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夢嬌
摘 要:人類得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便是自然環境,在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進程中,生態環境也為之付出了一定的代價。鑒于市場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在無約束的前提下,可能忽視自然環境和公共利益,從而加劇生態污染和資源枯竭問題。因此,作為調控經濟重要手段的稅收,應當在建設生態文明中發揮必要的作用,通過稅收政策引導市場主體重視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研究與之相關的稅收政策,發現其缺點和不足,進而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建設稅收改革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稅收政策;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分析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需要,更是當今時代開展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選擇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項偉大事業。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環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自然生態平衡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和破壞,資源儲備量銳減,且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危險,這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板。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問題的嚴峻性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中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存問題
雖然高質量發展為經濟和社會指明了未來的方向,但是鑒于當前的環境壓力,生態文明建設依舊是一條漫漫長路。
1.資源日益匱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相應提出了保護環境的措施,但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資源開采和利用上依然存在不加節制的現象,使得我國生態的平衡受到嚴重破壞。此外,在人口的快速增長和能源利用低效率的背景下,資源緊缺問題愈發嚴重。
2.環境污染嚴重
一些地區和企業為了快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大量排放污染物,產生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問題,嚴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對于生產生活產生極大影響。霧霾、酸雨等極端天氣頻發,水污染導致的水危機,生活垃圾、工業廢物形成的“白色污染”,使得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重。
3.經濟發展模式有待轉變
很長時間以來,我國處于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這種高投資、高能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雖然縮小了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但是環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種經濟發展模式難以支持中國經濟高質量健康發展,因此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應限制并徹底拋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并努力向集約型積極發展的模式轉型。
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稅收政策現狀分析
(一)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的稅收政策功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即“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國家治理目標的實現依賴于財稅收入的支持,而財政體系中的稅收體系更是重中之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充分利用稅收政策,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環境的負外部性內部化,改善我國的環境問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最終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1.征稅政策
征稅政策指的是開征與環保有關的生態稅,其主要目的是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以達到保護環境為最終目標,從而達到“以稅控污”的效果。征稅額可以給納稅主體帶來一定的壓力,促使企業增強環保意識,提高技術,也可以使消費者減少污染性產品的消費,引導其消費行為,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由此可見,生態稅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可以調節企業的生產行為,也能鼓勵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2.優惠政策
稅收優惠政策指的是國家對特定的企業和課稅對象給予的減輕或免除稅收負擔的一種措施,這些稅收優惠政策包括減稅、免稅、加速扣除、稅額抵免等。這不但有利于減輕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而且能夠激勵企業根據優惠政策調整生產模式,比如采用節能節水設備、使用清潔能源、減少排污量等,這些都符合稅收優惠的要求。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減輕納稅負擔,另一方面可以鼓勵企業從事有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活動,從而達到稅收優惠政策的目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二)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的稅收政策梳理
近些年來,隨著生態文明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我國生態文明領域內的稅收政策在不斷完善。
1.排污費
我國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稅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的排污費制度,這是由1979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中制定的,具體指對超標的污染物征收排污費。1982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正式施行排污費制度。2003年,排污費制度的收費標準調整為按總量計征,又進一步確定了對廢氣、廢水征收排污費的標準。
2.消費稅
消費稅是一種間接稅,稅負承擔者是消費者,根據這一特征國家也在不斷地進行消費稅改革。近些年,涉及到環保稅的消費稅征稅范圍在不斷擴大,其中,1994年發布的《消費稅暫行條例》中僅包含鞭炮、小汽車、汽油等,2006年擴大至游艇、實木地板和木制一次性筷子,2015年再次增加了電池和涂料,對這些帶有破壞環境性質的產品征稅體現了稅收的生態環保功能在不斷加強。在2014-2015年期間將成品油稅率不斷提高三次,2016年對超豪華小汽車加征消費稅,意在促進節能減排和合理消費。
3.增值稅
增值稅是一種流轉稅,覆蓋范圍很廣,在環保方面增值稅體現為稅額的即征即退、免稅、減稅等優惠政策。2001年起,對于利用城市垃圾、風力、水力等生產的電力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利用建筑廢棄物生產出的建筑砂石、購置新能源汽車等,則免征增值稅。這些優惠措施可以引導企業提高企業的資源利用率,并減少污染物排放,促進清潔生產。29BF86B2-395A-44FD-A3D4-9E65AF116DBB
(三)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稅收政策的不足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進行了一系列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發布了相關的新環保理念和發展戰略,但是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仍有一系列的不足。我國目前的生態稅收體系中只對礦產資源開發、土地資源開發、水資源使用與排污征稅,提出了一部分稅收優惠政策,對于二氧化碳、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有毒有害氣體還沒有進行征稅,可見我國的稅收政策仍存在一些缺點。可具體分為以下三點:
1.生態稅體系不完善
我國與環保有關的現行稅種,成立之初均不是以保護環境為目的,例如消費稅是為了調節產品結構和引導消費;資源稅旨在調節開采資源中的級差收入;車船使用稅的目的是更好的管理與合理配置車輛、城市維護建設稅意在維護城市建設,而且目前生態稅的數量很少、制約力較弱、征稅范圍有限。即使消費稅在2006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征稅范圍調整,但是也難以完全適應我國目前環保的需要,亟需再次調整;環境保護稅的征稅范圍不夠全面,僅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四類,對于同樣至關重要的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并未涉及。此外,這些分散的稅種難以通過相互配合來實現保護環境的合力。
2.資源稅調節能力不足
我國資源稅的征稅對象分為礦產品和鹽兩類,對開采不同等級的資源征收不同的稅額,采取從量(銷售量或者自用量)征收的方法,即普遍征收級差調節。雖然資源稅的目的是調節資源級差收入,體現國有資源的有償使用,但是存在征稅范圍窄、調節力度低、低稅率制約作用小,計稅依據不合理等問題。而市場經濟主體為了高額利潤有可能犧牲生態環境,導致資源過度開發,無法起到資源保護的效果。
3.生態稅收優惠政策不合理
我國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較少、范圍設置不合理且優惠形式單一,一些稅收優惠政策范圍過寬,但卻沒有實際意義,一些該突出的優惠卻又沒有重點突出。生態方面的稅收優惠在整體的稅收優惠中所占比例很小,那么對于促進經濟主體降低污染物排放和促進環境保護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對環保設備科技創新的相關領域缺少特殊優惠政策,難以引導企業進行環保方面的科技創新,而環保設備的應用能很好地減少污染物排放和改善環境質量;由于未對天然氣和石油資源進行明確區分,而天然氣作為可再生資源,缺少鼓勵天然氣的開采和使用并促進清潔能源應用的專項優惠政策。此外,稅收優惠形式單一,主要體現為減稅或者免稅。隨著時代的發展,優惠政策的形式應該進一步豐富、靈活,努力做到精準優惠,以此滿足不同企業和不同行業的具體需求。
三、完善稅收政策,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一)健全生態稅收政策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離不開完善的生態稅收體系,這是治理環境污染的基石和保障。我國要加快生態稅收體系的建立完善,加強各稅種之間的聯系,重視稅收的引導作用和稅收征收的約束作用,努力讓生態稅收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全面性,將征稅范圍擴大到生產、生活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首先,開征新的生態綠色稅種,進一步擴大征稅范圍。將對環境有污染的各種行為都納入征稅范圍內,增強稅收對于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的作用,努力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將石油、天然氣、二氧化碳等納入征稅范圍,選擇合適時機開征碳稅。其次,確保各稅種之間能夠協調配合,在避免重復征稅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出合力作用。目前,鑒于資源稅和消費稅的征收歷史較長,基礎較好,可將二者作為生態稅系中的主體稅種,并與其他生態稅種相互配合,更好地達到生態稅制的目的。
(二)優化生態稅收要素設計
為了加強稅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作用,我國應不斷推進主體生態稅種的改革進程。一方面,優化資源稅稅制設計,增強資源稅的調節能力,征稅范圍上要擴大,更多的涉及到一些自然資源,比如森林、灘涂等;同時提高資源稅稅率,提高稀缺資源的征稅標準;最后將計稅依據進一步完善,通過開采數量的等級規定來引導合理開發。另一方面,優化消費稅稅制設計,在征稅范圍上,把高污染高消耗的產品納入到征稅范圍中并設置較高稅率,反之對低污染產品設置較低稅率;由于消費稅是價內稅,消費者無法直觀的感受到自己承擔的稅負,可以將其改變為價外稅,這樣能清楚的看到稅負的轉嫁,更好地發揮消費稅的引導作用。
總之要通過稅制要素的優化設計,引導企業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企業生產技術創新;鼓勵群眾響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號召,踐行基本國策,更好地塑造環保意識,助力于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三)完善生態稅收優惠政策
在完善生態文明稅制體系的過程中,稅收優惠措施也不能落后。首先,設置更加合理的稅收優惠范圍,增加對于企業購置環保設備的優惠力度,對綠色的科技產品、產業進行稅收減免,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與環保產品的生產,增強優惠政策的精準性。其次,加強各種優惠政策之間的相互配合,借此達到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目的,更好的服務于生態稅收體系。再次,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內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進行優惠措施的明文規定,取消一些不利于環保的政策,比如對高污染類型的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和農機農膜的低稅率政策,讓企業更加明確如何朝著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努力。最后要對現有稅收優惠政策進行分門別類的整合,進行多樣化、多元化的政策宣傳,努力將稅收優惠政策真正落實。
參考文獻:
[1]高鴻,唐昕穎.生態文明建設下的環境稅制改革[J].投資與創業,2021,32(13):56-58.
[2]張建.生態文明建設與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J].福州黨校學報,2022,(01):5-11.
[3]戰惠.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04):84-85.
[4]王易花.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稅收政策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8.29BF86B2-395A-44FD-A3D4-9E65AF116DBB