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蓉
摘要:新時代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面臨網絡信息多元復雜弱化高校價值引導力、教育主體素養欠缺降低高校育人實效性、網絡教育創新緩慢削減高校育人滿意值、網絡育人共識不足影響高校育人合力度四重現實梗阻,需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從價值導航、體系搭建、方法創新、機制建設四大方面著手進一步推動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力量的增進與發揮。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文化育人;網絡
對于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來說,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基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形成的核心價值指導理念,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凝練與表達,理應成為當下高校網絡文化的基礎內核。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方向引領作用。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核心力量,在接受各種文化思想、參與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以此作為行為準則。高校網絡文化作為網絡文化的一部分,無時無刻不與其他網絡文化發生交互,在多元價值體系的網絡文化環境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網絡文化的引領、推動其育人作用的發揮對于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而言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功能的釋放
從本質上而言,高校網絡文化具有價值引領、意識形態導向和文化傳承等重要功能。它包含著高校的育人理念、價值規范和行為規范,同時也反映著社會整體的政治思想、文化面貌和價值標準。借助于網絡的技術優勢和交互功能,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在網絡空間中保存和傳遞,激烈且即時的思想交鋒和理論碰撞也能夠在網絡空間中得以發生和延展。
不可否認,網絡空間的存在為高校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創新活力和推進力量。但與此同時,由于網絡空間的高度復雜性、強偽裝性和快速滲透性,致使網絡空間中的思想文化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不良社會思潮和錯誤思想認識在網絡的外衣包裹下得以“喘息”和“生存”,同時也對主流價值觀和學生的思想認識造成了巨大沖擊。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入可以廓清高校網絡文化中的“迷霧”,糾正錯誤認識、凈化不良文化,從而使高校網絡文化的正向價值得以彰顯和增進,進一步推動其育人力量的施展。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意識形態網絡陣地的筑牢
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承擔著培養時代新人的重任。當前國外敵對勢力不斷對我國實行西化和分化的圖謀,其中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文化沖擊首當其沖,而高校也成為其進行思想滲透的重要場域。在高校思想文化建設中,網絡空間成為各方思想交鋒的主戰場。網絡空間中各方參與主體和社群組織呈現虛擬性和分散性的重要特征,致使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堅守和防衛有所困難,西方國家正是利用自身在網絡空間的先發優勢和技術優勢大力鼓吹“網絡自由”,并“化身”多重主體在網絡空間進行發聲與滲透,將自身的政治霸權、文化霸權和數字霸權圖謀潛隱在多樣化的網絡話語之中,對高校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巨大沖擊。
三、網絡教育創新緩慢削減高校育人滿意值
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過程中,發揮其教育功能是主要目的。在網絡環境下開展文化育人活動,需要創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構建適合高校發展的網絡文化育人體系。在此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創新也存在進展緩慢的問題,并大致表現為部分相關教育工作者不重視對網絡平臺和網絡文化資源的利用、高校教育尚未實現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有機整合、在網絡文化建設過程中,信息創造、傳播和接受的主體界限逐漸模糊化幾大方面。
具體來看,目前的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仍然以教師和相關部門工作者為創造和傳播的主體,學生參與度有限,產出的內容也缺乏吸引力,難以真正發揮其教育功能。即便是在網絡中開展文化宣傳和教育活動,高校教師仍然采取傳統單向化的灌輸教育方式,這與學生利用網絡開展學習的初衷和愿景不符,容易使相關教育內容失去關注度。比如,目前高校網絡文化在線教育方式,主要是在校園網站上,發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論知識,讓學生自行登錄網站進行學習,形式過于單一,學生不感興趣,很少有學生能夠認真閱讀和學習[1]。
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建設的實踐路徑
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是高等教育以文化人的應然之舉,也是培育時代新人的實然之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亟需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助力支持,廣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在細致把脈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病因基礎上對癥下藥、精準施策。
(一)價值導航——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構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精神基石
高校網絡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重要環節,為形成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合力,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基石,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網絡文化中的融入和創新,增強高校網絡文化自身的育人屬性。在此方面,高校應積極打造精品網絡文化,借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理論價值、塑造功能、影響能力,激發高校網絡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使其內容更具感染力。
在網絡文化教育資源的整合過程中,可以通過建立學校品牌網站,將其作為學生獲取輿情信息的主流渠道,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改變以往以理論說教開展教育的形式,將相關內容融合到網絡熱點時事中,讓學生在獲取新鮮資訊的同時,獲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熏陶。為擴大學校主打網絡品牌的影響力,應在主流網站平臺的建設過程中,將微信、微博、QQ等平臺結合起來,從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習慣出發,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的全方面滲透,與此構建完整的高校網絡文化教育體系,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引導功能和文化育人功能[2]。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構建高校網絡文化研究中心,集中力量研究網絡文化的屬性、特點,努力提高優秀文化的供給和輸出能力。從本質上來看,網絡文化是一種公共產品,在其產生過程中,必須關注于可能對接受主體產生的影響。為了提升網絡文化輸出產品的質量,可以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或宣傳、統戰等部門為依托,從各個層次、維度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并在表達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不斷更新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公共文化產品。目前,國內已經有多所高校通過建立馬克思主義思政論壇等網絡文化傳播基地,有計劃的輸出精品網絡文化內容,與學院思政課程的開展進度相互匹配,使學生的學習資源得到極大豐富。對相關內容有深入了解的學生,可以直接到學校建設的網絡文化園地獲取資料,開展自主學習。這種方式能夠節省學生資料獲取的時間,同時也可以避免其被公共網絡上的負面信息所干擾,提升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石推出的系列網絡文化產品,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方向起到引領作用,在學生的主動配合下,使相關教育教學活動事半功倍。460ED1CE-73B4-4421-99C0-3F730659FA94
(二)體系搭建——依托多重力量,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網絡文化的育人體系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中,健全完善的組織體系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作用非凡。憑借良好的組織體系建構,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能夠擁有堅強的組織領導和正確的發展方向,各方主體也能夠更加清楚自身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建設工作的角色、任務與要求,從而更好推進工作開展。而在體系建構上,應著力構建校院兩級管理體系,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的引領進行多重管理和提供組織保障。
具體而言,首先,學校層面成立網絡文化育人工作相關機構,以大數據教育中心為核心基地,聯同網絡安全部門、各學院,以及學生工作部門形成具有層級化和組織性的網絡文化育人教育鏈,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數據挖掘、信息分析和智能研判的突出優勢對高校學生進行精準畫像和系統分析,進而為其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個性化服務、分眾化指導和定制化幫扶,著力提升高校網絡文化育人效果。其次,應依托網絡文化育人工作機構,加強院系和部門的網絡文化育人班子搭建,提升網絡文化育人工作的組織性和有序性,加強指導,形成清單制責任,對每一部分、每一院系、每一位教職工的職責進行規定和明晰,使廣大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真正融入到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教學工作和教育過程之中,大力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的精準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再次,在網絡基礎設施改造和技術升級方面,籌撥專項基金,根據學校網絡監管技術升級的實際需要,專款專用,確保網絡基礎設施的技術及時更新,將以大數據、云計算和數據挖掘技術等為核心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融入到日常網絡文化育人建設工作中,確保快速完成海量信息數據的分析和處理,精準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還應配套建立專項經費使用管理制度,確保經費的持續性投入,避免挪作他用。在不斷完善的體系保障下,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可以得到持續提高,以更好適應新時代的網絡文化育人需要。
(三)方法創新——大力創新教育方式,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網絡文化的育人渠道
在整合網絡文化教育資源、打造精品文化產品的基礎上,需要加快教育方式創新,并實現對這些創新資源的有效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于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共同文化土壤,容易讓接受者形成心理認同感,因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是開展一切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認可與認同和歸屬的基礎上,才能讓學生樂于接受相關教育內容,并促進知識內容的內化吸收。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念融入在學生的日常言行中,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從學生興趣出發,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不斷拓展教育渠道,著力優化教育方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整合網絡文化育人功能,還需要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積極打造新聞咨詢平臺、教育資源平臺、綜合服務平臺、聚合類平臺等,滿足學生日常的網絡資源獲取需求。在這些平臺的利用過程中,注重發揮學生主體身份,引導其自由自主獲取感興趣的信息,并在平臺上開設分享交流渠道,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校外專家等能夠隨時展開交流。
為了實現線上思政教育與線下思政教育的有效整合,還需要注重網絡教育平臺在思政課堂上的利用。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學校網絡教育平臺,在課前自主完成基礎知識內容的學習;教師通過與學生開展在線溝通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利用課堂教學時間,著重討論。與此同時,通過計算機、多媒體等設備創設教學情景,將思政教育教學的內容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元素與學生生活、時政熱點聯系起來,組織學生通過開展小組研討學習的方式,解決之前遇到的學習問題,并在探究實踐過程中,學會用理論指導實踐,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在這樣的網絡文化資源利用方式下,能夠最大化的發揮網絡文化育人功能,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空間中的教育功能得到整合。
(四)機制建設——構建配套機制,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網絡文化的育人機制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育人機制中,要著力構建和優化四大機制。一是要加強網絡文化管理機制建設。借鑒先進的管理經驗,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強化監督力量,確保高校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在此基礎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的育人功能。除了對相關管理制度、網絡文化管理隊伍加以完善外,還需加強管理體系建設,建立校級領導、各職能部門、學生組織、網絡中心的多級聯動管理體系,在制度中明確每個層級部門承擔的網絡文化管理責任,及時傳遞上級關于高校網絡文化管理提出的最新指示,加快部門運轉效率,對相關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進行更新,確保網絡文化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是要加強網絡輿情監督機制建設。必須健全高校網絡輿情監督機制,提升網絡輿情監督和管理水平,有效攔截負面信息的流入,并做好校園網絡內部輿情的疏導工作。具體而言,即是要建立校園網絡輿情監督預警制度和保障制度。在高校內部成立網絡輿情監測中心,對網絡輿情進行動態監管;建立資金保障制度,持續資金投入;改造網絡基礎設施,提升高校網絡輿情監管能力。
三是要加強網絡文化育人工作評價機制建設。將網絡文化產品,如優秀的網絡文章和線上評論,納入科研成果評價體系之中;教師的網上授課、在線答疑等網絡文化建設成效,作為教師整體工作評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職稱評聘、薪酬獎勵、職位晉升等方面優先考慮;打通教師、家長和學生三方的評價與反饋通道,根據學生參與度和評價反饋的有效性,納入到他們期末評優、干部評選和推優入黨等工作的參考范圍,進而提升學生對網絡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熱情度。
四是要加強網絡文化育人聯動機制建設。應在網絡文化育人建設的橫向連接和縱向聯系上下功夫,不僅要進一步推動校、院、部門的協調聯動機制建設,同時也要努力構建線上線下相統一、校內校外相串聯、課上課下相承接的聯結機制,進一步打破時空阻隔和機制壁壘。依托以上四大機制,著力推動形成教育資源合力、教育功能合力、教育制度合力和教育主體合力,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核心,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效率和成效。
參考文獻:[1]樊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高校德育工作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