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蘭
摘? 要:大學英語是課程思政的一個重要陣地,這是由大學英語課程的性質決定的。本文將首先分析我校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現狀,進而探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行課程思政的必要性。最后,本文將探索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滲透途徑,以期達成課程教學“立德樹人”的目的。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 聽力教學
引言
近幾年,課程思政成為了全國各個高等院校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育人”先“育德”。課程思政本質上是為了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大學英語課程是各個高校學生的必修課程,由于其教學內容涉外性較強,是大學生最容易受到外來文化和價值觀影響的課程,因而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更顯迫切性。近來,一些專家或教育工作者對課程思政如何與大學英語教學相結合進行了諸多的研究和探索:比如,李月探究了在大學英語課堂實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張巨武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劉曉陽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進行了研究。他們的探索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英語中的重要性。本文將結合聽力教學實踐來探究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滲透,以期課堂聽力教學在幫助學生提升學生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能讓其深刻理解聽力文本傳遞的思想性和文化性,進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一.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現狀
大學英語是全國各個高校開設的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因此它是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戰場。但是,目前大學英語的思政教育卻未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開展,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一些大學英語教師并沒有重視課程思政教育,更別提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育了,這就導致他們在備課環節和課堂教學中忽視了思政教育內容。一方面,大學英語聽力教材內容多來自于原滋原味的英美報刊、雜志、電影剪輯等等,體現的是英美文化和價值觀,涉及中國文化的相關報道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教材中中國文化元素缺失,因而教師備課時也疏于思考思政內容或去網上查找相關思政資料來輔助思政教學。第二,現有的教學方式無法達到思政育人目的。大多數老師的課堂聽力教學模式遵循“預聽—核對答案—講解詞匯—結束聽力”這樣的模式,這就導致課堂忽略了對聽力文本中所涵蓋的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更別說文本所體現的文化差異或理想信念等思政教育內涵。第三,由于教學任務重,課時又有限,少數老師根本不重視英語聽力教育。他們認為聽力訓練可以讓學生在混合課時間段自主學習,比如在U校園APP上完成,從而他們就能把聽力課時拿來做四、六級訓練題,這就導致思政教育在聽力教學中根本無法實現。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現有聽力教學理念和模式,重視聽力教學,重視聽力教學中的課程思政,認真研究聽力文本中的課程思政素材,探究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滲透,提升學生的文化思辨能力。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當各個高校要在大學英語中引入課程思政教育時,不少大學英語教師感到困惑:我們教的是英語,與課程思政沒有關系;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課老師的任務。他們沒有意識到大學英語和其他課程一樣都是在育人。 教育部關于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教育應為人民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教師應潛心教書育人,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由此可見,每個大學英語教師都應牢記“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也是大學英語中必須滲透思政教育的根本原因。 其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課程思政內容,這也是由大學英語課程的性質決定的。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 大學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因此我們這里主要探討其人文性價值:第一,大學英語課程主要任務是進行跨文化教育。學生通過英語學習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第二,大學英語課程可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服務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示人民日報海外版積極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宣講中國發展變化,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成為增信釋疑、凝心聚力的橋梁紐帶。基于此,在高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愛國主義情懷,使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中國所需要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三.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體現
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只要抓好課堂教學,“課程思政”就成功了一半。 針對大學英語聽力課堂教學現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索思政教育在聽力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滲透。
增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戰場,也是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廣大教師要用好課堂講壇,用好校園陣地,用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們的心田、轉化為日常行為,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基于此,作為教師,首先要端正教學態度,認清自己所承擔的思想政治教育責任;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有意識地將思想品德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家國情懷教育等等與具體教學內容相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其次,大學英語教師要牢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一指導思想,加強自身專業文化知識的提升和個人思想品德修養,力爭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引領學生積極向上。除此之外,大學英語教師還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提升中國文化素養,努力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比如中國著名詩詞中英文對照版等等),以便能在課堂上用英語規范地講述中國文化,幫助學生能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增強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其深沉的愛國情懷。
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
“每門課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思考每個聽力單元所體現的主題思想,充分挖掘教材中與思政教育相關的素材,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設置好本單元的思政教育目標。比如,我們現用的外研社《大學英語聽說教程》這套叢書,它非常注重學生跨文化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特別是“view the world”這個模塊。在講授“view the world”這個模塊時,本人會很自然地把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不僅讓學生了解中外文化和價值觀的異同,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外研社《大學英語聽說教程1》第二單元“Love Makes a Family”為例。 該單元要訓練的聽力文本內容與家庭之愛有關。 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搜尋相關資料,設計好與單元主題相關的思政教育PPT課件:相親相愛一家人。愛是維系家庭關系的紐帶。父母的養育之情,孩子的感恩之心,讓整個家庭洋溢著溫馨、和睦和興旺之象。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父母應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幫助孩子從小立志、熱愛生活、懂得感恩;家庭男女應平等相待,共擔家庭責任,尊老愛幼、孝敬長輩。國者,大家也;家如此,國亦如此,從而升華到家國情懷。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單元“view the world”這個模塊時,只需要按照教材討論話題1和2,就可以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話題1. Do you agree with these descriptions about Chinese parents? 話題2. 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ese parenting and western parenting?? 話題1要求學生通過視頻了解多數中國母親的日常生活寫照:母親們不僅要忙生計,還要操持家務,為家庭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們常常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通過觀看視頻和話題1的討論,學生們更能體會母愛之偉大,極大地激發他們的感恩之心,從而激勵他們努力學習、回報父母、報效國家。話題2比較注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因為它涉及的是中西方國家不同的家庭育兒觀:中國父母普遍對子女要求嚴格,對孩子期望值較高,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推動孩子成功。而西方的父母對孩子不太嚴格,他們愿意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在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的情況下,幫助孩子成就未來。不管是中國的家庭育兒觀還是西方的家庭育兒觀,都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深愛之情。愛是家庭的主旋律,從而照應單元主題:“Love Makes a Family”。通過這樣的課堂聽力教學設計,不僅提升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讓學習者了解不同的中外文化和價值觀,提升了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且還把社會主義家庭核心價值觀巧妙地融入到了課堂教學中,從而達成了課程思政教學“立德樹人”的目的。
3.創新日常教學方法
課程教學是否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往往與教學方法能否靈活運用有關。 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創新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 課堂上,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聽力教材,靈活運用課堂講授、問答、討論、展示匯報等教學形式,借助視聽說訓練材料,潛移默化地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之中。除了課堂教學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建立班級QQ 群、微信群等開展線上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活動,將線上和線下思政教育相結合:1. 根據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教師可以定期給學生推送相關思政教育內容學習,比如外研社的Unipus、China daily 雙語新聞里面的關于中國的時事新聞和文化介紹;2. 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混合課學習時間,讓學生完成相關單元思政話題的討論,并在線上展示討論的成果;3. 教師甚至還可以鼓勵學生相互借鑒學習,在QQ班群分享自己聽讀過的有關中國文化知識(中英雙語版)的聽力材料,比如可可英語APP上的欄目“春節那些事兒”,其內容豐富有趣又能拓展學生傳統文化習俗方面的知識。通過這些線上線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升了他們的聽讀能力,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傳統中國文化的了解,進而增強了他們的思想政治意識。
結束語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需要每個教師在備課時不斷地思考和探索。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看起來簡單,但聽力本文卻需要我們教師取其文化和價值觀之精華,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西方媒體的立場和觀點。只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兼顧大學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重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我們就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增強其民族文化自信,從而把學生塑造成具有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李月.? 《大學英語》課堂成為高校思政教育陣地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 7) : 28-29.
[2] 張巨武.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新絲路,2017 ( 10) : 107-108.
[3] 劉曉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8 ( 10) : 126-128.
[4] 陳向京. 大學英語聽說教程1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