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靜
摘要:新課改對美術教育提出來新的要求,加強美術媒材以及各種綜合材料的教學與創作,嘗試多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性趣,使學生能夠發現與選擇生活中各種材料,并通過雙手創造出美的作品。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引導和幫助學生在美術活動中有效利用生活媒材,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探索力以及創造力。
關鍵詞:美術課堂;生活媒材;應用;創作
前言
媒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讓學生在生活中認識美和發現美,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身邊一個小小的發現,可以促發學生們的靈感,而學生的創造能力需要我們不斷的引導和開發。
一、收集生活媒材,培養創作意識
美術媒材是完成作品所必須依賴的某些媒介或材料,而美術課程中所展示的美術媒材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在每一次的授課中都會提醒學生注重媒材的收集和創意的整理,讓學生不吝嗇每一次高貴的彎腰,不丟棄每一件廢舊的物品。我也會分享自己的收集和創意,和學生之間也有了交流。只要孩子擁有善于發現的眼睛,靈巧的雙手,獨特的創意,生活中的廢報紙、飲料瓶、易拉罐、紙箱板、植物種子、石頭、水果、蔬菜等都可以在孩子們的手中變成一件件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
二、展示媒材作品,激發創作熱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每位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審美潛能,只是它取決于是否能夠被浪漫地喚醒,在相應的體驗之后,是否被綜合塑造為更高層次的美的意境、內心的體現,所以從小接觸多樣的生活媒材非常重要。
為了加強學生在美術作品中對生活媒材的應用,首先要讓學生對材料創作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熱情。因此我在各類網站上收集不同媒材作品的視頻、圖片,在課前或者課后服務為學生播放,讓他們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欣賞學習,為學生提供拓展媒材機會的同時,刺激學生產生主動參與制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媒材的選擇上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經驗和視野,培養學生善于關注生活的良好習慣,善于運用生活媒材和方法豐富自己美術作品的能力。從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來看,運用生活中不起眼的材料設計制作的作品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在美術創作過程中更加自主積極。例如:秋天落葉紛飛滿地都是,我就給孩子展示了樹葉創作的作品——皇冠,還把皇冠給每一位孩子試戴,有了這種體驗,他們想要創作的熱情就非常高。當這些符合他們審美的作品出現在眼前時,學生的挑戰欲望就被點燃,都想要大展身手。
三、指導制作方法,提高創作能力
貢布里希在《真實的標準》一文中說:“圖像不可能給予我們多過媒材所能承載的信息。”白紙上的黑線條,無法呈現真實世界中物品的顏色、物品的肌理、物品本身帶給人們的感受。因此孩子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將生活中的媒材進行創作,讓媒材有作用,有溫度,有生命。要想真正提高學生實踐創作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素養,就要在教學中注重不同材料的制做方法與教學,最終讓學生掌握方法實現自主創作。
1.現場示范
通過人們有規律的排列,組合成漂亮的圖案,我們稱它為擺花樣。在二年級講授《擺花樣》時,我提前通知學生參考課本準備相關材料。因為在之前的課堂中會培養學生媒材收集的意識,所以孩子們帶來的材料五花八門,有糖果、回形針、紐扣、豆漿蓋、豆子、瓶蓋、勺子、硬幣、木棍、瓜子、米粒、樹葉等,同時也能從材料中看出她們的喜好。為了讓孩子們能充分利用自己帶來的材料,我用彩色磁鐵和彩鉛進行了示范,看到多種多樣的圖案快速的從我的手中呈現,學生們發出陣陣驚嘆聲,也迫不及待的想要動手創作。孩子們在拼擺的過程也是了解自己所帶媒材特質的過程,有了對媒材顏色、形狀、大小的了解后,再加上自己的創意,學生擺出來的東西豐富又充滿童趣。激動的展示給我看,又快速的投入到下一幅的花樣創作中,根據自己帶來的媒材,變化出多種花樣圖案。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展示孩子們的創新能力和動手動腦能力,也滿足了他們關注生活、樂于實踐的好奇心。
2.語言提示
在日常美術教學中,除了課本中所呈現的媒材,我還會在課堂上不斷的提示,發散思維。例如:《下雨了》一課學生創作時,我發現他們同時期有在制作衍紙作品,就語言提示:“你們的衍紙是不是和雨滴有相同之處啊!”學生們立刻就反應過來,開始進行嘗試。《多姿多彩的靠墊》一課中,我提示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制作迷你的小靠墊,這句話給了孩子們很大的動力,他們興趣很高,想法層出不窮。利用彩紙、毛巾、不織布、手提袋等材料進行靠墊造型的設計,里面用棉花、衛生紙、碎紙屑等材料進行填充,第一次嘗試做出來的靠墊有模有樣,耐人尋味。
3.微課展示
2021年12月,因為疫情的再次來襲,西安被按下了暫停鍵,我們不得不居家學習,開展線上教學。考慮到疫情下學生的學情,為了能提高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我設計制作了“橘子”作品視頻。因為“橘”與“吉”諧音,以“橘”寓意吉利、吉祥,將這一元素融入線上教學中,孩子們認真觀看視頻中“橘子”作品的實踐操作過程,能夠生動直觀地掌握材料制作步驟與方法,并運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寓意美好的作品。平面或是立體的作品有些細膩逼真,有些粗獷豪放,給人“化腐朽為神奇”的感覺,讓人看了驚嘆不已。不僅如此,隔離在家的學生們還大膽發掘,用家中有的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米粒等進行創作,作品內容豐富,妙趣橫生。這些作品也是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媒材并進行創作的一次嘗試和鍛煉。
孩子們的作品將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媒材,滲透到人的正常視覺經驗中,發揮了媒材的情感意義,賦予媒材生命的同時,也讓媒材喚起人們的共鳴——疫情無情,但人有愛。
4.文字引導
四年級的孩子在前期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很多美術技法、技巧,對媒材的收集和認識更多更廣,為了讓孩子們能鞏固本學期所學的知識,再考慮到西安疫情雖然有所緩解但還沒有結束,我們設計了美術闖關活動。用文字給孩子們一定的提示,這樣既不會約束學生的創意,又能給他們一定的引導,開拓學生的思維。當收到學生的闖關作品時,我認真的欣賞,沉浸到孩子們帶給我的這場別具一格的視覺盛宴中。一幅幅作品,一件件手工,一個個創意,飽含著孩子們的奇思妙想,給沒有溫度的媒材賦予了靈魂,承載著孩子們最美的藝術之夢。
結語
經過這學期對生活媒材開發和應用的研究,可以發現學生發掘身邊的媒材的意識逐漸深厚,自主創作的能力也在提高,能夠很巧妙地和其他材料搭配使用,材料所要表現內容也有了創新。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研究能夠擴大生活媒材在美術實踐中的普及,讓媒材在學生創意中賦予生命。
參考文獻:
[1]向蓉蓉.小學美術教學中媒材的開發創新及有效運用的研究初探.教育學文摘,2020.12
[2]佩里·諾德曼.說說圖畫: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貴州人民出版社,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