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戰格 徐貝貝
摘要:中國的傳統節日已有數千年的發展歷程,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的考驗后,依然具有許多的教育意義,對當代學生成長很重要。在進行德育工作時,老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傳統節日的作用,并且使傳統節日與教育活動相融合,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進行熏陶,提高了他們的民族文化意識。因此,本文從歷史淵源、利用傳統節日資源強化德育、傳統節日應順應時代發展等幾個角度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關鍵詞:傳統節日;小學生;德育;應用研究
一、追溯傳統節日文化的歷史淵源
中國擁有數千年的悠久的文明,在漫長的歲月里,積累了大量的優良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風雨雨,已經變成了今天人們的珍貴財產。許多傳統節日都有流傳千年的故事,內容豐富多彩,具有自身發展的歷史淵源,而且這種優良的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習俗、宗教觀念和倫理觀念的折射,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所在。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助于人們加深對中國的風俗習慣的認識,同時,這種傳統節日具有很強的教育性,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進行德育工作時,可以從中國的傳統節日入手,收集更多有關節日習俗和節日起源的資料,在實踐中,要充分利用傳統節日的優點,結合現實教學的要求,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德育計劃,把傳統節日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在不知不覺中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學校方面,要豐富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德育機會。比方說,端午節講述的楚國的大臣屈原因為其穎都被人攻下而投入汨羅江的故事,后世為了紀念屈原,把他的投江日期作為了端午節,也有包粽子、賽龍舟的風俗。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向學生講一講屈原的故事,以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
二、利用傳統節日資源強化德育
(一)深化傳統節日文化的歷史價值
傳統節日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它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我們的傳統習俗、道德風尚和一些信仰,在某種意義上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學校要強化學生對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的認識,并在實際活動中進行多種形式的實踐,從而使其達到最好的效果。在實踐中,學校應強化對學生的指導,積極組織各類傳統節日實踐活動,包括:
1.開展傳統文化的調查實踐活動
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傳統節日調研活動,通過對傳統節日的起源和有關內容進行深入剖析,構造符合現實情況的調研計劃。在計劃中,要對有關傳統節日的具體來源、風俗習慣、民間傳說、典故、經典詩文、美食文化等進行深入的剖析,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開展,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深入的實踐活動,以實地調研和實地考察等方法,加深現實對民俗文化的認識,然后,利用多種方法和渠道,對有關的資料進行梳理和分析,并進一步對不同的文化進行深入的剖析。通過這種方式開展,必然會使學生的整體素養和內在品格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2.加強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宣傳
學校應采取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積極地傳播傳統節日的文化意蘊,增強知識的普及,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節日的起源。舉例來說,可以開展深度的端午活動,使學生們認識到端午的傳統,并進一步剖析屈原的頑強精神,通過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有效地調動他們的愛國情懷,從而使他們的整體能力和品德品質得到持續的提升。老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們包粽子、制作香包等相關的民間文化,并組織“走進屈原”活動。在屈原的詩歌朗誦和知識競賽中,學生們可以更好地發掘屈原的精神,通過朗誦、收集、整理這些古代詩詞,體會屈原崇高的情感,從而加強其教學功能,使學生們在讀書過程中體會到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利用傳統節日資源進行德育要與時俱進
隨著社會的發展,某些傳統的節日開始有了新的含義,在我國,一些傳統節日活動與其產生的歷史淵源存在一些差異。必須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各種方法,在實踐中,可以根據三個方面來實現這一目標:
1.保障活動形式的多樣性
結合特定的節日,學校要組織各類實踐活動,采取一些探究課程、社會實踐、班會等方式,充分整合校園、社區、家庭等多種社會力量,運用多種主題模式、探究方式和體驗型的教學方法,強化對學生的指導,使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體會到傳統節日。
2.充分整合家庭、社區以及學校的力量,共同構建德育活動
在開展某些傳統節日時候,老師們要聯合學生、家長和社會組織,組織各類傳統節日,進而,讓學生們更好地認識中國的民間習俗,并能體會到中國的傳統文化。
3.利用傳統節日資源進行德育,傳承傳統節日文化
一方面要在傳統的文化意蘊上繼續加深,在傳統的文化中進行創新,并對當代發展與傳統文化的某些沖突與矛盾進行剖析和探討,通過對問題的剖析,可以加深對民間習俗的認識和根源,從而加深對民間習俗的認識。比如,可以就過年煙花爆竹等有關的爭議問題進行討論,然后再進行匯報,這樣才能合理地對待各類民間習俗,真正做到繼承和發展民族的傳統。同時,舉辦“中國傳統節日”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統的節日和民俗活動中,讓學生們身著傳統服裝和各類服裝,再現傳統的節日場景,并在各個節日民俗表演中充分繼承和發揚傳統民俗。
三、傳統節日應當緊隨時代的發展
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傳統節日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各類傳統節日的產生卻與它的淵源存在著差異,特別是近年來出現了一些與之對應的變革。在這種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并在一定程度上適應社會的發展,其具體表現為:一是重視多種形式的實踐。在實際的教育和教學中,要善于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并根據各種傳統的節日文化,進行各種形式的實踐,同時舉辦各種活動,讓學生們有一種別樣的感受。在各種傳統的節日活動中,引導學生們融入各種文化,體驗傳統的文化氛圍。二是要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作用,與家長保持長久的伙伴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德育。人們在過傳統佳節的同時,也要充分地重視它。比如,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學校就會安排學生們的父母參加各種活動,以猜燈謎、包元宵之類的活動,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們和父母的關系,還可以幫助學生們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同時,它也能很好地利用傳統的節日,在教學中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結語
總之,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傳統節日作用,在確保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的前提下,充分認識其背后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為了加強傳統節日的德育作用,各學校要結合各種傳統節日,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同時也要讓學生們積極地參加到活動中,讓他們體會到傳統節日氛圍。在具體的活動中加強德育教育,加強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同,只有把以上工作做好,中國的傳統節日才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彭六生.淺議利用傳統節日資源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15):35.
[2]張虹.中國傳統節日的小學德育意蘊及其實現[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3]彭六生.淺議利用傳統節日資源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15):35.
[4]張虹.中國傳統節日的小學德育意蘊及其實現[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備注:基金項目:本文系邢臺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中華傳統節日與小學德育融合的創新研究》(課題編號:210107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