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華
摘 要: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好的寫作能力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會產生極大的作用。學校在開展對低年級小學生的作文教學中,需要教師熟練地掌握相應技巧,在教學工作中合理運用,這樣才能夠消除學生對寫作的抵觸情緒,進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文章圍繞低年級學生存在的寫作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作文入門教學中應注意的內容與相應技巧,以期有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幫助低年級小學生輕松入門,從而掌握寫作方法。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作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1-0070-04
一、 引言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作文教學始終是個難點。對其本質探究,發現作文教學其目標與任務始終未曾邁出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由于應試教育所產生的作用,學生在寫作中文章寫得越好,其分數就會越高。教師與家長受此影響,盲目地追求作文的質量,要求學生的文章內容要具體、立意要新穎、語言要優美等。面對這樣的高標準要求,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而且,在層層制約中,學生感覺寫作不是自己心情、情感的表達,也不知道怎樣寫作,其文章質量自然也不高?;诖?,教師應打破局限,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喜好、知識水平等精心設計,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心理進行創作。
二、 低年級學生存在的寫作問題
(一)教學方式無效
寫作是一種進行自我表達以及交流的活動。開展對學生的寫作訓練,其本質是滿足學生自我表達與交流的需求。若是教師所開展的寫作訓練序列與學生對寫作的需求相背離,其不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以及提高是一個不斷且連續性的進程。但在應試教育的作用下,教師總是對作文教學的有序性忽視,更多的將作文教學落在引領學生搭建框架方面,或者是開展重復性的作文訓練等。以上作文訓練模式在根本上與學生的認知規律存在差異,學生很容易會出現惰性或者是知識混亂,對其寫作能力的提高會產生負面作用,這樣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二)缺乏真實表達
只有使學生最真實地表達才能夠更容易觸及心靈。但是,就現實情況而言,沒有足夠生活經驗的學生自然也就不能寫出具有真實性且可說服人的文章。沒有教師平時對學生的教導,學生對平時生活中的細節缺少觀察,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現實生活中的學生生活還是較為豐富的,只要教師加以正確的引導,學生在生活之中就可以漸漸地達成寫作素材的積累、將素材靈活地運用在寫作中,表達出學生自己的真情實感,更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作文基礎較差
當低年級小學生進行文章寫作時,就算是命題作文,其也不知道從何處下筆。絞盡腦汁也不知道寫些什么。所以,小學生認為寫作文難度很大。甚至還有些學生不會寫作,但為了應付教師或者是家長,就馬馬虎虎地將文章寫完,文章存在語句不通順、邏輯不清晰等情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是對字詞進行解釋,對課文進行領讀,然后解釋文章主要表達的意思,最后讓學生自己通讀熟悉課文,自己理解文章,有問題再進行提問解答。這樣就缺乏了讓學生欣賞優美語句的過程,一些好的語句需要老師單獨拿出來賞析,好的表達方式需要讓學生明確地理解并模仿,并且要學會舉一反三,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寫好作文的基礎不僅包括語句的積累,同時還需要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生活有更深的觀察了解。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也需要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并且要教會學生觀察生活。
三、 低年級作文入門教學應注意的五點內容
(一)要求低一點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對寫話與口語交際有著相應的明確要求。在低年級的作文起步中,需要將訓練的重點放在話上。作文就是寫話,小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知識,都會講話與交流。只要教師加大對此方面的關注,引領學生學著將話寫下來,就能夠開展對學生作文入門的有效訓練。而且,學生也不會感到學習壓力,將作文當作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小學生的口語表達中,需要從簡單的內容著手,引領學生從一句話進行練習,先是有主干內容就可以,之后慢慢地過渡到講述一句完整的話,在主干之上加入枝葉。并且,基于此逐漸增加至幾句話或一段話。在入門訓練中,表達的內容需要自由化,學生想要說些什么就說什么,不必過于強調意義、形象等要求,適當地將標準降低,更滿足學生的心理,也能促使學生積極學習。
(二)指導細一點
在作文教學之中,指導是不能缺少的重要環節,但作文入門應該怎樣進行指導是需要重點思考的內容,教師可適當地為學生提供練筆的模式。比如,在引領學生練習寫一句話時,可以為學生提供基本的句式,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地將要求提高。這樣的模式看似是將句子的部分內容填空,但是并不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制約。這是因為教師并未將具體的內容全部限制,學生自然有著自由發揮的空間。而且,這樣的指導方式遠比要將句子寫完整等較為抽象的要求更清晰。
(三)趣味濃一點
在作文入門教學中,教學的方法、手段等可以進行趣味化設計,愛玩是學生的天性,所以,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天性設計,在作文入門教學中盡可能多地融入趣味元素,讓學生在愉快的游戲或者是活動中學習與發展。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引領學生保持愉悅心理對寫作進行探究,讓學生對作文學習產生極大的好感,進而更努力地吸收知識,提高其寫作水平。同時要注意引入趣味元素一定要適當適量,以免產生不好的影響,比如讓貪玩的孩子更加貪玩,這樣得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四)仿寫重一點
在對低年級小學生的作文訓練中,仿寫是一個好方法。在作文入門階段的仿寫,主要是聯系教材內容進行仿寫。教師應將教材內容深度挖掘,在文章中選擇典型的句子、段落引領學生仿寫,使學生在仿寫中領悟寫作方法,促進其寫作水平的提高。一切好的習慣都是慢慢養成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長期堅持讓學生進行仿寫,同時也要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思想,進而形成學生自己的寫作風格,以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五)練筆多一點
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學生想要獲得作文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多看,也要多寫。在低年級的作文入門教學中,可要求學生寫簡短的話,不強調讓學生寫成篇的文章。運用此種練筆模式,學生的成文速度較快,在評改上也很方便。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適當地安排學生多練筆,不會為學生增加更多的負擔。但一定要注意,雖然需要學生多開展練筆,可是也要適量,盡量使學生在課內完成。
四、 小學低年級作文入門教學技巧
(一)培養學生寫作信心,激發學生寫作熱情
1. 降低寫作要求
寫作文的目的就是將自己想要說的話表達出來。小學低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寫作,能夠寫作以及愿意寫作就已經不容易了。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學習的內容不多,若是教師強調讓學生注意選材、立意等,不僅無法使學生產生對入門學習的積極作用,甚至會發生反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剛開始寫作中,可以適當地將要求放低,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由地寫作,可避免學生產生寫作難度高等印象,也能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實現創作自信的形成,利于今后的寫作訓練。
比如,在《一起做游戲》的口語交際活動中,教師需要降低要求,引領學生自由發揮。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大膽地放手,讓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寫什么就寫什么,隨意地發揮。通過此方式,可以促使學生聯系實際的游戲表述,融入自己的真實感受,進而有效拉近學生與作文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由衷地感受到原來寫作是這樣容易。利用這一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懼情緒,不再害怕寫作,并且也能夠產生寫作的信心,在今后的寫作中會更加積極,從而助力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2. 注重作文評價
在新課改中,有效明確教師可引導以及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對自己的語言、行為等加以注意,一定不能對學生的自尊以及自信造成傷害。并且,教師需要在平時開展的教育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寫作動機,在提升學生寫作自信方面下功夫。教師在對學生作文的批改中應在語言上注意,保持自己的誠懇態度,以溫厚長者的姿態為學生提出針對性建議,不能隨意地開展評價。在發現學生文章中的亮點時,就算只是一個詞語或者是一個句子,都要對學生的進步表達鼓勵。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大的,即便是一個語言上的鼓勵,也會讓學生受到鼓舞,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寫作。但在表揚學生優點中,對其中的不足也要通過正確用詞委婉指出,幫助學生更進一步地獲得寫作水平的提升。
(二)深入挖掘書本資料,打好作文起步基礎
1. 積累經典片段
低年級小學生正處于接受新鮮事物的最佳階段。在這一時期,學生的理解能力尚存一定不足,但記憶能力較強。因此,教師應實現對此時期的有效利用。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對部分文章中的經典片段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生在此過程中實現素材的有效積累。在學生學習與記憶的過程中,其可仔細地品味作者的思路、情感,感受到漢語語言的魅力。并且,在長期學習中,積累豐富的素材能使學生在寫作時更加有效地實現對語言的運用,可避免提筆忘詞的情況產生。
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抄寫本,抄寫教材中優美的詞語、句子、段落,并時時翻閱,在不斷閱讀中學習寫作方法,深化學生的文化底蘊。并且,抄寫本所含內容也不僅僅只是教材知識,學生在閱讀書籍、觀看節目等時,當發現讓自己受到感觸或者是優美的內容時,也要將其抄錄在本子上。通過不斷收集,學生會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并且學生的知識儲備也在不斷增加。
2. 仿寫續寫訓練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經過精心的挑選以及編排,都為優質的課文。所以,教師要實現對教材內容的有效運用,不能僅通過其開展對學生知識的講解,也要引領學生依據文章內容開展仿寫,使學生模仿優秀作家的寫作方法。還要組織學生開展續寫訓練,基于文章內容繼續開展文章的創作。開展對學生仿寫以及續寫的訓練,可教會學生寫作方式,也能提高作文教學質量。
如,在學習《秋天》一課時,教師可以適當地結合文章內容組織學生仿寫,使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創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提問:你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樣子的?學生會將自己眼中的秋天描繪出來,帶入生活經歷將秋天場景呈現。還有,在學習完《坐井觀天》之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分別扮演小鳥、青蛙等角色,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并且,在學生對本篇文章充滿興趣的基礎上,可組織學生結合青蛙的心理、行為等將青蛙跳出井口的情況進行續寫。運用此種方式,可以強化學生的創作動機,主動想象,也不會出現不知道寫什么的情況,學生的寫作能力會得到提高。
3. 組織課外閱讀
在寫作教學中,僅憑借課堂中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采取不同方式組織學生課外閱讀。在當前社會,學生會閱讀許多的童話書、故事書、科學知識書籍等,將學生的知識視野拓展。而且,這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教師在班級中可設置讀書角,讓學生在課后時間閱讀。在平時,也倡導學生家長帶領其前往圖書館,閱讀更為豐富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在創作中應用更多素材。
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不能將學生局限在課內知識的學習中,這不利于學生作文素材的積累,也會制約學生能力的發展。所以,教師要聯系教學內容,適當地為學生拓展,引領學生閱讀《丑小鴨》《皇帝的新裝》等故事,讓學生學習童話這一體裁怎樣創作,也在趣味故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了解更多的道理,在品德、思想等方面形成更深刻的感悟,為相關文章的創作打好基礎,也能夠使學生主動地融入自己的實際感受,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引領學生靈活訓練,寫出想要敘述的內容
1. 加強互動交流
文字是進行思想表達的重要符號,說可以實現內部語言到書面語言的轉化。在作文入門教學中,一定不能忽視課堂交流。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發生的人或者事件引入課堂中,帶領學生共同地進行分析與討論。也可以組織學生以相應話題交流,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促使學生積極學習。
例如,在口語交際《聽故事,講故事》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構建交流空間,使學生交流信息,口述作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故事,并將學生合理地劃分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復述故事,可以適當地將原本的故事更改,也可以模仿故事的情節、語言等講一個新的故事。利用此方式組織學生獲得充分交流,學生會自然地口述作文,不會感到作文創作的難度。并且,在交流過程中,低年級學生始終會保持積極學習心態,樂于加入討論活動中。
2. 展開靈活訓練
在作文訓練中,命題作文是一種傳統模式,有很多應用優勢。但若是長期開展對學生的此種訓練,會讓學生的思維受限,學生不能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利用文字進行敘述。所以,教師應該打破制約,讓學生脫離單一的以命題為主要形式的寫作。也就是說,教師需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關聯,還應主動放手讓學生自主命題,讓學生樂于表達。
比如,在假期返校后,教師不必為學生固定命題,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在假期生活中的趣事、學習到的知識、參與的活動等以文字形式表達。此種對學生的訓練模式,不會對其產生制約,能夠讓學生結合現實表達,將自己的實際感受呈現于作文中。并且,此種訓練模式能夠真正地使學生將自己的情感、感悟融入,促使學生創作優質文章。
(四)組織開展課外活動,尋找作文創作靈感
1. 聯系校園生活
在小學校園中,學生通常有許多的課外活動,會開展多種游戲與競賽,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將這一過程寫下來。而且,在新課改的落實中,實踐性教學增多,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將富有趣味的實踐課堂描述。組織學生將自己親身經歷與感知的事情寫下來,學生很容易就會產生寫作思路,也會將整個過程真實、生動地描述。
如,在課后,學生開展了跳繩比賽。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此為主題創作,讓學生對每位同學的情緒變化、競賽的結果等回憶,引領學生生動地表達整個比賽過程。與生活相聯系的比賽,學生是親身參與的,更能夠表述在實際比賽中的情緒,學生的寫作思維不會產生停滯,能夠順利地完成高品質文章的創作。
2. 融入自然環境
小學生因為年齡等影響,生活閱歷不足,對外界事物存在著強烈的探究欲望。在此情況下,富有生機的自然環境是學生學習的最佳課堂。教師可帶領學生前往公園、郊外等感知自然,引領學生觀察小動物、植物以及周圍的環境等,促使學生產生對自然事物的思考。利用此方式,能夠使學生感受大自然,也能夠讓學生對許多的事物產生更加真實的感悟。所以,學生的寫作也會更加生動。
五、 結語
作為教師,需要遵循學生的心理與認知發展的規律,幫助學生形成學習自信,打好起步基礎,寫出想要表達的內容,也要開展課外活動,讓低年級作文起好步,使學生可以在寫作中盡情地發揮、創作,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寫出帶有真實情感的動人文章。
參考文獻:
[1]葛莉.有“氧”作文:培養小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支點”[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12):26-28.
[2]張娟.思維導圖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下),2021(3):122-123.
[3]石開華.小學寫作教學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0(S2):91-92.
[4]趙敏.淺議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J].中國新通信,2021,23(7):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