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文章為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義務教育學校勞動教育實踐研究”專項課題《“以勞育德”課程體系下的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研究——以欽州市高新區實驗學校為例》結題成果,基金項目編號:2021ZJY457。
作者簡介:胡生北(1984~),男,漢族,甘肅靖遠人,欽州市高新區實驗學校,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基礎教育。
摘 要:中小學是學生樹立價值觀的階段,學校和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知識的教育,還要注重對學生思想的引導。學道理和學習文化知識同樣重要。相較于課本文化知識的教學,學校對勞動體驗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薄弱,部分學校和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這門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勞動教育這門課程不僅僅是教學生勞動技能,它還能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能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勞動人民的辛苦,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勞動的光榮、感受到勞動的魅力、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勞動教育是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中必須要學習的非常重要的內容,學校和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打破傳統的授課思維,創新授課模式,一切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前提展開教學,讓學生真正愛上勞動教育這門課程,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勞動教育的課堂當中,最大限度地幫助每一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文章主要研究了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困境與突破的路徑。
關鍵詞:中小學;勞動教育;困境;突破路徑
中圖分類號:G40-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8-0010-04
教育部門之所以設置勞動教育這門課程,主要是因為現在學生的勞動意識相對薄弱,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主要集中在課本文化知識上面,學生很少有時間也很少有機會真正地參與生活中的勞動當中。“勞動最光榮”這句話一直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其實這句話本質上是想向我們表達一種“勞動精神”。中小學的勞動教育最終也是為了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勞動的內在含義,而不是讓學生“為了勞動而勞動”。現如今,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逐漸增強,經濟條件有了明顯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正因如此,學生和勞動的距離卻越來越遠,學生的勞動意識逐漸變得越來越薄弱。勞動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勞動教育這門課程本質上其實也是一門“體驗式”學科,對于學生而言,勞動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校和教師如果想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勞動教育,就要給學生創造足夠多的勞動的機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以及空間去讓他們參與生活中的勞動當中。學生只有自己親手去完成一些勞動任務,才能了解勞動教育這門課程存在的實際意義。
一、分析中小學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人類思想的進步,學校和教師以及家長對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強,對“學習”二字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學校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理念都有了創新和進步。但是整體來說,中小學的勞動教育課程還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問題,勞動教育在所有學科中的“地位”還是相對落后,部分學生在生活中需要自己動手勞動的機會相對較少,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組織學生開展集體勞動活動的重要性,沒有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樂趣。相較于其他學科,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學科性質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一門更加注重實踐的學科,如果學生沒有自己參與勞動的經歷,那么即使教師在課堂上源源不斷地向學生講述各種勞動方法,學生也很難真正地體會到勞動的意義所在。勞動教育強調理論,但更強調實踐,小學是學生剛開始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學校和教師如果不能讓學生在這個階段經常動手勞動,學生其實很難真正體會到農民伯伯的不易。與此同時,由于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期末評分的特殊性,部分學校過度壓縮學生的勞動教育的課堂時間,甚至占用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時間去講解其他文化課的內容,這種教學理念是非常錯誤的,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學校和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就一定要在意識形態上先做出改變,然后再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做出調整,最終真正地幫助學生提高勞動的能力和水平。
二、探究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教學方法
(一)加強對小學勞動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
學校和教師以及學生在思想上重視勞動教育是改變中小學勞動教育現狀的關鍵。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的教育,也是對包括教師在內的所有人的教育,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勞動也可以提高“勞動”在教師心中的地位,讓教師對勞動的理解更加透徹。教師只有從心理上真正地感受到勞動教育的強大力量,在思想上認可勞動教育這門課程,認識到這門課程對學生的重大幫助,才會在行動上真正地重視勞動教育這門課程。勞動教育這門課程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獨一無二且不可取代的,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讓學生的人格變得更加“立體”的一個關鍵要素。學校不是僅僅要培養一個文化課成績優異的學生,而是要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培養一個多方面能力都相對較強的學生。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教師要先從意識上認識到勞動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教師認識到了勞動素質教育的真正意義之后,才會讓勞動教育的課程編排變得更加合理。學校和教師想讓學生全面發展,就必須在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在學科上進行任何時間的傾斜,而是真正地將勞動教育這門課程帶入中小學生的課堂,最終真正做到對學生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
比如,教師可以在進行其他學科的講解時向學生滲透一些勞動的理念,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課堂上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創造一個相對輕松、愉悅、有趣的課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交流、去互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在繪畫課上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提供幾個假期勞動的話題,讓學生根據“假期勞動”這一主題制作相應的繪畫作品,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優秀的繪畫作品都需要先對它的主題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學生想要呈現一幅優秀的繪畫作品,就需要真正地參與勞動教育當中,不僅要掌握一些勞動方法,還要真正領略勞動的精神,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將自己大腦中的畫面更加靈動地展示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進行勞動主題的繪畫之前先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讓學生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讓學生先參與生活中的勞動當中,然后再將自己大腦中的畫面通過紙和筆展示出來。這種教學方式既讓學生學習了美術,又加深了學生對勞動的理解,對學生的多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學校想要突破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現狀,首先要提高對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學生只有擁有了勞動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認識到學習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必要性,最終真正地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二)強大師資力量
教師是班級內所有學生的“大家長”,是課堂節奏的把控者,也是學生學習路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引路人”。雖然學生才是課堂的核心人物,是課堂的主人公,但是教師卻是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角色。生活中和學生接觸時間最多的人除了父母就是教師,因此,師資力量是否雄厚、教師的專業素養是否高級都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某一課程的理解,影響學生對這一課程的掌握程度。學校一定要加強對教師的專業素養的訓練的重視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小學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學校對教師的管理以及培訓要更加專業、系統,對教師的考核制度也要變得更加嚴格,最終構建相對完善的勞動教育的教學體系。因此,學校在聘請教師時一定要對教師進行嚴格的考核,制定一個相對完善的評分系統,在提高學生勞動意識的同時,也要對教師提出嚴格的要求,強大師資力量,給學生最好的課堂感受以及課堂體驗,讓學生在勞動教育這門課程中能夠真正地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進步。
比如,學校可以對教師的日常表現進行打分,在學生的勞動過程中,學校可以根據活動的效果對教師的組織能力以及教學水平進行考核,活動之后根據學生對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收獲對教師進行評判。高水平的教師是中小學開展高質量的勞動教育教學的重要前提之一,學校一定要加強對教師考核的重視程度,既要對教師高標準,也要對教師嚴要求。學校要最大限度地完善教學體系,提高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教學效率,最終真正地提高學生對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了解程度,加強學生對勞動精神的理解深度,在教師的帶領下讓學生真正地參與生活中的勞動當中。
(三)完善學生評分系統
部分學校不夠重視勞動教育這門課程,沒有深刻認識到勞動教育這門課程存在的真正意義,對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考核評分不夠嚴格,導致部分學生沒有真正認識到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主動勞動的意識。所以學校一定要制定相對完善的評分體系,一切以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為前提對學生進行考核。學生的課堂專注度、在勞動活動中的參與度、對教師布置的勞動任務的完成度等各項內容都要參與學生的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評分系統當中,只有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更加嚴格、對學生的考核更加全面,學生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勞動教育的課堂當中。長此以往,學生對勞動的理解才會更加全面,才有可能逐漸愛上勞動,最后將勞動的精神發揚光大。
比如,教師在講述每學期的第一堂勞動教育課時,要先向學生介紹這門課程的評分標準以及考核內容,讓學生清楚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學習方向以及學習內容。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分數占比,如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可以各占總分的百分之三十,最終期末任務的完成度可以占總分的百分之四十。針對不同學校學生的勞動情況制定不同的評分體系,讓學生的勞動能力在各個環節都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詳細而系統的評分體系不是為了給學生過高的學習壓力,而是為了真正幫助學生提高對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了解程度,提高勞動教育這門課程在學生心里的位置,將這門學科與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真正地幫助學生提高勞動的技能。因此,制定完善的評分系統對勞動教育這門課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學校和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評分標準的把控,最大限度地讓每一個中小學生在勞動教育這門課程中都能既收獲到歡聲笑語,又提高了勞動能力,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的水平。
(四)在生活實踐中感受勞動的魅力
我們國家之前提出了新課程理念,即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開展“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既然國家加強對學生的發展的關注程度,那么勞動教育一定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從古至今,勞動精神代代相傳,小學又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帶領學生去感受“勞動”的偉大。勞動的過程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鍛煉學生的耐力和定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相較于課堂上的勞動教育的內容,生活中的勞動可以讓學生的感受更加真實。“勞動”,顧名思義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這也是改善小學勞動教育現狀的重要方法之一。
比如,在勞動教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撿一撿活動場地能看到的垃圾,也可以帶領全班同學一起去種花,一起去植樹。這樣既讓學生走進了大自然,又綠化了環境,同時還讓學生進行了勞動,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實現了多方面的學習。勞動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實踐”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想要加強學生對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就要多給學生布置一些需要他們親自動手的任務,學生只有親自動手勞動之后,才能發自內心地感受勞動的魅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經常帶領學生在生活中真實地去感受勞動的偉大。農民伯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天播種,秋天豐收,過程中還要不斷地除雜草、澆水、施肥,讓地里的莊稼更加茁壯地成長,一年四季,他們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這就是生活中最樸素也是最真實的勞動,教師要在勞動的過程中實現勞動教育,在勞動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農民伯伯的不容易。中小學也是學生剛開始學習如何做人的階段,“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都是在告訴我們不要浪費食物,要愛惜我們的食材,這些道理雖然學生從課本中也能學到,但是只有讓學生自己真正地去體驗勞動人民的辛苦和不易,學生才能更深層次地理解“勞動的意義”。學生體會過農民伯伯的辛勞,在生活中自然就會自覺地珍惜糧食,這些優良品德都是在勞動的過程中養成的。因此,學校想要實現真正的勞動教育,就要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教師的教學要全面展開,學生不僅要學習課本知識,更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師的職業也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不只是“教書”,還要“育人”。德育教學也很重要,學校不要再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要更加全面地去培養每一位學生才是教學的關鍵。
(五)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
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對學生更好地學習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和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創造良好的校園勞動氛圍的重視程度,注重校園勞動氛圍的營造。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班級大掃除的活動,組織學生開展校園除草、校園鏟雪的活動,這些集體性質的勞動能營造一種濃厚的勞動氛圍,從而帶動學生投入勞動活動當中,這對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順利開展有很大程度上的推進作用。
比如,教師可以在組織學生開展班級大掃除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結組,給學生分配對應的勞動任務,在勞動的過程中觀察不同學生的勞動狀態,調動大掃除的勞動氛圍。這種勞動氛圍可以讓學生的勞動狀態更加飽滿、激昂,從而讓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功效最大化。創造一種良好的勞動氛圍對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和教師一定要重視勞動氛圍的營造,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感知到勞動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地喜歡上勞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這門課程在如今的教學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學校不僅要加強對勞動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讓勞動素質教育這門課變得更加完善,還要把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教學與“立德樹人”相結合。教師既要教書,也要育人,要把全面提高學生的多方面的能力作為教學的一個核心目標。在勞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耐力以及定力都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訓練,而且優質的勞動活動還可以縮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增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還可以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與社交能力。因此,教師一定要深刻認識到勞動教育這門課程對中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重大幫助。教師要改變勞動教育的現狀,就要讓勞動教育這門課程更加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勞動能力以及道德水平。學校和教師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感受勞動帶來的光榮感,讓每一位學生對勞動的認識更加全面,最終讓每一位學生在勞動教育的課堂中既有勞動能力的提高,又有勞動精神的學習。
參考文獻:
[1]胡霞.小學勞動教育的現狀調查與對策探究:以會寧縣北關小學為例[J].試題與研究,2021(34):153-154.
[2]牛世蓮,趙艷麗.家校合作發揮勞動教育育人功能的實踐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1(32):3-4.
[3]楊荻,梁博喆.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融合與滲透研究[J].天津教育,2021(21):85-86.
[4]閆婷.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開展現狀及優化策略[J].新智慧,2021(18):99-100.
[5]沈勝林,蔡巧梅.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2(11):43-46.
[6]李務濤,姜際龍,范瑋.“教-學-評”一體化的勞動教育校本模式探究與實踐[J].教育文匯,2022(3):15-18.
[7]劉麗琴,譚諍.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研究文獻綜述[J].林區教學,2022(3):103-106.
[8]許鋒華,余僑.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的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構[J].教學與管理,2022(6):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