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映紅
【摘要】教師要重視培養初中生自我修改習作能力,要把寫前方法指導和寫后修改指導并重。寫后指導課要讓學生做好充分的修改準備,明確問題對癥修改,對照要點評改習作,結合具體實例示范修改,最后要對比閱讀修改前后的習作,自我總結寫作技巧。
【關鍵詞】初中;寫作教學;自我修改能力
如果把學寫作比作學做菜,那么寫前的方法指導就相當于提供菜的配方及食材,寫后的修改指導就等于教學生把握火候,添油加醋調味道。把握火候調好味道能做出一道好菜,修改習作潤色添彩也往往能成就一篇佳作。筆者認為,真正有實效的寫作教學應該同時注重寫前的方法指導和寫后的修改指導。寫前指導是為了讓學生明確寫作方向,有內容可寫。寫后指導是讓學生學會給自己習作修改潤色,提高作品水平。那么,初中教師應該如何上好寫后指導課,培養初中生自我修改習作的能力呢?下面,筆者談談從實踐和研究中獲得的經驗:
一、提高認識,做好修改準備
初中生修改習作能力的培養要從起始年級七年級抓起,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首先要讓學生端正態度,懂得“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從思想上充分認識修改習作的重要性,養成主動自我修改習作的良好習慣。此外,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最基本的修改常識,包括一些常用的修改符號和常規的修改步驟等。同時,為了方便修改,要求學生最少要準備兩本作文本,一本寫初稿;另一本是自我修改后謄抄的正稿。寫后修改指導課要讓學生拿出初稿本,在初稿本上用紅筆直接自我修改習作,包括增、刪、調等。修改完成后,再重新抄寫在正稿本上讓教師評改。如果第一次修改后的正稿還未達到寫作要求,可以讓學生再次自我修改或者讓小組長協助修改。第一階段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做好充分的修改準備和養成自我修改習作的習慣。實現這個目標后,就要逐單元逐年級進行具體的方法指導了。
二、明確問題,做到對癥修改
學生初步完成的習作,不可避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指導修改時,首先要指導學生找出自己作品存在的問題。在學習修改的起始階段,學會從書寫、開頭、結尾、主題、選材、結構等大方向的角度去自我檢查習作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就要先從這幾大方面進行自我修改習作。具體操作就是,要先自查書寫是否端正工整;習作開頭能否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結尾有沒總結全文或者升華主題。然后再檢查主題是否健康,是否符合寫作要求;選材能否表現主題,是否典型;結構是否層次分明,是否銜接自然。在學會從這幾大方面找出作品問題后,再檢查作品是否適當使用修辭手法,表達是否前呼后應,有沒過渡等問題。只有查明自己習作存在的問題,才能對癥修改形成佳作。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筆者布置學生寫一篇寫景的文章。在寫后修改的指導課上,先從大的方面出示學生作品存在的主要問題:1.主題不明確,把寫景變成了敘事。2.多敘述,少描寫,沒有寫出景物特征。3.結構松散,缺少過渡句段銜接上下文。4.結尾沒有與開頭呼應,缺少抒情和議論,未能點題。出示幾大問題后,讓學生自查后再對癥修改。
三、細化要求,對照要點評改
我們使用的是部編版的教材,每個單元都有一個明確的寫作訓練要求。教師在上寫后修改指導課時,要把單元寫作訓練目標細化,指導學生結合訓練點進行修改。下面,筆者以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寫作“寫出人物的精神”為例談談如何細化寫作要求。學生對照以下要求自我修改本單元的習作并學會給自己習作打分評價:
1.通過描寫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態等人物細節,表現出人物的氣質,如活潑、直率、熱情、沉著、穩重等氣質特點。(20分)
2.通過具體事例表現出人物的內在品質,如誠信、善良、有強烈的責任感、正直等優秀品質。(40分)
3.開頭第一段能開門見山,點明寫作對象,引出下文。(5分)
4.結尾能用議論或抒情的句子,對人物的精神品質進行點睛式的概括,即用評價性的語句點明人物精神。(10分)
5.篇中有過渡句,全文通順。(10分)
6.抓住典型細節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5分)
7.使用如對比、襯托等手法來突出人物精神。(5分)
8.引用資料、詩詞、歌詞、名言等,表現人物風貌。(5分)
學生一一對照要求,檢查自己習作存在哪點問題,再進行修改。這樣有明確修改點,就更容易得出好作品。
四、結合實例,示范修改病文
寫后修改指導課上,教師可以先展出病文實例,在課堂上示范如何修改。也可以讓學生通過修改病文實例,總結出修改方法后再來修改自己的習作,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選取的病文要典型。例如,在上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寫作課時,筆者布置學生寫一篇寫景作文,但筆者在檢查他們的初稿時,發現很多學生把寫景的文章寫成了記事文章。為了糾正學生這個通病,筆者選擇了一個學生寫的《家鄉的小河》這篇習作來示范修改。這篇習作全文幾乎沒有描寫小河美景的語言,通篇都是寫在河里游泳、捉魚的事情。筆者從作文要求出發,點出這篇作文的不足之處后,與學生一起在例文中加入描寫河水清澈平靜、河邊兩岸草色青青等美景的語句,再刪掉一些敘事的語句,把原本寫得很詳細的在河里游泳嬉戲等事情變成略寫或者不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把這篇不太符合要求的文章修改成了一篇主題明確的寫景佳作。學生經過示范,掌握寫景文的修改方法后,把自己的習作進行刪減和增加,自我修改后交給筆者的很多習作就避免了把寫景變成記事的毛病。
五、前后對比,總結寫作技巧
學生完成一次完整的寫作和自我修改過程后,要把修改前的初稿和修改后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自我總結該次作文的寫作技巧。經過長期的訓練和總結,學生的寫作能力一定能有所提高。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作文訓練要求是“寫出人物精神”,筆者當時布置學生寫的題目是《這樣的人讓我敬佩》。寫作前,筆者作了詳細的寫作指導,可很多學生的初稿還是按照小學時寫人物作文的習慣,把筆墨花在描寫人物外貌和性格愛好上。沒能通過事跡寫出人物的優秀品質,表現出人物的內在精神。上完寫后自我修改的指導課后,大部分學生能夠挖掘人物優秀品質,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人物的內在精神。評改結束后,筆者先選出幾個學生的初稿和正稿在全班展示,讓學生評價修改前與修改后兩篇作文的差別,然后再讓學生對比閱讀自己前后兩篇習作,進行自我總結,通過對比,掌握表現人物精神的技巧,促進寫作。后來單元訓練時,筆者讓學生當堂寫一篇《我最尊敬的老師》的課堂作文,發現學生基本上都能寫出人物的內在精神,達到了寫作要求。由此可見,這種對比閱讀自己作品,自行總結技巧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的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指導學生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學會自我修改,讓學生在保留初稿語言風格的基礎上修改習作不足,給習作潤色添彩。既保持了學生原作的個性風格,又能讓學生在自我修改的過程中不斷感悟和反思,激發寫作興趣。因此,教師要上好每一節寫后指導課,培養學生自我修改習作的能力,實現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