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歡
摘 要:時代的飛速發展使得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當中,高效與便捷成為了人們的共同需求。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程教育領域中的廣泛滲透使得傳統課堂教學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作為教師又應當如何應對信息化的浪潮,使課堂教學更加科學高效且人性化,對此,本文從教學實踐角度出發,結合小學音樂課程來談一談多媒體信息技術下的音樂課堂的構建與實施。
關鍵詞:小學音樂;多媒體;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程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使得課堂教學在內容呈現和引導策略等諸多方面都愈發便捷和高效,使得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而具體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應該如何把握好多媒體使用與引導性策略之間的度,這是一個值得探討和分析的課題。
一、多媒體技術下的課堂環境構建
課堂教學要始終圍繞學生的主體性來進行展開,綜合課程內容與一切教學資源、手段來科學呈現一堂與實際學情相契合的高質量音樂課。因此,教師首先要從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出發,運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和生動的效果呈現來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也能夠達到放松學生內心緊張情緒的目的。比如對于一些拓展類樂曲,在由教師演奏完本課的主要樂曲之后,通過類比的方式可以選擇用多媒體音頻來為學生播放同類型或是同一作曲風格的音樂,在比較中使學生感受樂曲風格的鮮明特點。
其次,從課堂教學整體角度出發,教師要關注到一些細枝末節處,既要保證學生的注意力能夠長久保持集中,也要使課堂各環節之間銜接得當,不拘泥于傳統思維模式,多從教學內容、資源使用、呈現方式等方面來進行思考,使學生能夠在一個沉浸的狀態下去體驗和感知音樂,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聽和學。這也意味著教師要精心篩選和運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精準突出表現教學的主題,同時將學生帶入到音樂聽賞情境當中來。
二、多媒體技術促進學生與音樂的共鳴
1、明確學生主體性
學生始終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無論是教學內容的呈現還是教學方法的選用都應當僅僅圍繞學生的實際認知特征和學習需求來進行。而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要將學生視為接受和欣賞音樂的主體,即通過有效的引導來使其全身心投入到音樂世界當中,去感受一個個音符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掌握其中樂理與表現技巧。可以說,每一次音樂課都要看做是一次極佳的審美體驗,通過多媒體技術來使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方式更加多元化,在聆聽中去感受,在感受中去思索,對樂曲形成一個鮮明且深刻的印象。
2、尊重學生需求
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更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在音樂課堂中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所表現出的不同需求,既包括學習與認知方面,也包括情感和內心方面。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學生有時會很期待一首好聽的歌曲,有時也會因為無意間聽到一首好聽的歌而感到滿足,關注到這些審美上的個性化元素,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整合課堂資源時會更加有明確的目標。兒童音樂的審美會受到其認知水平和儲備經驗的影響,但不排除一個年齡階段下多數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共性,這些共性是教師設計和組織教學的基礎,而個性化需求則是需要教師另外著重關注和考量的點,二者的有機融合才能夠使最終的課堂效果達到理想的預設目標。例如,在《長江之歌》的聽賞課中,教師從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出發,利用多媒體課件來為學生展示這首樂曲的時代背景,與此同時便可以配合樂曲以背景音樂的形式來進行播放,通過紀錄片《話說長江》中的敘述來達到一個“和聲”,使學生在直觀感受的長江鳥瞰景觀的同時,受到音樂的感染,引發對于樂曲中情感的共鳴。
3、多元開發多媒體資源
多媒體技術在音樂課堂中的用武之地主要表現為樂曲的多元化呈現,通過不同角度切入來實現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同時將學生帶入到一個沉浸式的音樂聽賞氛圍當中,可以使樂曲中的一些隱性元素變得更加直觀。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音樂課堂教學時也要始終以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和感受樂曲為根本目標,實現多媒體技術作為課堂資源的價值。例如,在進行二聲部合唱時,學生經常會在演唱時忽略合唱的意義,自顧自的開始歌唱,不僅聲音不同步,甚至還會出現亂節拍,跑調等情況。對此教師可以選擇音樂軟件來為學生播放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通過引導的方式來讓學生模仿動物的叫聲,從而找到音準,比如小鳥的高亢嘹亮,老牛的低沉渾厚等等。以有趣的模仿來幫助學生在思維意識中準確的劃分聲部。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支持下的小學音樂課堂要始終圍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本著促進學生對于課程知識內容掌握與理解音樂內涵的根本目標,科學選用多媒體資源,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學習與審美體驗更加豐富和多元。
參考文獻
[1]丁磊.信息環境下多媒體技術融入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思考分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10):114-115.
[2]王錦.淺析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研論叢,2019(03):112-113.
[3]司穎慧.關于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教育整合的教學方法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1):197.DOI:10.16071/j.cnki.cn51-1650/g4.2017.1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