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巖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語文教學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建更加適應孩子身心發展的課堂。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尋求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的角色,按照一定的策略來實施教學,讓孩子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習興趣;教學策略
讓孩子愛上語文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減輕學生負擔,是語文教學的關鍵。事實證明,教師在語文課上若采用了不正確的教學方法,會使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心理,進而減弱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唯有在課堂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才能推動學生的發展,進而實現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抓住語文學科的特點
小學語文教育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語文學習中,要注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還應重視對學生在文學、情感等方面的熏陶,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應是培養學生的文化鑒賞水平和語文素養,并致力于小學生語文能力的養成與發展,若只以答題方式上入手,那么小學語文課堂會愈來愈枯燥無味,而且小學生的語文思維也會越來越死板。
二、構建開放、活躍的課堂
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使學習者有所放松,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輕松愉快的心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中,這樣更容易接受知識。相反,若一個人情緒低落,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被動的學習效果肯定很差。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給每個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身心放松愉快地進行學習,讓學生大膽質疑,而不是一味地隨聲附和、人云亦云。在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學生肯定會獲取更多的知識。
(一)寬松和諧激趣法
語文課堂上要體現人文特征。教師和學生的關系首先是人和人相互交往的關系,學生一旦感受到了教師的尊重,與教師之間的人際交往也就會和諧了。教師要尊重學生,才能夠使學生更加信服教師,樂于跟隨教師學習,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講授《清平樂村居》時,教師抓取了文中關鍵字“醉”問:“誰醉了”?有的說“老翁老婦醉了”,有的說“他們的三個孩子都醉了”,有的說“作者醉了”。并且每個學生都說出了他們各自的理由,課堂氛圍瞬間活躍起來。我又問:“同學醉了嗎?你又是為何而醉呢?”同學都想說,個個爭先恐后。所以,教師精心設計的提問,猶如一個路標,能夠使小學生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境地。最后,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表達出自己的理解,教師的課堂目標也就實現了。教師不能永遠高高在上,要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有截然不同的引導方法,要因材施教,要接受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安靜快樂的教育氣氛中,孩子的學習樂趣就會增加,學習效果也就會增強。
(二)贊揚欣賞激趣法
中國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及獎子一長。”贊美是廉價的,更是無價的,贊美鼓勵會使孩子獲得一個被肯定的心態。被人肯定、被人贊賞,孩子的自信就會大增,這有利于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但是贊賞一定要落實到細微處,不要籠統地說“你真棒”“你真聰明”,要根據孩子的表現作出細致的鼓勵評價。如孩子寫字有進步,教師可以說“這個字的間架結構非常好,這一筆捺寫得非常好,斜度出鋒”。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優點,繼續保持。這樣,讓孩子在贊揚、欣賞中提高自信,增強學習動力。
(三)認真傾聽激趣法
以前的課堂都是教師說學生聽,有的甚至就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被動學習,導致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好。隨著課堂教學的不斷改變,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多傾聽學生的發言,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學生說教師聽,能夠使學生充分得到煅煉,也調動了學生回家預習的積極性,因為只有預習好了第二天才會說好。這樣做能夠使學生大膽地走上講臺,以學生的思維方式來進行講述,同學更容易接受。“學生講”更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講的同學充分準備,講的越來越好,聽的同學參與度很高,課堂效果非常好。
(四)平等評學激趣法
教師在課堂上要一視同仁,不論成績的好壞,答對了問題都要給學生鼓勵性的語言,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加肯定自己,更加努力積極地進行思考學習。即使答錯了問題的孩子,教師也要耐心地和他們一起找出問題所在,肯定他們答對的部分。在提問的時候,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孩子都充滿自信,更主動地去學習。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自評、互評的形式讓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其中,并揚長避短,凸顯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共同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五)教師魅力激趣法
“親其師,信其道。”小學生喜愛上語文課,教師的個性吸引力毋庸置疑,教師要有持續學習的上進心,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還要具有優秀的道德素質,做學生學習的典范;教師對待學生要有耐心、愛心,在平時要與學生多交談多溝通,親密交往。教師作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要有親切隨和的教態,在教學上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要有激發課堂氣氛的力量,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欣賞文章的魅力。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要成為學生最喜愛的教師,這樣學生就會熱愛自己,也就會喜歡解答這個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更愿意投入課堂學習,從而喜歡上語文課。
三、快樂學習、和諧互助
幾年來,學校一直實行“和諧互助1+1”的教學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之間結為大小對子,并成立“和諧互助”組織,由優生帶差生。學習上有問題的孩子讓學習好的孩子做老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校還舉行了各種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受到其他學校的一致好評。合作研究才是學生進行高效學習的最主要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通過精心組織學習活動,養成教師的協作意識和協同能力。在課堂教學上,應給學生之間更多交流溝通的機會,并在活動中給每個學生更多地提供共同活動的環境。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讓每個學生更多地體會互相幫助的樂趣,讓每個學生在與具有共同合作機遇的個人和社團之間的交往中,學會相互幫助,學會交流,學會分享。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階段是養成中小學生創造力思維習慣的最佳時期,而中小學生的創新思想也可以在積極主動的讀書過程中逐漸養成。創新不但要鍛煉學生思考技能,更關鍵的是通過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給學生帶來一定的新信息,讓學生依據信息,廣開思路、充分想象。只有具備創新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具備經濟發展能力的民族,因此我們必須要使他們具備創新的欲望,并學會選擇地吸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從改變教學思路和教學觀念出發,從家長型教學邁向民主型教學,從傳授型教學邁向創新性教育,使學生學會為人處事,學會閱讀、學會生存。
五、用師愛感動學生
學生如果能感受到教師的愛,喜歡并接受教師,學生離開家來到學校之后,他的親人就是教師。教師一個微笑,一句鼓勵,一次關心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愛。愛學生就要去了解他們,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孩子的習慣,孩子的家庭。我常常和孩子們閑聊,走進孩子的心靈,與孩子們如同好友一般,上下課經常與他們在一起做游戲,也定期舉辦有意義的活動,如舉辦讀書會、故事會、課本劇、班隊會等活動。通過平時的交流,孩子們更樂于表達自己的心里話。經過了解,我也得知了不少孩子的家庭狀況,有的孩子由于父母離婚后,與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認為自己是沒人要的孩子。我知道后主動找孩子聊天,對他行心理疏導,讓全班同學都去關心他,在我和同學們共同的努力下,這個孩子感受到了大家的關心,主動地去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還會主動幫助同學。通過教師的努力和愛能讓孩子們快樂的學習生活,能換來這么多人的愛,對于教師來說真的很滿足。
總之,語文教學要突破傳統陳舊的語文教學方法,形成生動的、開放式的、以學生為主導的語文課堂,這不但可以讓學生愛上語文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探究、合作、創新的精神。
參考文獻:
[1]黃全明,陳樹寶.小學語文教育科研[J].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