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朱國美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和非遺傳承工作,振興傳統工藝、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為了傳承文化基因,保護非遺工藝,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于2001 年在全國率先開辦文物修復專業,旨在培養緊缺的文物修復人才。開辦這樣的新專業,就會面臨師資匱乏和教材不規范等問題。同時,傳統的文物修復“師帶徒”培養模式,存在受教人數受限、教學內容零散、教學效率不高等問題。另外,由于文物的珍貴性,在常規教學中學生很難接觸到真正的文物,缺乏實戰經驗,難以滿足頂崗實踐需要。隨著教學的進一步深入,我們又發現,師資隊伍老齡化問題突出,存在知識體系更新不及時、技藝無法用現代手段來表達等阻礙,導致培養的傳承人操作技能強但理論知識和研判能力不足,不具備對文物“望聞問切”及“開處方、動手術”的綜合能力。這些問題對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造成不利,為此,學校展開了基于“文物醫院”建設的非遺人才培養路徑探究。
為解決以上問題,學校在專業開辦之初就深度關聯了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學圖書館及第二歷史檔案館等行業權威機構,聘請了省級、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專家團隊到校任教,開發專業課程,編寫校本教材,明確了文物保護非遺人才培養規格。此外,學校成立了實體“文物醫院”——文物修復保護中心,承接全國各地文物修復項目,把真實修復項目與教學相融合,將課堂開在“工場”,校企雙導師現場帶教,實現了全真修復環境下的臨床教學。同時,學校進一步升級專業,拓展了古籍、書畫、陶瓷3 個修復方向,打造“政校行企研”五位一體混編教學團隊、導師團隊、職教聯盟,形成了“多元共育”人才培養格局。
為了解決實訓教學中材料和資源受時空限制的問題,學校借智慧校園建設契機,積極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人才培養體系中,建設了虛擬“文物醫院”,形成了基于“文物醫院”的線下全真和線上仿真的教學模式,有效促進學生發展“臨床式”文物修復的思維模式,促使教學與職業技能無縫對接。此外,為進一步拓展非遺人才培養,學校在原有專業建設基礎上成立了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學院,進一步探索基于虛實“文物醫院”平臺的臨床帶教式非遺人才培養路徑。
學校采用校企雙導師(行業專家或專業技術人員與校內專任教師)合作教學方式,先后組建了18 屆現代學徒制班級,借助行業標準、技術優勢,形成對文物修復技藝“科學化表達—課程化呈現—系統化培養”的傳承路徑;結合理實一體的現代化“文物醫院”教學模式,逐步建立“仿真+全真”工作情境下“臨床式”文物醫生的培養理念。通過線上理論學習、模擬操作、反復演練,線下導師帶教、實操訓練,培養學生“望聞問切”綜合能力,掌握“問診—治療—康復—出院”的文物修復“臨床式”實踐思維。技能考核過關的文物醫生可勝任國家三級文物修復師的職業資格崗位,成為“能診斷、能處方、能修復”的三能型文物醫生。
為解決實訓教學資源不足及頂崗實踐困難等問題,學校先后建立實、虛“文物醫院”,承接了各地文博單位50 多項修復業務,將課堂開進“文物醫院”,開啟了臨床帶教培養模式。學生先在實體“文物醫院”中接觸真實文物修復案例,觀摩企業導師的臨床修復示范,在校內導師指導下討論交流;再登錄虛擬“文物醫院”平臺,在校內導師的指導下對文物進行線上“問診、建檔、檢測、修復治療、治愈出院”等仿真臨床操作,反復演練以充分熟悉修復流程;最后,基于實體“文物醫院”,學生在雙導師的現場指導下進行臨床修復實踐。
線上線下文物醫院“仿真+全真”的教學情境,虛實結合,將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學方法(以臨床案例為基礎,設計與之相關的問題,引導并啟發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的一種小組討論式教學法)應用于教學中,形成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模式,旨在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培養學生基于案例、發現文物病害、科學診斷、合理保護的“臨床式”實踐思維,有力提升學生的修復實戰能力。
同時,學校基于項目化教學特色對接行業企業,在文物醫院平臺中實現產教研一體化,學生在“文物醫院”中完成“病歷式”修復檔案,記錄和保存文物一整套基礎病害及修復信息、照片資料及修復方案等內容。修復檔案跟隨文物的修復進程逐步完善,最終被提交到文物醫院。“病歷式”修復檔案不只是記錄文物修復的過程信息,還真實記載了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便于學生自我評價,也便于導師根據過程性記錄給出精準評價和指導,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專業能力和素養的提升。[1]
基于多年的非遺教學經驗,學校開發了20多門非遺技藝課程,形成了以公共基礎課程為基、以專業技藝課程為主、以專業素養課程為輔的非遺文化有機滲透的課程體系(見圖1),旨在培養學生文物修復職業崗位核心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

圖1 江蘇省莫愁中等專業學校嵌入式非遺課程體系
學校基于“政校行企研”職教聯盟機制,建立了“五位一體”的混編教學團隊,形成“多元共育”的人才培養格局。科研院所依據自身優勢,提出體系構建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的具體措施;行業企業的專家團隊參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教學資源的開發及課程教材建設。學校同政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院校人員共同審定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發揮職教聯盟的主體優勢,促進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共享。混編教學團隊成員之間優勢互補,為專業教學帶來了豐富的行業資源和最新的行業技術、標準,讓學生能夠了解最新的行業動態、較全面的臨床“疑難雜癥”和與時俱進的修復理念,實現學習渠道從“單一”向“多元”的轉變,有助于打造職教聯盟育人鏈,提升學生文物修復綜合能力。[2]
多年來,學校基于“文物醫院”的非遺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13屆共800多名“文物醫生”,受到了各地文博單位的歡迎,搶救性保護修復了近萬件珍貴文物,成為全國文物保護非遺人才培養的范式單位;學校的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入選“首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學校被評為“國家級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全國職業院校傳統技藝傳承與示范基地”,實現了非遺技藝傳承與現代職教的有機融合。學校依托實體文物醫院,建成了省級非遺體驗中心,以非遺技藝項目課程為抓手,開發非遺體驗活動20 多項;開展傳統非遺技藝特色文化體驗培訓活動,年均接待活動參與者3000 余人次;面向全國圖書館、檔案館等行業單位開展修復技能培訓,承辦國家級和省級古籍修復技術培訓班及非遺傳承人培訓活動。學校憑借專業優勢,積極幫扶國家西部建設與“一帶一路”建設,援疆助教、與四川檔案學校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等,助培多名文物修復人才,有力傳播了非遺文化。此外,學校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主動開展對外交流,開展中埃文物古籍修復教育論壇、大英圖書館交流等活動,參加全國會議交流匯報、接待港澳臺同行等考察交流活動逾百次,受到社會各界高度肯定。
學校的非遺人才培養經驗主要源于文物修復人才的培養,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梳理辦學經驗和成果,同時關注畢業生的崗位發展,反饋并滾動調整教學,深化非遺人才培養成果并進行推廣。
第一,完善“四維合一”的教學構架,夯實“臨床式”非遺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將基于文物修復人才的培養成果,進一步梳理并確立“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專業教師+企業導師”“教學情景+工作場景”“教學標準+企業標準”四維合一的立體式教學構架,始終保持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教師團隊應在“四維”架構中梳理每項非遺課程的“臨床帶教”個性化模式,組合形成系列“臨床式”非遺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整體設計5 年人才培養工程,形成“臨床式”非遺人才培養路徑范式。
第二,順應“互聯網+職業教育”新趨勢,完善虛擬文物醫院建設,開發新形態教材。學校將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實現“互聯網+職業教育”常態化發展;進一步建設文物修復醫院數字資源中心及實訓平臺,完善平臺中課程互動教學功能,豐富文物醫院的線上課程資源。同時學校將結合線上課程中教學資源,根據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的理念,開發核心課程新型活頁式融媒體教材,使學生的線上線下學習做到無縫銜接。
第三,學校將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的長效反饋機制,完善畢業生崗位調研標準,檢驗并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每年定期對畢業生進行調研,梳理畢業生與崗位發展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要求的適配度,檢驗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并適時反饋到教育教學中,必要時根據調研報告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優化,使培養的人才與時俱進、與崗俱進,較好滿足崗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