主要內容。在單元導讀課中,教師可以借助其他的教學工具,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引導其掌握生字生詞,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按時檢查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從而提升教學效率,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閱讀技巧與寫作方法。
3.豐富閱讀教學內容
教學時,通過科學設備帶給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還不夠,小學語文課本包含了大量的名篇佳作,這些作品不僅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還能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然而,僅僅局限于課本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閱讀需要量的積累,教師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課外閱讀。通過對教材課文的延伸教學,孩子在課外也能夠自主的閱讀優質文章。
同時,教師應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鼓勵學生廣泛閱讀,給予其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培養學生們的質疑精神。教師也需要時刻了解到學生的學習訴求,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啟發式教學,豐富教學活動,通過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教師在充分把握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科學的選擇教學內容,完善評價體系,讓每位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三、結語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運用的方法較為單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因此,學語文教師應轉變教學思路,通過多媒體設備等途徑來進行情景性教學。同時,結合學生的閱讀習慣以及教學目標來制定多樣化教學手段,科學合理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實現孩子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唐曉飛.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文本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20):90-91.
[2]陶姍.新課標下培養小學語文閱讀興趣的有效途徑[J].科技風,2020(12):34.
[3]王淑君.用興趣引領學生閱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相關體會[J].文教資料,2019(09):54-55.
[4]李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J].華夏教師,2019(10).
作者簡介:
朱月霞(1971年12月)女,福建福州人,高級教師,福州市學科帶頭人,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三十余年,多次主持市、區級課題研究工作,有著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