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禮輝
【摘 要】“讓學引思”的價值追求指向“深度學習方式”的重構和“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讓學引思”的本質在于通過教師有效地“讓”與“引”,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基于“為學而讓”和“順學而引”的思考,構建出“讓學”和“引思”的五種策略,真正把課堂還給兒童、讓兒童收獲成功,實現了教育本真的回歸。
【關鍵詞】深度學習;創新思維;在線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1-0065-02
【作者簡介】江蘇省東臺市實驗小學(江蘇東臺,224200)校長,高級教師。
一、“讓學引思”的價值追求
1.“讓學引思”,指向“深度學習方式”的重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讓”不“引”則虛,只“引”不“讓”就空。深度學習的有效性,來自于學生內在的動機和好奇性,來自于學生主動探究和嘗試的興趣的滿足,更要來自于教師的有效地“讓”和“引”。“讓”“學”“引”“思”缺一不可。教師只有善于“課前引導主動學、課上引領互動學、課后引發靈動學”,讓學生通過閱讀、討論、操作以及完成真實情境中的任務等活動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教別人學習,才能指導學生在系統的學科學習中,養成思考習慣,增強思維品質,提升思想境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掌握充分的自主學習資源,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從而構建深度學習方式,讓學習真正的發生。
2.“讓學引思”,指向“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
從經濟的全球化到“互聯網+”,從大規模標準化制造到工業4.0定制化生產,世界發展主題的深刻變化,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亟須從單向度、工具化、標準化的培養范式中走出來,走向未來的學習。“讓學”“引學”不僅是“讓”在、“引”在傳統的課堂,更加要“讓”在、“引”在智慧課堂、未來教室,教與學不再受時間、空間和地點條件的限制,課堂技術在未來將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教師角色將由“領導者、支配者”向“引導者、輔導者”轉變。不僅要在課堂上“引”,而且在課前要“引”,課后更要“引”;不僅要在校內學習中“引”,還要在校外學習中“引”。通過“讓學引思”,借助“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空中課堂”“在線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引導輔導學生自主學、互助學、靈動學、自覺學,最終能夠離開教師自己學、終身學。
二、“讓學引思”的策略構建
1.為學而讓:基于兒童,把課堂還給學生。
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教,葉圣陶給出過良方,“教是為了不教”。為了不教的教就要回歸教學的原點,回歸學習的本質,從“讓”開始改變課堂。
從讓開始改變——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的五個基本策略:
⑴目標讓學生明確——師生教學目標商定機制策略。目標讓學生明確是推進分層教學的首要環節。學習目標是以學情為基點的,不同的學習個體在課堂上的學習目標應該是有差異性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上的基礎性學習目標(共同目標),更應通過科學的引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確立自己在課堂達成的發展性努力目標(個體目標)以及階段性發展目標。發展性努力目標讓學生自己定,會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方向感、歸屬感。
教學實施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現有認知水平,給足學生自主確立學習目標的時間、空間;學習目標的確立需課前考慮,多調查了解學生的學情、基礎,多組織討論;學習目標的呈現可以有基本統一的表達方式,也可以針對文本、生本特點選擇不同的方式。
⑵問題讓學生提出——學生問學能力培養策略。問題意識的培養是現代課堂的重要任務。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善于“問”是兒童的天性使然。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無疑”,學習便失去主動性,課堂上只一味聽從教師,被動接受。所以,我們關注學生的主動提問,把提問權還給學生,可以改善課堂對話文化,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課堂活力將不斷增強。
⑶活動讓學生參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策略。課堂上的各種學生活動(包括實驗)是課堂不斷生成的有效催化劑。活動缺失的課堂缺少真正的活力。學生在課堂上活動起來,合作、探究、實踐、體驗才成為可能。
活動要有充分的準備,對活動的發生要有預設;要突出主題,明確活動目標,讓學生充分體驗;活動的評價要及時、適切。
⑷規律讓學生發現——體驗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策略。規律讓學生找,實質上就是要重視讓學生體驗和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和應用的過程。各門學科都有自身內在的學習規律,這一規律并非等同于教材或教學資料已經歸納形成的知識分類、公式、概念等,而應是一個動態、漸進式的構建過程。
教師要給足學生找規律的時間,保證學生良好的探究心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予以必要的示范及指點;開展伙伴互助,合作學習,為找規律提供團隊支撐。
⑸收獲讓學生表達——自我歸納總結能力培養策略。學習收獲的小結對于學習本身具有深化作用,學生自己小結課堂學習所得,對梳理、概括、表達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勤于思考知識、學科之間的聯系,思考所學知識與所面臨問題之間的聯系。引導人人在小組內講學習收獲,注重對典型發言的分析點評;學生交流收獲的過程中力求使用具體可感的語言,切忌空洞無物;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收獲,教師應予以積極鼓勵。
要讓學生意識到歸納總結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得心應手地使用它們。因為只有不失時機地、自覺地運用所學的知識,才能不斷提高對知識的實際掌握及運用能力。
2.順學而引:放飛兒童,把成功還給孩子。
順應兒童的天性,讓兒童在自由快樂成長中獲得成功。通過“創設情景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對話交流中讓學生學會傾聽,培養學生反思質疑的思維習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創新求異”,讓兒童學會自主學習,學會獨立思考。
從順開始引導——把成功還給孩子。“引思”的五個基本策略:
⑴激趣引思策略——引起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興趣不僅是成功的基石,更是促使人們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引趣策略就是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有創設情境策略、求新變異策略、以奇取勝策略等。
⑵對話引思策略——引發對話交流。學生的語言表達過程反映的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加強語言訓練可提高學生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和準確性。創造民主、平等、愉悅的對話氛圍,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對話與交流是引思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對話引思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善于捕捉,能夠聽清楚、聽完整別人的講話,并且準確判定其他人表述中存在的問題并深入思考;教師要學會追問,善于評價,能夠找準學生的思維線索,沿著學生的思路提出新的問題,對學生的表述能夠做出專業的評價。
⑶質疑引思策略——引領質疑反思。引領質疑反思重點在問什么,一要尋根問源,學會刨根問底,追尋知識的源頭;二要反思問疑,親歷過程,敢于質疑,在實踐練習中反思,厘清知識的內在聯系;三要求異問難,勇于創新,敢于提出不同見解,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在怎么“問”的培養上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①增強“問”的意識,②優化“問”的方法,③養成“問”的習慣。
⑷辨析引思策略——引導自主構建。辨析就是辨別分析,判斷觀點看法等是否正確,并加以評析。辨析引思教學,是指針對教學中的某一內容,確定辨點,選取典型案例,創設問題情境,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辨析,最后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也就是授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⑸創生引思策略——引生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各種思維能力的綜合表現。引奇激趣——迎接創新思維的使者、動手操作——催生創新思維的搖籃、引導發現——激發創新思維的萌芽、誘導質疑-觸發創新思維的樞紐、馳騁想象——舞動創新思維的翅膀、鼓勵求異——激活創新思維的靈魂。<\\Ysc01\d\江蘇教育\2016年\2016江蘇教育管理\管理1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