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偉
摘 要:家國情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是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民族進步的必備品質,其對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時代的進步,家國情懷還體現出對人文的追求,對國家具有高度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將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水平,強化學生的奮斗意識與奉獻精神。本文將就此探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并簡述其必要性,以供參考。
關鍵詞:家國情懷;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教學研究
引言
在初中階段,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科目,能夠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歷史觀,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等等,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深遠影響。為了進一步發揮歷史科目的教育功效,教師應當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凝聚力,激發學生報效祖國的決心與理想,進而推動學生的成長。
一、重要意義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已十分必要。在網絡信息的影響下,初中生由于不具備堅定的政治觀念、成熟的心理和思想以及豐富的社會經驗,很容易出現民族自信動搖、家國情懷被干擾的問題。西方的影視、音樂和生活都會承載著西方的文化與價值觀,對初中生的思想觀念形成沖擊,不少學生都沉淪于西方的文藝與影視作品中,對本土文化不感興趣,并越來越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心理越來越重,民族自信與家國情懷也逐漸丟失,這對初中生的成長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都極為不利。基于此,通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將能堅定學生的立場,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增強學生的集體凝聚力,意義極為重大。
二、教學策略
(一)挖掘教材素材
教材是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材料。對于初中歷史教師而言,要想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就必須從教材出發,深度挖掘教材中適用于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尤其是歷史英雄人物與歷史事件,然后對素材進行歸納,將其整合成系統的教學材料,圍繞這些材料來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的愛國情懷得到鞏固和發展,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水平。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例。在講到《太平天國運動》一課時,雖然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太平天國沒有提出符合客觀規律與實際情況的革命綱領,沒能克制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腐敗沉淪,也沒能維護領導集團的團結,但是太平天國仍然可以作為材料去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因為太平天國在外國列強入侵中國的時候,堅定頑強地對其進行反抗,與其斗爭了十四年之久,對外國列強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這份可歌可泣的愛國精神和奮斗意志是值得宣揚的,教師要就此展開愛國主義教育,鼓舞學生的愛國精神,達到培育學生愛國情懷的效果。
(二)開展情境教學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利用語言、故事、生活、游戲或多媒體技術等手段來構建出歷史情境,將能夠為學生帶來深刻的體驗與感觸,使學生能夠近距離地觀察歷史、感受歷史,對歷史事件、人物、文明與社會背景產生深度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與歷史觀,從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歷史文化水平。同時,在情境教學的作用下學生的情感會更加豐沛,對歷史場景的代入感會顯著增強,這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具有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例。在講到《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一課時,為了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教師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關于甲午中日戰爭的紀錄片,比如《平壤之戰》、《大東溝海戰》、《遼陽東路之戰》以及《劉公島之戰》等,使學生深入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之中,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甲午海戰之際中華民族所遭受的屈辱以及百姓的疾苦,進而激發出學生的斗志,使學生對祖國產生強烈的保護欲望,進而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延展教學材料
為了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促進學生思想覺悟與歷史素養的提升,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延展教學材料,在教材的基礎之上為學生展現更加豐富的歷史材料,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更加全面,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人物與制度等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從理性的角度出發而形成堅定的、成熟的愛國思想意識,促進學生愛國情懷與民族自信的發展。為此,教師要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隨時為學生延展教學材料。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例。在講到《新文化運動》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講述新文化運動期間愛國積極分子的事跡來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并在教材的基礎之上進行課外延伸。比方說,教師可以給學生概述魯迅先生有關反映社會黑暗與呼吁人民抗爭的小說,如《藥》、《兔和貓》以及《一件小事》等,引導學生從文學的角度去感受當時的歷史社會情景,使學生意識到我國取得當今成就的來之不易以及所歷經的艱苦斗爭,進而激發出學生的愛國意識和奮斗精神,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再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蔡元培先生的生平經歷,特別是其在護國救黨運動中的奉獻,由此來鼓舞學生的精神,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水平。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滲透愛國思想,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將能夠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鞏固學生的民族自信,推動學生歷史文化素養的進步,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與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此,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素材,延展教學材料,并應用情境教學法去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更有效地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孫敏.落實核心素養,培育家國情懷——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為例[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02):102-103.
[2]謝碧瓊.部編版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2(03):69-70.
[3]李世宏.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66):154-156.
[4]楊釘霞.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2022(0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