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迪迪 沈航 陳妍


摘? 要:通過對中國結所面臨的發展困境作深入分析,探討中國結元素的創新設計方法,追溯中國結元素的起源與應用,從而得出若想要中國結元素在今后的發展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就必須順應當今時代的審美及文化需求,并且要從設計表現手法、色彩、材料以及在不同的運用領域等方面進行開拓創新,在保持傳統工匠精神和精湛工藝的基礎上尋求發展,實現中國結元素的傳承和發揚。
關鍵詞:中國結;現代;創新設計
中國結元素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一,極富內涵與文化色彩是中華文明的代表。在現代生活日新月異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結元素仿佛被時代關在了一扇隱形門后面,究其本質,正是一成不變或者說改變極小的功能與形式拖住了這一傳統文化元素隨歷史前進的步伐。面對這種狀況,重新認識中國結這個傳統元素,并利用現代設計中的各種手法對其加以改造和創新,使其成為與現代大多數人的生活需求和審美相呼應的設計作品,對中國結元素本身的發展乃至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弘揚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結獨特的文化內涵
中國結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史中歷經風雨卻依然熠熠生輝的民俗產物。它體現的是中國最古老的記憶方法和思維模式,反映了民族的心理結構、審美意識和技術能力,傳承的是中華民族對幸福、安康的深切渴望與向往,同時,多變的形式本身又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和藝術表現力。中國結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始至終由一根繩子編結而成,經過有序地擺放、穿插、環繞、系拉等步驟最終完成一個藝術品,這也是中國結所具有的最大魅力之一。形式方面,中國結可謂形神合一、寓意深遠。在詩詞中,南梁梁武帝曾用“同心結”來表達戀人之間相知相愛的情愫。除同心結外,中國結還有許多種類,從形態上可以分為基本結(包括平結、雙聯結等)、變化結(包括桂花結、繡球結等)、組合結(包括如意吉祥結、方勝結等)等[1]。每個不同的中國結都蘊含著人們賦予它的不同含義,如十全結,寓意十全富貴、十全十美;壽字結,寓意人壽年豐,壽比南山。
二、中國結的應用以及面臨的生存發展困境
(一)中國結自古至今的應用
《易·系辭》以及《周易注》中都有記載,古時繩結被當作一種工具用來輔助人們記憶,甚至可以說擔負著文字功用[2]。在隨后的發展中,繩結逐漸被人當做情感表達的一種有形或無形的載體,在繩結中澆筑的往往是各種或淺或深的情愫。運用在詩詞中時,是無形的,如宋代詞人張先所作“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形容失戀少女思念故鄉、心事無數的狀態;充當編織出的信物時,是有形的,如祥云結,寓意吉祥如意,祈保平安……“寓情于結”成為了中國結最富有詩意的一種發展形式。周朝時期,中國結常用作所佩戴的玉上的裝飾;東晉時期的畫家顧愷之所繪的《女史箴圖》,畫面線條優美,十分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形貌,婦女的服飾裝飾在畫中一目了然,其中就有腰帶上的蝴蝶結裝飾。本世紀初,一些設計師開始著眼于我國本土、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包括一些民間民俗文化。基于這些傳統文化元素與新技術的結合,層出不窮的優秀之作逐漸滲透至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飽含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中國結元素。在設計創作中,設計師熟練巧妙地運用中國結元素,將其多樣統一的造型結構、醒目生動的色彩、樸實無化的材質和現代技術以及前衛思想相結合,從而促成了一件件、一幅幅優秀設計作品的誕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平面設計領域的應用。例如,中國聯通的logo設計,其基本型就是完全采用的中國結形態之一——盤長結,取其“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永不間斷”的含義;回環往復的線條,寓意中國聯通作為現代電信公司,管理有序、順暢迅達以及聯通事業永無窮盡。上述種種,不難看出中國結以其獨特的造型、廣泛的寓意、豐富的內涵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與贊賞。
(二)中國結面臨的發展困境
近年來,中國結在市場中的存在形式除了玉石金屬的裝飾品、汽車掛件以及出現在國慶節、春節等中國傳統盛大節日中的裝飾品掛件、裝置雕塑以外,很少再有別的領域的運用。可見,傳統的繩結編織已經不再適應當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當代人的審美需求,消費者們也不再關注這門傳統手工藝,中國結的發展與傳承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首先,在對中國結的調研和分析中,筆者發現傳統的中國結所采取的顏色以純度和明度都比較高的紅色、黃色和藍色居多,顯得單一刻板,與當今備受推崇的性冷淡風、莫蘭迪色系這些純度較低、普遍偏灰的色彩大相徑庭,儼然已經不能與當代人尤其是當代年輕人的審美標準相契合,被現代人所接受的可能性較低,限制了消費者所能使用的范圍。而當代年輕人恰恰又是帶動消費的主體,失去年輕人的消費市場,中國結元素的系列產品必然不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其次,現代設計中設計者對于中國結元素的運用大多都還停留在其形式本身,設計手法并無創新,這也就使得大眾對于中國結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中國結的基本形態,對于更多的創作形式沒有發散性地思考。這個問題也是限制中國結元素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總而言之,如今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中國結一成不變就能適應且有所發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怎樣尋求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更加抓取消費者眼球的發展形式,怎樣突破傳統思維、打開創新思路,已是刻不容緩、不可回避的問題。
三、中國結元素的創新設計方法
(一)設計表現的創新手法
中國結的構成多為某一編結樣式和手法的重復與變化,但絕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和毫無章法的變化,而是在重復和變化時注重韻律和節奏。一方面,一個完美的中國結中體現著恰到好處的大小、虛實、疏密關系,能夠科學系統地將結的內涵以最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另一方面,傳統中國結的造型有些來源于大自然的動植物,如蝴蝶結、魚結、桂花結等。根據這些客觀事物的形態,利用棉、麻類材質,通過不同編織手法,最后呈現出比較具象的形式。當然,近距離地觀察成品不得不由衷地贊嘆傳統手工藝人的精湛技藝,但除了巧妙絕倫的工藝和不同結類被賦予的基本內涵以外,再無更多新意。311B1BE4-D101-4E3F-B401-7F8967C74DD7
“打散重構是一種造型創新設計理念,其原理核心是把產品造型看成一個由零部件組成的復雜系統,將復雜系統進行形態分解,產生各個子形態元素,然后將子形態元素根據美的法則以及造型的需要進行重新組合,以達到創新的目的。”[3]在現代設計教育中,打散重構是平面構成的基本法則之一,如果將打散重構的理念運用到中國結的形式創新中,即選取一件當今流行的產品或一幅圖案,將此產品或圖案進行形態分解,產生各個子元素形態,然后選取可用的元素,再根據美的法則、造型的需要以及傳統中國結編織的韻律和節奏進行重新組合[4],便會產生全新的中國結造型。亦或是,將此創新手法運用到中國結的紋樣和圖案中,分解出某一形態中的某個元素,根據美的法則、圖案造型的需要以及傳統中國結編織的節奏和韻律,創造出全新的中國結圖案與紋樣(如圖1、圖2)。這種做法將會成為中國結設計表現上的一個重要創新,因為最后所呈現出的新形態既包含當代新潮元素的創新,又延續了中國結編制過程中的獨特的韻律、節奏和精湛技藝。
(二)色彩的創新運用
前面講到,傳統中國結編織色彩多是純度和明度都比較高的紅色、黃色和藍色,另外,不同用途的中國結會在編制過程中搭配一些其它顏色的線,例如金、銀色線。紅色歷來是中國的吉祥色,象征著喜慶、紅火,黃色則象征著富貴和權力,藍色更多地蘊含有純凈、穩定的意味。這些色彩的運用不僅僅是一種客觀性的附著裝飾,同時也充當了中國結元素內在觀念性文化闡釋的媒介。但在當下這個追求多元化與個性化的時代,傳統色彩的中國結已不能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我們需要尋找更多的色彩應用新思路。“色彩重構的意義,是將原物象美的、新鮮的色彩元素注入到新的結構體、新的環境中,使之產生新的藝術生命。”[5]在中國結的色彩創新方面,運用色彩重構的方法將某一城市、建筑、場景或者某張圖片中具有代表性的色彩進行采集,可以按照原色彩關系和色彩面積比例,整體地運用在中國結元素的設計中。也可以從提取出的色彩中任意選擇幾種所需色彩,特點就是運用得更加自由、更加生動。原物象只給我們色彩的啟示,不用注重其本身的色彩關系和面積比例。將這種色彩提取的方法與傳統中國結的編織樣式或者上述利用打散重構理念所創新的含有中國結元素的新造型相結合,也是中國結元素創新設計的新手法。
(三)材質的創新運用
傳統中國結所運用的材料多為天然纖維,如絲、棉、麻等材料,這些材料雖柔軟、纖細,能很好地體現出中國結的質樸風格,但經不起經年累月的各種物理和化學侵蝕,易掉色,不易保存。隨著科學的發展和進步,許多新型材料和現代工藝已經出現,例如彈性材料、金屬材料等,這些材料都可以投入到中國結元素的制作中。石材與中國結元素的結合一般體現在現代裝置雕塑中,但這個材料不止可以運用于傳統雕塑造型,也可將其作為裝飾添加至由不同材質加工的中國結元素的制作中。另外,許多大自然中的植物也可以作為一種材質用來表達不同形式的中國結元素。一方面可以將其看做一種材質,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其當做一個主體,中國結的形式只作為植物經過設計和修剪后的形式。
在新舊材料和傳統中國結的結合中也包含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首先,在保持傳統材料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將創新點放在結合新的技術手法表現上;其次,可以用新的材料通過傳統的編制手法去表現;再次,用新的材料結合新的技術手法去保持寓意不變,展現在想要表達的空間中;最后,可以根據不同空間的不同需求以及傳達的視覺感受來判定使用怎樣的材料和手法。這樣一來,新舊材料與新舊表現手法的結合就促使了多種創新形式的出現。
(四)多領域的創新運用
傳統的中國結除了上古時代的記事功能,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被人們在不同領域賦予了更多的可能,例如前面講到的畫家顧愷之《女史箴圖》中的婦女將結繩在服飾上用作裝飾之用。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結繩不僅僅用作裝飾的配件,還以圖案、花紋和紐扣的形式存在于服飾當中,但這些功能已很難與現代人的審美相契合,這些產品形式的受眾范圍非常小,多是一些中老年人或者個別醉心中國傳統文化的年輕人,終究寥寥無幾。為擴大中國結元素在現代生活中所占有的市場份額,就需要發展出更多迎合大多數人審美與文化需求的新功能。比如,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具有特殊藝術表現形式的裝飾畫早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對裝飾畫的需求越來越大,其市場的發展也極為迅速。如若將中國結元素融入裝飾畫,通過對元素的變形、夸張、組合等,結合裝飾畫常用的獨特色彩,創造出極具表現力的裝飾畫作品,或許會重塑中國結元素在現代人印象中的刻板形象。除裝飾畫外,地毯、家用紡織品、家具等生活用品,也是可以與中國結元素圖案相結合的表現載體,且可根據不同的室內裝修風格,調整元素的結構、大小、顏色、材質以達到與風格相呼應的圖案表達。現如今,文創產業正呈現出如火如荼的發展趨勢,而中國結元素本身就蘊含有深厚的文化意蘊,倘若將中國結元素與文創產品相結合,無論是與中國結本身形式的結合還是與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結合,都是會使中國結元素和文創產品煥然一新的重要創新方式。
四、結語
一根線不斷穿插、環繞、系拉、編織,最終形成形態各異的中國結,它是陪伴中華民族數萬年的傳統民俗產物,除了蘊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它體現的更是一種思想觀念。本文從設計表現手法、色彩、材質等幾個層次去思考中國結元素的創新,一方面希望通過這些方式能夠促使中國結適應現代多元化、個性化的社會發展,推陳出新,創造出更多為當代消費者所接受的形式。另一方面,在創新的過程中希望能保持中國結的傳統特色,讓其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逐漸衍生出更多更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傳統的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藝永遠流傳。
參考文獻:
[1]吳珊珊.基于中國傳統繩結的紋樣設計及應用探索[J].上海:上海工藝美術,2016(2):97-99.
[2]劉拓男.長春市地域性文化符號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長春:吉林建筑大學,2014.
[3]崔國鵬,桑振,段旭芳,李碩,穆子童.基于打散重構的陶瓷產品自設計研究[J].科學技術創新,2020(34):187-188.
[4]劉子建,徐倩倩.基于打散重構原理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方法[J].包裝工程,2017(20):156-162.
[5]李棟.“騎士車”設計中的構成關系研究與創新[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8.
作者簡介:
孔迪迪,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
沈航,南京工業大學環境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
陳妍,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311B1BE4-D101-4E3F-B401-7F8967C74D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