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自我導向學習是個人通往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目標是提高成人學習者的自導學習能力。在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指導下,依據一定原則,構建基于自我導向學習理論的在線課程設計模型,并結合相應案例,以期有效增強在線課程的學習效果,培育學習者自導學習能力,助力建設網絡終身學習型社會。
關鍵詞? 自我導向學習理論;Python語言;網絡終身學習型社會;在線課程;網絡教育平臺
中圖分類號:G434?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2)06-0068-05
0? 前言
隨著知識經濟對社會現有結構的不斷沖擊,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網絡教育打破時空限制,搭建“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皆可學”的終身學習平臺并建設大量在線課程,保障學習資源的充分供給,發揮其開放共享的優勢。在為全民終身學習服務的教育體系中,高等教育不但是連接基礎教育和社會生活的橋梁,更起到銜接青年到成年學習的關鍵作用[1]。大學生作為高校主要教育對象,進行在線課程學習時,通常會出現學習動機不足、學習策略單一、自我監督意識差、學習指導不具針對性、學習反饋不及時等問題,以致最終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與學習效果。因此,以教為中心的在線課程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本文以自我導向學習理論為指導,發揮網絡技術的教育優勢,為構建網絡終身學習型社會架設橋梁。
1? 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概述
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即SDL)最早由加拿大教育家塔夫提出,隨后,美國成人教育之父諾爾斯在其出版的《自我導向學習》[2]一書中提到:“自我導向學習(簡稱‘自導學習’)是一種個人的、有目的的、發展的學習過程。自導學習者主動診斷學習需求,明確表達學習目標,識別確定學習資源,選擇實施學習策略并評價學習結果。”在眾多的SDL模式中,美國學者格羅歐提出的分層自導學習模式(Staged Self-Directed Lear-ning Model,即SSDL模式)已被眾多學者應用到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中,該模式根據學習者由低層次發展到高層次的自導能力,劃分四個等級,如表1所示。在給學習者提供足夠的自導學習空間前提下,賦予教師更加多元化的角色定位,應用個性化的教學策略匹配相應學習能力的學習者,以精準提高自導學習能力。徐宏卓[3]認為,反思性批評是提升自導學習能力的標志之一,它能反映和評價學習。面對Python語言等操作技能類課程,學習者需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修改和調整策略。因此,筆者認為:采用SSDL模式指導在線課程的設計,能夠更有效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學生的自導學習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與理念。
2 基于自我導向學習理論的在線課程設計原則
2.1? 學習者控制原則
網絡教育環境下的在線課程設計,需將學習者推向教學生態中心,幫助他們建立起主觀能動性。然而,因學習者存在個體差異性,他們是否有能力持續掌控學習過程的每一步,則要求在線課程的設計者充分考慮并提供與之相匹配的專業指導。
2.2? 動機激勵原則
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既有外在的,又有內在的,而成人學習者的內在動機往往更加穩定、可控性強,進而可對學習行為進行持續性的激勵和強化。除此之外,外在動機也是不可或缺的激發和保持學習的動力。如職位晉升、工作變更、同行競爭、學歷提升、家人支持都可以促使學習狀態得以接續,學習進程得以維持[4]。當然,合理的動機結構建立在以內部動機為主、外部動機為輔的基礎上。因此,在線課程的內容應取材于生活,同學習者自身需要緊密結合,充分激發其內部動機。
2.3? 資源支持原則
基于智慧教育背景,為順利開展在線教學,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實時更新性,建立一個豐富的資源庫,依托于教學大綱的知識框架,從互聯網中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既要包括課程內部知識體系的內容,還需拓展學習者可能感興趣的知識內容的深度與寬度,以實現在線課程設計中教學資源的持續更新。
2.4? 學以致用原則
自導學習的核心是掌握概念性知識并將其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學習者需拉近知識與現實間的距離。這就強調自導學習能力在對所學知識如何轉化到實際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不能僅停留在表面,應該做到學以致用。因此,設計在線課程應為學習者提供能夠實現知識外化的平臺,讓他們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2.5? 過程性評價原則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5]。基于自導學習理論的在線課程設計要轉變“一考定終身”的固定評價模式,在各個關鍵節點提供明確的評價標準,發揮評價的導向、調控作用,使學習者逐步掌握自我評價的技巧。秉承過程性原則,發揮互聯網優勢,創新評價工具,尊重人才培養規律,系統反饋學習結果,以幫助學習者隨時及時調整學習節奏和學習方法、策略甚至學習目標。
3? 自我導向學習下的在線課程設計模式
依托于在線課程設計原則,筆者構建基于自我導向學習理論的在線課程設計模型,如圖1所示。
3.1? 把脈自導學習能力,譜寫學習者畫像
基于王興輝等人[6]提出的階段式自導教學設計維度,從學習者角度出發,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即將開始在線課程學習的學習者進行自導學習能力評估,總體了解他們的初始化水平及自導學習能力。比如:學習者在選擇一門課程之后,在線教育平臺會發布自導學習能力調查問卷,測定學習者是否能夠完成自主分析學習需求、確定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機、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資源、交互學習小組、進行學習評價等七個方面的行為。學習者作答完畢后,平臺會借助數據分析技術對其自導學習能力進行評估,然后譜寫學習者個人畫像(如圖2所示),并給予S1、S2、S3、S4四個等級的判定,以便在教學實施全過程實現對學習者因材施教。
3.2? 推薦混合學習模式,師生共同達成協議
在網絡教育環境下,基于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的創新是設計關于大學生在線學習課程的關鍵環節。在學習者個人畫像的基礎上,師生根據平臺測評等級,共同選取SSDL模式中某一個層次或者它們的組合形式開展學習活動,并簽訂詳細、可實施、強針對性的協議。
針對S1層次學習者,教師要告訴他們應該掌握哪些學習內容,怎樣開展學習過程,并適當適時給予他們相應的訓練。例如:可以直接告訴學習者某一門課程具體單元的學習目標層級、學習方法策略、學習最佳時段、學習詳細步驟,何時完成并提交作業。對學習者作業完成情況、任務完成情況及時進行指向性、相關性的反饋也非常有必要。
針對S2層次學習者,教師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注重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啟發性、引導性的交流與討論,幫助他們理解各課程單元之間的聯系,提高他們的自我認同感,正確引導他們的學習動機,沿著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某一主題不斷深入下去,必然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自我導向學習雖然強調獨立自主學習,但仍然重視合作學習的價值與影響。對待S3層次學習者,教師應該通過在線教育平臺多組織一些討論、交流活動,通過促進師生間、生生間線上線下的合作,不斷深入學習,開闊視野,增強學習樂趣。
S4層次學習者的自我導向以及自控自學能力水平較高,教師針對此階段的學習者,既可布置個別化、高層次的學習任務,也可采用專題研究的形式,使他們在達成學習目標過程中學會借助、整合外界資源,促進自己的在線學習能力全面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學習模式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據學習者自導學習能力的提高或部分課程資源的特點進行調整。因此,基于不同類型的課程,可依據其特點和學習者個人畫像制定一份詳盡的參考性混合學習模式推薦,細化各學習階段的目標與策略,為學習者自導學習提供支持。
3.3? 合理劃分學習模塊,順序實施學習步驟
為使學習者更好地進行自導學習,需要設計一個合理的學習流程,即以學習者熟悉的學習順序進行,每個模塊的學習步驟為:課程導引→問題情境→學習活動→實踐合作→作業考核。
3.3.1? 課程導引? 首先,提供完整的課程大綱,便于學習者明晰知識要點,明確課程的組織架構。其次,根據師生簽訂的協議提出總體目標,同時進一步細化各個模塊的學習要求。最后,根據不同自導能力學習者的反饋,提供個性化課程指導建議。
3.3.2? 問題情境? 采用貼近學習者生活實際的案例引出章節學習主題,激發其興趣,創設真實問題情境,變換設置懸念的方法,不斷吸引學習者注意焦點,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注意的是,問題情境要在融合對應知識點的前提下,切合學習者實際的學習生活,創設不同背景、層次的高質量問題,從而引導他們主動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方案,完成相關任務。
3.3.3? 學習活動? 依托網絡平臺,組建信息化教師大講堂,按照知識點前后邏輯順序預先劃分好模塊。同時,創建社群空間,供師生、生生間適時開展一對一、一對多交流,進而進行深入交互活動。
3.3.4? 實踐合作? 大學生作為成年群體,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對問題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協作學習就可以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經驗,培養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比如:完成一個階段學習后,教師可發布主題任務,并創建若干討論室,供學習者自行組團,互相交流,最后展示成果。
3.3.5? 作業考核? 教師發布相關作業和測試,測試形式要多樣化,主要包括基礎類或拓展類作業測試等。測試占比要分散化,學習者個人綜合成績=作業測試+實踐表現+能力提升。
3.4? 創設資源共享庫,分模塊、多形式供給
在線課程的載體是網絡,內容資源模塊不僅包括視頻集、課件包、試題庫等基礎模塊資源,還集合文獻集、會議桌、新資訊等時效性較強的最新動態資源模塊。在形式上,包括但也不拘泥于視音頻等傳統多媒體技術,可聚焦最新技術,如虛擬現實、3D建模等,在激發學習者學習動機和興趣的同時,利用科學技術能夠將他們的理論學習映射到具體的生活場景,提高接受、加工、存儲和遷移信息的能力。
3.5? 追蹤學習者學習動向,提供自導學習腳手架
教師利用網絡平臺的相關軟件追蹤學習者學習動向并對其行為進行自動監控,依據得到的數據推斷學習者在線學習喜好和網上學習參與度以及學習狀況,在為他們個性化內容呈現和過程性評估提供依據的同時,還可讓學習者通過個人學習畫像進行實時自測,了解自身學習情況。對于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習者的自導學習能力處于不同的水平。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各個環節始終關注學習者的自導學習水平,依據科學的數據分析提供與其自導學習能力相契合的教學方法。
3.6? 秉承過程評價理念,提升自導學習能力
在線課程的評價需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可在關鍵節點設置測評打卡任務,鼓勵學生對自身思維模式、學習策略、學習效果等表現進行批判性反思,為接下來的一輪的學習提供支持。自導學習需要學習者不斷進行批判反思,因為反思的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習者及時調整學習策略,還可以改善他們的思維水平,最終螺旋提升自導學習能力。
4? 案例設計
Python語言簡潔、易讀,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數據分析、Web開發等領域擔任重要角色,因更新迭代速度較快。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更傾向于選擇時時更新信息的網絡教育平臺進行教學。筆者認為,在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指導下,建設Python語言在線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習者掌握知識和內容,更有助于學習者提高學習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的理念與習慣。下面以Python語言為例,論述基于自我導向學習理論的在線課程設計模型的可行性。
4.1? 課程描述
Python語言作為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著重培養學習者編寫代碼的能力與計算思維能力。理論學習主要在于讓學習者理解Python編碼規范以及面向對象編程思想,上機實踐旨在讓學習者掌握Python語言的應用。
4.2? 課程設計
Python語言自導在線課程實施過程如圖3所示。師生依托于在線課程平臺生成學習者畫像并簽訂學習契約。學習者圍繞系列資源模塊,以自導支架為指引,通過“低階—進階—高階”自導實現自學、交互、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學習行為,獲取編程能力的基礎上形成高階自導學習能力。教師根據學習者過程評價反饋,實施“導學—講授—指導”等教學行為,以此來指導學習者有針對性地學習。
基于自我導向學習理論的在線課程設計模型,結合Python語言課程特點,依托師生簽訂的協議、平臺承載的資源、自導支架、過程評價四個關鍵課程內線要素,重點敘述該門課程如何實施。
4.2.1? 學習者自測自導學習能力,教師推薦學習策略? 學習者需要借助平臺評估自己的自導學習能力,形成個人的學習者畫像。教師依據學習者自導學習能力評定等級匹配與其相符合的學習策略,但是進行的預設需在學習者承諾會履行的前提下才有實施的必要。這就意味著學習者要對自己的學習行為負責并與教師達成協議,據此執行已生成的個性化學習方案,精進知識技能以及思維的發展。
4.2.2? 學生低階自導學習,教師基礎語法講授? 依托現有的網絡教育平臺,教師圍繞課程框架搭建以章節目錄為索引的知識體系,根據學生特點準備教學資源,整理好課程資源包,幫助學生運用碎片化知識片段主動構建知識網絡,進行自主學習。然后,教師通過平臺上傳視頻和拓展文本(圖書文獻、超級鏈接等),發布章節學習任務列表,通知學習者自主完成對知識點的系統學習。學習者訪問學習平臺,按照章節內容與教師任務要求逐一完成自學任務。
基于低階自導的學習者特點,教師提供指引自導支架。在學習者習得某個知識點后,系統會自動彈出相關測試題,測試結果會記錄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性資料,如若學習者完成情況良好,則可繼續下一步學習;而當學習者對學習測試結果不滿意時,則可根據支架提供的提示,選擇重新學習,以期真正掌握知識點,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4.2.3? 學習者進階自導學習,教師進行重難點講解? 基于上一階段的學習,平臺設置了總結性測試,以檢驗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并存入過程性資料。學習者完成章節測驗,教師通過測驗結果了解學情,針對重點和難點內容錄制微課,繼續填充課程資源個性化構建。然后,學習者觀看教師自建的微課視頻。對于Python語言這類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而言,基礎的語法知識是基石,那么對于進入這一階段的學習者,支架主要起到強化作用,檢驗學習者是否對各類語法熟練掌握,以便及時查漏補缺。
同時,基于學習社群、線上學習小組等形式,延展學習時空,打破傳統教學中教學時間和教學空間即時性和封閉性的教學模式。創立線上學習小組的方式很多,可以由教師指定,也可以由平臺自動生成,還可以是學習者自由組合。線上小組一旦成立,就可以增設學習者探索交流提問這一環節,使其暢所欲言,隨時隨地表達、交流自己的觀點與看法,還可以通過對話式、討論式、辯論式和演講式等多種互動形式來實現生生之間的互動。
4.2.4? 學習者高階自導學習,教師針對性指導? 最后一個階段的學習者需要著重提升實踐合作能力。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授課內容設計編程實訓,通過線上編程Python123實踐平臺發布課題任務。學習者通過在線編程提交源程序,線上編程實踐平臺會根據程序運行結果進行自動測評。Python123實踐平臺的問答區提供了互助學習情境,鼓勵學習者積極提問并相互解答,鼓勵學習者互助學習,從而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圍。
基于此,大部分學習者的自導學習能力已經有了顯著提升,可以擺脫支架的支持。但是,為了面向全體學習者,在他們需要時,支架以顧問的形式,借助平臺發布實訓題目必要提示,為他們提供幫助。
5?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自我導向學習理論的在線課程需遵循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強調動機激發,提供資源支持,彌合知識與實踐的鴻溝,突出過程性評價。自導在線課程不僅要保證固有知識和經驗的傳授,還應幫助學習者形成適應當今網絡終身學習型社會的能力,提高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因此需要設計行之有效的自導在線課程。■
參考文獻
[1] 王瑜琪.以高等教育支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的構建[J].高等理科教育,2020(4):17-18.
[2] Knowles M S. Self 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M].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1975:18.
[3] 徐宏卓.自我導向學習理論視角下的在線課程設計策略:以技能類新專業課程為例[J].成人教育,2019,39(12):24-30.
[4] 周潔,徐文龍.基于MOOCs環境中的成人自我導向學習研究[J].成人教育,2020,40(7):14-19.
[5]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N].人民日報,2020-10-14(1).
[6] 王興輝,陳向東,張際平.基于自導式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式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3(10):27-30.
作者:龔鑫,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研究方向為計算思維與信息技術教育等(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