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教學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本文以教學活動中跨文化交際內容為起點,從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即學生與教師兩個維度出發,探索其各自在這一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性,以期這一交際活動順利開展,從而提高英語教學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跨文化交際
一、前言
“文化”一詞在中文中是一個古而有之的詞匯。“文”指各色交錯的紋理,衍生為語言文字的各種象征符號、倫理修養和美好的品德。“化”的本義為改變、造化之意。據有關專家考證,西漢以后,“文”和“化”方合成了一個詞(張岱年、方克立,2004:3)。西方對于文化的定義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共識,即文化是特定群體共享、共同商定的特定知識,屬于特定社會中的所有人,并不因個人或個體而特有。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實現交際過程中,會明顯感受到文化差異。這種差異,極大可能導致交際失敗,甚至引發沖突。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提出“跨文化交際”這一概念,是指在不同背景下個體之間的交流。國內學者李寧等認為跨文化交際可以被理解為世界范圍內不同國家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開展的溝通和交流(毛紅,2022:105)。
不同文化存在文化差異,這就使得跨文化意識和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英語,作為我們的外語或者第二語言,其教學過程中就承載了跨文化的知識與內涵。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正確把握跨文化交際原則和策略,切實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二、英語教學中的師生角色
(一)教師:提高跨文化能力的主導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同時也扮演著跨文化交際活動的主導角色。教師需要選定教材、消化教材,根據教材制定教案、設計教學課件,并最終在課堂上實施教學活動。
這一系列過程中,教師首先接觸英語,而這一語言就是跨文化的主要產物之一。在接觸過程中,對于教師而言,必須具備一定跨文化交際能力,識別相關跨文化交際知識,并有意識的將其囊括到教學內容中去。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時,針對跨文化交際知識,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學情,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前沿知識掌握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針對這一跨文化知識,設計案例、增加視頻等多媒體素材,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學習這一知識點。最后,教師在結束課堂教學活動后,根據上課情況制定相應的課后鞏固練習和測驗,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同時,切實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學生:提高跨文化能力的主體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也是提升跨文化能力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首先要根據教師的引導,充分發揮學習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同時按照要求學習相關教學內容、完成相關教學環節。其次,學生在課前應充分預習所學內容,對新知識有大概的了解,同時激活新知識相關知識內容,做到延伸記憶;課中學生應調整好上課狀態,積極認真聽講、積極參與,按照教師教學設計,逐一學習知識內容;課后認真鞏固,以求充分掌握相關知識。
三、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遵循的原則
從文化的定義不難看出,文化包羅萬象。即使是同一民族,也存在各式各樣的不同文化;即使身處同一地區,文化差異也無處不在。這么多的文化就導致大量的跨文化交際內容。那么,英語教學中教師如何選擇跨文化交際內容呢?本文認為有三個原則是教師在選擇跨文化交際內容時必須遵循的原則。
首先,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內容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原則。我們所研究的文化既不是單獨的個體也不是脫離人類而單獨存在的自然界,而是特定的人、社會與自然界的天地人的融合(余衛華,2020:10)。我們學習英語,必須融入特定的英語文化,才能使學生做到“入鄉隨俗”。而語言又是發展的,英語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融入了大量的新詞匯,同時也“淘汰”了大量原有且過時的表述。這些新詞匯產生和舊表述消亡的背后是文化的與時俱進。因此,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內容必須是實時的而非過時的。
其次,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內容必須堅持實用通用原則。紛繁復雜的跨文化交際內容,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并不能做到一一囊括,而是應該根據教材、教學內容等選擇與學生生活或者未來職業息息相關的內容進行教授。比如,給學生教授中西方文化差異中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符合實用、通用原則,它能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在一些價值取向上差異的根本原因。
第三,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內容必須堅持課程思政原則。我國高校育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主流意識形態。在傳授跨文化交際內容過程中,除了客觀闡述中西方文化差異外,必須堅持課程思正原則,幫助學生在文化差異中樹立文化自信,在了解西方文化基礎上實現愛國主義教育。這看似矛盾,實則是當下跨文化交際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目前不少學者發現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失語現象,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也要融入滲透到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去(欒珍,2019:122)。比如,培養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十分重要,但必須遵循課程思政原則。教師在講授這一點時可以將中國古而有之的奉獻精神通過實例加以闡述,不僅強化學生對于這一精神的理解,更幫助他們更好了解我國文化、樹立自信。
四、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性
我們常說“入鄉隨俗”。但實際交際中,卻常用本文化的知識去解釋他文化的行為,因而產生誤解甚至爆發沖突。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必要的跨文化交際內容,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擁有這樣的意識,學生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時刻謹記文化差異的存在,認識到文化認同、文化融入和文化和諧的重要性,從而避免本文化中心錯誤思想,在交際中最大程度的包容他文化。
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必要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傳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這種意識是潛在的、內隱的,但卻是面對海量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有效舉措。學生擁有了跨文化交際意識,就能養成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具備文化包容意識和識別文化差異能力。即使在面對未知的文化差異時,也能有效防止誤解甚至沖突的產生。擁有跨文化交際意識,同時能幫助進入他文化學習、工作的學生更好地融入他文化。
五、結語
英語作為外語,承載了西方文化。在此意義上,英語教學活動對于師生而言,就是一次跨文化交際活動。本文從教師和學生角色著手,探討相關原則,以此期望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意識。
參考文獻
[1]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毛紅. 跨文化交際視域下中國文化滲入高校英語教學的研究現狀[J]. 現代英語,2022:104-107.
[3]余衛華. 跨文化研究的三個概念綜述[J]. 語言與文化論壇,2020:3-12.
[4]欒珍. 以《論語》帶動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教育現代化,2019,6(15):122-124.
作者簡介:許敏敏(1987-),女,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