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蘋
摘 要:在學校語文課程中進行民俗知識,是培育中小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素質的有效舉措,是提高中小學生文化基礎素質的有力保證。本文以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為主要目的,并立足于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從知識挖掘運用、課堂教學、課外應用等角度,提出了運用民俗文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新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民俗文化;教學研究
語文課是中國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項基本教學,意在發展中小學生的語文教育核心素質。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背景下的全面開展,小學語文課必須貫徹基礎教育與文化教育”兩手抓”,共同培育中小學生的語文教育基礎與文化素質,使中小學生的整體綜合文化素養發展。所以,將民俗文化納入小學語文課課程中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在貫徹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背景下的有效舉措,是發展中小學生綜合語文教育核心素質的必要渠道。
一、中國民俗文化在語文教育中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文化素質
民俗文化是指一個國家、一種族群、一個地方,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所沉淀下來的民俗文化。它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它也是對民間風俗文化的綜合提煉,反映著民俗的風土人情。在學校語文課程中教授民俗文化,使學生可以從小就接觸不同的民俗,從而能夠更有效地培育學生的民俗意識,提高學生對民俗的認同感與理解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素質。
(二)發揮語文課程價值
語文課本由眾多的優美作品構成,而作品主要反映作家對人生、思想的感受與體驗。不少作家用文字描述人生事件、抒發感悟,一定程度地表現出特定地域的民俗風俗。由此可見,小說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種表現載體,學校語文含有民間風俗的小說比比皆是。例如,《難忘的潑水節》描寫了傣族節日,《女媧補天》《夸父追日》介紹了民間故事。研究我國小語文課程的民俗文化,應該挖掘出課程中含有民間風俗的小說,充分發揮語文的教育意義。
(三)擴充學生認知結構
小學生知識經歷少,認知結構不健全。民俗的內涵豐富而多彩,包括了社會、文化、技術、科學等許多領域。在學校的語文課程中民俗,將有助于孩子們認識更多日常生活中所無法觸及的東西,如關于民俗的故事、文化風俗、諺語、社會俗語等,同時也將有助于他們累積科學知識,從而拓展認知結構。
二、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民俗文化的意義
(一)挖掘民俗文化資源
課程是課堂的基石。所以,老師需要通過課程,發現課本中的民俗,通過綜合加工,建立豐富的民俗資源。課本中的民俗散落于不同時段,老師需要通過課程與課文之間的聯系加以縱向發現,同時需要關注各民俗背后的情感聯系。老師統籌閱讀分析課文,全面把控每個篇章,對整本課的內涵有個整體把握,站在整個視野上發現課本中的民俗資源。另外,教材不應該拘泥于語文課本,而應該拓展到《道德與法治》《音樂》《美術》等專業課程,實現跨學科的挖掘運用,將各個專業課程中的民俗資源整合出來,進行民俗資料的橫向發掘,開展豐富多元的民俗知識,為教學民俗文化提供資料依據。
(二)課堂教學中民俗文化
課堂是語言教學的主要場所,因此老師們必須立足于語言課堂教學,并刻意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將語言民俗文化運用于每一課堂教學中,以打造語言知識教學與民俗文化相結合的統一體。
1.課堂中趣味的民俗文化。開門見山、直奔問題的課堂引導方法雖然節約課堂時間,但會使孩子覺得乏味、無趣,對他們的吸引力較差。所以,課堂一開始,老師應該直接介紹和課文有關的民俗,包括當地民俗等?;蛘撸O置3-5分鐘的研討時間,讓孩子自己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以提高課堂的興趣。
比如,在講授《北京的春節》時,老師先讓學員們自由談論自己老家的春節風俗,再提出關于北京春節、南北方的春節差異等具體內容。這樣的課堂導入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切身感受,既吸引課文內容,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借品讀由文本理解民俗文化。漢語言表達方式的多樣化,引導學生掌握并學習運用不同樣式的語言表達方法,是現代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所在。所以在語文課堂上,老師講解每一段課文時都要仔細理解文本的語言表現方法。在講解時,老師將語言表現方法的介紹與民俗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并根據重點詞語仔細品讀民俗的口語表達方法,從而指導學生學會利用語言技能表現民俗。
比如,在講述《姥姥的剪紙》時,在文中反復地用比喻方法說明了姥姥的剪紙技術,如”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等。教師們一邊引導學生品讀這些詞句,一邊講解比喻詞式,一邊科普中國剪紙美術常識。既使中小學生熟悉了比喻詞語,也增進了學習者對中國剪紙美術及傳統文化的認識。
(三)實踐活動中民俗文化
課外是教學內容的補充和豐富,民俗文化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所以,教師要將民俗文化擴展到課外,并利用下午自習課、放學后及假期等時機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驗活動,使學生以小組學習方式在具體的實際教學活動中親自體驗民俗,并以此提高學生對民俗的接受能力。
第一,舉辦語文學習交流會。由班主任每年在學校內舉辦一場語文學習交流會,用各種活動促進班級的互動與探討,并促進他們相互交流心得,共同受益。交流會中,老師設置”民俗文化”話題,要求學生講一講自己感興趣的民俗文化文化節日、風俗等,用圖文方式展示出來。利用此類話題交流會鼓勵學生調查掌握民俗文化文化,既能民俗文化文化歷史文化,也可提高其書寫能力。
第二,學生布置創意作業。在假日時間,老師給學生布置創意作業。因此,在端午節期間,學校教師布置了一項社區調研實驗活動——研究縣城附近鄉村地域的端午節民俗。該活動力求加深學生對當下鄉村風俗和端午節民俗的認識,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田園生活的美妙和端午節的人文含義。
總結
小學語文課程的民俗,對于中國民間先進文明的繼承和開發、學校語言教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以及中小學生的綜合素養成長,都具有著難以忽視的推動功能。所以,學校語文老師們必須進一步提高學生民俗知識的學習水平,并做好對民俗教學資源的發掘,以進行其再利用功能,讓中國民俗在學校語文課程中運用更加有效,以便于真正推動中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周筱,馬進.漢字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現實境遇與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12):39-43.
[2]王冰,劉樹仁.小學語文經典誦讀開展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03):26-28.
[3]吳湘.習作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體驗與表達[J].教學與管理,2020(2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