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艷
地方文化是我國某一地域經過悠久歷史沉淀后傳承下來的地方特色明顯、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歷史沉思錄和五彩繽紛的時代風貌圖,包括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方言俚語、革命傳統等。地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往往集思想性、知識性、審美性于一體。將地方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有利于顯性的語文教育與隱性的思政教育的統一。地方文化中的非物質資源往往以祖國的語言文字為載體,在引導中職學生對地方文化資源中的文字材料進行鑒賞時,深度挖掘地方文化中的隱性思政元素,準確開掘地方文化的歷史意義、現實價值,有利于將地方文化中彰顯的正確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傳遞給學生,培育學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
中職語文課程思政不是在中職語文課程教學中增設一項活動,也不是簡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或手段的變化,而是一種新的課程觀、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是以系統化的思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教學和改革的過程中,形成語文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最終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地方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
當地方文化作為一種教學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時,其教學資源原始內容的本身價值往往決定了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目標的取向。這需要根據語文課程目標引導學生對文本文化資源的語言材料進行研讀,通過對語言建構方式、運用規律的探究,領悟其間蘊含的人文精神和特定哲理,進而達到以地方文化資源感化學生、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語文課程思政目標。
地方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并不是以地方文化資源替代中職語文課程教材內容,地方文化資源應是實施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補充資源。政治性是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增補地方文化資源的原則,即必須對融入的地方文化資源進行認真考量,只有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相一致的資源,才能增補到中職語文課程思政中來。
在中職語文課程思政中全面而系統地融入地方文化資源,不僅是將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內容向生活延伸、向社會拓展,而且是以融入學生“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文化資源為“支架”,創設有高度的審美活動環境。為此,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中的地方文化資源內容必須與此時的語文課程教學主題、課程思政主題相契合,與課程教學內容共融,讓地方文化資源成為“飽滿”的語文課程思政內容。
地方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不同于對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地方文化資源既包括固化的物質文化資源,又包括傳承的精神文化資源,將多元的地方文化資源內容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必定引發其實施策略的多樣化。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需要通過學生的采風考察才能讓他們更有深度地理解其中的人文內涵,更深層次地體驗其中的審美價值;風俗民情、方言俚語則需要通過資料查閱、實地走訪才能使學生更深層地領悟其中獨特的審美情趣。因此,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走出課堂,將課堂講授變為學生對融入的地方文化資源信息進行個性化體察與創造性閱讀的自我探究過程;允許學生以撰寫專題調研報告、舉行主題演講、制作微電影等形式,從不同角度詮釋對地方文化的理解,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弘揚地方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正能量。
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地方文化資源既要與中職語文教材內容融合,又要同教與學行為相“融洽”,這種融入是在教與學雙邊行為主體的互動過程中完成的。同時,地方文化形態的多樣性、內涵的多元性會引發教與學雙邊行為主體多維度的關注點,這就決定了地方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是動態的、多變的、生成的。
有效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開展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需要根據系統論的原理,從整體出發,對其實施的途徑、方法進行統籌思考與設計。
教材的知識結構可以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好的教材結構可以簡化知識,可以生成新知識,有利于知識的運用,使學生建立精確的、高度分化的認知結構。[1]可見,中職語文課程目標的達成主要依據中職語文教材內容,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實施也需要源于中職語文教材內容。然而,教材僅僅是課程的一種重要載體,不是課程的全部。任何課程實施都需要利用和開發大量的課程資源。[2]依據中職語文教材內容勾連地方文化資源,是地方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和關鍵點(如表1所示)。
表1 中職語文教材內容與地方文化資源的“勾連”
地方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也是課程內容重構的一種形式。這種課程內容重構不僅要找準中職語文學科知識與關鍵能力之間的內在聯系,還要理清語文學科知識學習、關鍵能力培養與語文課程思政之間的邏輯關系。因此,在地方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過程中,還應在挖掘中職語文教材文本背后真正核心價值的基礎上,認真研究教材文本開展課程思政的需求,尋找課程思政需求與教材文本內容、地方文化資源內容三者之間合理的“鏈接點”。對教師來說,這個“鏈接點”是符合中職語文課程特點且最具“語文味”、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開展語文課程思政、適合于“生情”“學情”的關鍵內容;對學生來說,這個“鏈接點”是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的關鍵學習內容,是“發展語文能力、提高語文水平不可或缺的知識”,[3]是提升審美情感、審美品位和增強文化自信的核心學習內容。
教師要依據這一“鏈接點”增補適宜的地方文化資源。一是根據語文課程思政的需要增補地方文化資源內容。增補的地方文化資源內容必須為語文課程思政目標達成服務,目標意識不強的地方文化資源內容是不足取的。二是針對施教的“這一篇”課文增補地方文化資源內容。中職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的價值是多樣的,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增補地方文化資源內容:增補的地方文化資源內容是“近語文”的;增補的地方文化資源內容應與將施教的“這一篇”課文的“文類特點”相同;增補的地方文化資源內容應體現“這一篇”課文的“文本個性”,是其他地方文化資源無法替代的特色內容。三是依據學生學習興趣增補地方文化資源內容。教師要選取能引導學生有興趣學習、能激發學生追求知識的地方文化資源內容。在弄清學生的已知點、模糊處和空白點的前提下,對融入語文課程思政的地方文化資源內容不做指定性闡釋,“盡可能保留一些令人興奮的部分,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4]讓學生探究融入語文課程思政的地方文化資源的深厚文化底蘊,吸收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情感、道德觀念、生活態度、價值取向等。四是根據學生前后學習內容增補地方文化資源內容。前后學習內容具有一定的銜接性。增補地方文化資源內容,不僅要讓學生認識“樹木”,還要讓學生看見“森林”,注意前后增補的地方文化資源的聯系,引領學生沿著地方文化形成的長流去尋覓生命的真諦,實現由“這一塊”到“這一類”的遷移,促進學生對地方文化的“順化”與“同化”,促進學生思想升華。五是根據課堂容量增補地方文化資源內容。在中職語文課程思政中融入地方文化資源內容,還要注意融入的量是否恰當。量少、內容不充實,無法為課程思政服務;量過多,則有可能沖淡課堂教學實質內容,影響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
語文課程是學習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5]地方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不應是傳統的“說教”式,其實施運行的途徑、方法必須是開放的,在實施運行過程中應尋找并建構地方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生發點”,讓學生在對融入的地方文化資源內容進行自主探究時最大限度“生發”出地方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效用。
一是進行方法指導,培育學生對跨媒介地方文化資源進行探究的能力。地方文化資源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可能是文獻、古跡遺址,也可能是通過口頭傳播、影視圖片呈現的。以不同媒介呈現的地方文化資源需要對應的探究途徑與方法。因此,必須對學生進行媒介使用方法(比如文物古跡鑒賞方法、采訪考察方法、問卷調查法、文獻查閱法、資料整理與篩選方法)的指導,以便讓學生對融入的地方文化資源內容進行自我體驗式探究與創造性挖掘,獲得對融入的地方文化資源內容的個性化感受,體察融入的地方文化資源深處的大美、大善、大愛,并經過情感的過濾與釀造,整合到自身的認知結構中,融入內心的情感世界中,實現地方文化資源在語文課程思政中效應的最大化。
二是創設情境,搭建學生對地方文化資源進行個性化探究的平臺。教師可以以專題問題為切入口,借助現代信息化手段整合地方文化資源;創設多樣化的語言文字運用情境,搭建學生對地方文化的內涵實質進行自我體驗的平臺;開辟學生對地方文化資源進行實踐性探究的渠道,使其對相關地方文化資源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并在與他人的交流、討論中加深對地方文化背景、精神內涵的理解,從而達到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強化課程思政之目的。
以地方文化資源的融入開展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目的是增強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對學情發展變化進行觀察,是檢驗地方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重要策略。
過程性評價貫穿某一學期(或學年),關注學生在對融入語文課程思政的地方文化資源內容進行體驗探究過程中的興趣、動機、情感、價值觀變化等。過程性評價的具體實施方法與流程為:一是建立學生對融入的地方文化資源體驗探究的“檔案袋”,收集學生的心得筆記、調查報告、專題研究報告等。二是制定過程性評價標準,使評價更加公平、客觀。三是加強對學生自評、互評的引領,指導學生在自評中主動反思,查漏補缺,自覺總結經驗教訓;引領學生在互評中進行思維碰撞,取長補短。四是建立班級微信、QQ 群等交流平臺,定期將學生優秀成果進行推送、展示。過程性評價記錄學生在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思想、情感提升和態度、價值觀轉變的軌跡。
終結性評價是在每學期結束后對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評價。學生學期總體成果內容的呈現應該是開放性的,可以是一篇調查報告,也可以是對地方文化資源某一內容的體驗或探究性小論文、研討心得,不規定形式,可以采用優秀、良好、合格的等級性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