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雪玲
摘 要:課后練習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課文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整體。借助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課后練習設計課堂教學的理論可行性,結合具體課例,闡述了課后練習教學設計的實踐方法。深挖課后練習設計意圖,讓課后練習成為教學設計的依據和內容。依托課后練習設計教學安排,教學環節,語文課的設計就會簡便易行,易于操作,真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關鍵詞:統編語文教科書;課后練習;教學實踐;課程標準
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課后練習作為教材內容的一部分,包含著基本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和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若干知識或能力訓練點。這些知識或能力訓練點以螺旋式上升的梯度分布于各個年級、各個單元的各篇課文中,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教師圍繞練習設計教學,在聽、說、讀、寫的課堂學習活動中,實現一課一得,旨在引導學生學語文、用語文,掌握語文要素,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圍繞課后練習實施教學實踐的理念依據。
統編語文教科書結構上明顯的變化是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即人文主題;同時又有另一條線索,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并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一)課后練習是雙線的主要載體。
統編語文教科書結構上按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組織在教材中根據不同的年段都有安排,有效落實語文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等。語文要素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語文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二是基本的語文能力;三是語文學習的方法與策略;四是良好地語文學習習慣。所以,每課的課后練習必須有一、兩道題是按照相關的知識點和能力點來設計的。這是有效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也是對語文能獲得扎扎實實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課程性質的準確定位。
(二)課后練習承載螺旋上升的語文要素,能有效地指導教學。
部編版教材每一單元訓練目標明確,單元中每一課的課后練習所承載的語文要素訓練點各有不同,不可替代。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訓練編排具有呈序列性和連續性。每一課課后練習的猜測內容都承載著本單元“預測”這一語文要素,而且單元前后課文安排訓練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呈現明顯的連續性和序列性,有效地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
(三)課后練習題之間存在著邏輯聯系。
課后練習題的設計題與題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訓練內容目標明確。如:部編版三上一單元《花的學校》,三個課后習題均圍繞擬人的表達方式訓練而展開。第一題:朗讀課文,想象花“在綠草上跳舞,狂歡”的情景,這一題指向學生擬人想象思維的訓練;第二題讓學生注意加點部分的內容,即讓學生注意這些表示擬人的部分內容;第三題是補充仿寫訓練。這些習題之間有層次與順序,系統化地融入課時教學設計安排中,扎實訓練,真正實現一課一得。
二、緊扣課后練習進行多樣的教學實踐。
語文新課標強調:“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做到“三少三多”。“三少”即教師少問、少講、少演。“三多”即學生多讀、多寫、多練。學生學習內容上,每課力求少而精,集中火力猛攻重難點,不貪多求全。這是2011版新課標改版之后與以往課標的不同之處,部編版語文教材有效的落實各年段的課標要求,努力做到讓學生多讀、多寫、多練。單元明確的語文要素,課后練習層層遞進地扎實訓練,凸顯一單元一訓練的特點。
(一)讓研讀《課程標準》成為常態化。
統編教科書地編寫包括課后練習設計的設計理念,都是源于《課程標準》。如:中年段習作要求指出:“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因此,在執教三上一單元第一課《大青樹下的小學》課后練習中,我緊緊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我的教學步驟如下:第一讓學生認識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第二讓學生畫出有新鮮感的詞句;第三在語文園地交流平臺總結方法。真正將《課程標準》當作自己進行教學設計的航標。
(二)自覺深挖課后練習設計意圖。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放和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語文活動,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深挖課后練習設計意圖,教師要善于橫向拓展。比如一年級上冊《大小多少》課后練習中的“讀一讀記一記”中,為學生提供了六個數量詞組,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讀讀記記外還可以適當的拓展積累數量詞組。其次,深挖課后練習設計意圖還要善于縱向輻射。通過這樣的縱向輻射,每冊教材語文學習中的重難點才能得到更好的落實。
(三)依據課后練習進行教學設計。
課后練習提示了本課的主要目標,它成為老師教學設計的依據和內容,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比如一下語文《小青蛙》中,字族文利用形聲字的構字規律進行識字教學。通過問答讀,變換方式拍打節奏來讀,進一步引導學生鞏固生字的偏旁和字義的關系,幫助學生建立“音、形、義”的聯系,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僅集中學習字族文中的形近字。依托課后練習,提領而頓,突破教學重難點,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課后練習是教材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教師的備課提供了思路和教學活動,提供了突破點。然而,課后練習的教學實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城鄉之間學生的差異,悉心研讀,靈活運用。教學設計中,需要教師有獨立的思考,重視每道題的有效落實,讓課后練習服務于教學設計但又不完全依賴課后練習。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扎實、有序、高效,真正體現課后練習的教學價值,從而促使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溫儒敏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 教材 教法2016 11:3—11
[2] 陳月玲.有效使用語文課后習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6(2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